3 概述
4 五度之一·骨度
骨度為五度之一[1]。是古人測定正常人體全身骨骼的長短、寬窄、大小的一般數值,作為確定經脈長短的尺度及循經定穴的依據[1] 。
骨度是指古代以骨節為主要標志,定出一定度數,用以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廣狹等[2][3] 。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結合臨床實踐,略作改動,作為定穴標準尺寸,則稱骨度法[3]。《黃帝內經靈樞·骨度》最早論及這一內容[3]。現將常用骨度分寸列表如下:
骨度[3]
骨度折量寸表[3]
部 位 |
起止點 |
折量寸 |
度量法 |
說明 |
頭 面 部 |
12 |
直寸 |
用于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眉間(印堂)→前發際正中 |
3 |
直寸 |
用于確定前或后發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3 |
直寸 |
|||
眉間(印堂)→后發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
||||
前兩額發角(頭維)之間 |
9 |
橫寸 |
用于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
|
耳后兩乳突(完骨)之間 |
9 |
橫寸 |
用于確定頭后部經穴的橫向 距離 |
|
胸 腹 脅 部 |
9 |
直寸 |
用于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距離 |
|
胸劍聯合中點(歧骨)→臍中 |
8 |
直寸 |
用于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5 |
直寸 |
用于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兩乳頭之間 |
8 |
橫寸 |
用于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
|
腑窩頂點→第十一脅游離端(章門) |
12 |
直寸 |
用于確定脅脅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背 腰 部 |
9 |
直寸 |
用于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
肘橫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 |
12 |
直寸 |
用于確定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
部 位 |
起止點 |
折量寸 |
度量法 |
說明 |
上 肢 部 |
腋前、后紋頭→肘橫紋(平尺骨 鷹嘴) |
9 |
直寸 |
用于確定上臂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
肘橫紋(平尺骨鷹嘴)→腕掌(背)側遠端橫紋 |
12 |
直寸 |
用于確定前臂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
|
下 肢 部 |
恥骨聯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 |
18 |
直寸 |
|
13 |
直寸 |
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 |
||
股骨大轉子→腘橫紋 |
19 |
直寸 |
經穴的縱向距離(臀溝一腘橫紋,相當14寸)離 |
|
腘橫紋→外踝尖 |
16 |
直寸 |
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 |
5 《黃帝內經靈樞》篇名·《骨度》
《骨度》為《黃帝內經靈樞》篇名。因主要介紹以全身各部位骨度分寸折量的方法,故名。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5.
古籍中的骨度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三]通評虛實論第二十八篇
余,脈不足,久則正氣益虛,故不可治。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皮與肉為形度;骨度者...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屈五分。兩乳間八寸。腹脾經。相去七寸。不知何據。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減于胸三寸。...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骨度第十四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此言頭顱前后上下之骨度。發所覆者。謂從前額顱之發際。上至巔頂。以至后項...
- 《正骨心法要旨》:[卷一]《靈樞經》骨度尺寸
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按】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之文,論骨之長短,皆古數也。...
- 《經穴匯解》:[卷之三]胸博第五
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
- 更多古籍中的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