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關節脫位是關節對應關系完全或部分脫離,有脫位或半脫位。暴力造成的為創傷性關節脫位。關節病變如感染等和附近軟組織攣縮造成的為病理性關節脫位。還有關節發育障礙造成的脫位如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和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
3 創傷性
是暴力造成的關節囊、韌帶及附近肌腱的廣泛撕裂后而發生的關節脫離。以肘關節脫位發生率最高,其他部位依次為肩、足、髖、踝、腕、膝等關節。脊柱環樞脫位、半脫位以及脊椎骨折脫位亦占相當高的比例。臨床表現為有明確外傷史、關節疼痛、腫脹變形、關節功能喪失。
3.1 X線診斷
完全脫位的X線表現為組成關節的諸骨之關節面對應關系完全脫離或分離。如肘關節后脫位或側方脫位時,則肱骨遠端滑車關節面與尺骨切跡脫離,肱骨小頭與橈骨頭脫離。
半脫位X線表現為相對應的關節面部分脫離,失去正常互相平行的弧度和間隙,變為關節間隙分離、移位、寬窄不勻或關節間隙喪失,兩關節面重疊。如肩關節半脫位,肱骨頭下移,關節間隙上寬下窄。腕骨脫位常見頭月關節間隙喪失,關節面重疊。
關節脫位后的畸形位置常保留著外力傳導方向和受傷姿式。如髖關節前脫位、股骨為屈曲外展外旋位置。髖關節后脫位、股骨處于屈曲、內收、內旋位置。
猛烈的暴力可在關節脫位時發生骨端骨折或撕脫骨折,也可在骨折時合并脫位,二者統稱之為骨折脫位。如髖關節后脫位時股骨頭撞擊髖臼后緣骨折,踝關節內外踝骨折經常合并關節脫位。
球窩關節或滑車關節脫位常造成嚴重的關節囊、韌帶血管斷裂、骨內血源中斷、晚發骨缺血壞死和骨性關節炎。
陳舊性關節脫位如不能復位,常造成關節在畸形位置纖維愈合、功能喪失、骨質疏松、關節周圍異常骨質增生、韌帶骨化,有時還可見骨化性肌炎、骨性融合等。脊柱骨折脫位常遺留后突畸形或永久性截癱。
4 病理性
最多見于化膿性關節炎和關節結核。四肢大關節均可發生。其病理基礎主要是關節化膿(包括結核性)廣泛破壞了關節囊、韌帶和周圍軟組織而造成關節脫位。X線表現為關節軟組織腫脹(包括膿腫),諸骨關節面對應關系脫離,骨質疏松,關節面或骨端不同程度骨質破壞。如關節囊韌帶血管被破壞,可發生骨端缺血壞死。壞死骨組織表現為相對性密度增高。晚期,當關節內或軟組織膿腫吸收機化后,關節內及周圍可產生大量纖維瘢痕組織,造成關節軟組織攣縮、骨質增生硬化,關節強硬。
5 先天性髖
屬發育畸形,20%有遺傳性。女孩多見,女:男為6~9:1。可為單側或雙側。X線表現髖臼發育不良,較平淺,患兒髖臼角可增大至50~60°,并見股骨頭向外上方脫位,股骨頭骨骺出現較晚,骨化延遲,股骨頭扁平,發育較小,股骨萎縮變細。股骨頸前傾角可達60~70°。單側脫位時骨盆向患側傾斜,脊柱代償側彎,雙側脫位時骨盆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