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經穴名·光明
- 4.1 出處
- 4.2 穴名解
- 4.3 特異性
- 4.4 所屬部位
- 4.5 光明穴的定位
- 4.6 光明穴的取法
- 4.7 光明穴穴位解剖
- 4.8 光明穴的功效與作用
- 4.9 光明穴主治病證
- 4.10 刺灸法
- 4.11 光明穴的配伍
- 4.12 特效按摩
- 4.13 文獻摘要
- 4.14 研究進展
- 5 經穴別名·光明
- 5.1 攢竹穴的別名
- 5.2 出處
- 5.3 穴名解
- 5.4 所屬部位
- 5.5 攢竹的定位
- 5.6 攢竹穴的取法
- 5.7 攢竹穴穴位解剖
- 5.8 攢竹穴的功效與作用
- 5.9 攢竹穴主治病癥
- 5.10 刺灸法
- 5.11 攢竹穴的配伍
- 5.12 文獻摘要
- 5.13 研究進展
- 6 經外奇穴別名·光明
- 6.1 拼音
- 6.2 代號
- 6.3 出處
- 6.4 光明的別名
- 6.5 魚腰穴的定位
- 6.6 取穴
- 6.7 魚腰穴穴位解剖
- 6.8 魚腰穴的功效與作用
- 6.9 魚腰穴主治病證
- 6.10 魚腰穴的配伍
- 6.11 刺灸法
- 6.12 文獻摘要
- 7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guāng míng
2 英文參考
GuāngmíngGB37[中國針灸學詞典]
guāngmí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3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3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經穴名·光明
穴位 | 光明 | ||
漢語拼音 | Guangming | ||
羅馬拼音 | Kuangming | ||
美國英譯名 | Light Bright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37 | |
日本 | 3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37 | |
富耶氏 | VB37 | ||
德國 | G37 | ||
英國 | G37 | ||
美國 | GB37 |
光明為經穴名(Guāngmíng GB37)[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少陽膽經[1]。光明是足少陽膽經的絡穴[2][1]。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屬膽經,善治眼疾,使之重見光明,故名光明[1]。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脹痛,小腿酸痛,偏頭痛,近視,癲癇,乳部脹痛,白內障,頭痛,目視不明,胸脅脹痛,乳汁少,現代又用光明穴治療青盲,視神經萎縮,腓腸肌痙攣,瞼緣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關節炎,腰扭傷等。
4.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4.2 穴名解
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屬膽經,善治眼疾,使之重見光明,故名光明[1]。
《說文》:“光,明也。”《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凈光明者也。”此穴在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為本經絡穴,別走厥陰,肝膽之脈上通于目,其精華注于目。楊上善曰:“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陰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因本穴具有明目之功效,故名光明。[3]
光明即指雙目。道經謂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左右二目之神,稱為光明。[3]
4.3 特異性
4.4 所屬部位
小腿[4]
4.5 光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光明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5]。
光明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處[2]。
光明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裸尖上5寸,腓骨前緣,正坐取穴[1]。
光明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4.6 光明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直上5寸,當腓骨前緣,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取穴。
光明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裸尖上5寸,腓骨前緣,正坐取穴[1]。
側臥或仰臥位,當腘橫紋至外踝尖連線的上3/4與下1/4交點上1寸,腓骨前緣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外丘(腘橫紋頭與外踝尖連線中點向下1橫指,腓骨前緣處即是外丘穴),沿腓骨前緣向下3橫指處即是光明穴[7]。
4.7 光明穴穴位解剖
光明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筋膜、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長伸肌。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腓淺神經由腓總神經發出,進腓骨長、短肌之間,下降至腓骨肌和趾長伸肌之間,在小腿中下1/3交界處,穿小腿深筋膜至皮下筋膜內下降,分布于小腿下部的外側及足背皮膚。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前肌間隔→趾長伸肌→踇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趾長伸肌→𧿹長伸肌[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腓淺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和脛前動脈分布;再深層有腓深神經干和脛前動、靜脈經過[8]。
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分支[2]。
4.8 光明穴的功效與作用
光明穴具有疏肝明目,活絡消腫的功效。
光明穴具有祛風明目、清熱瀉火之功效,主治目疾同時光明又有較強的疏通經絡和消腫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療胸脅脹痛、下肢痿痹及乳房脹痛等[9]。
光明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絡穴,別走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肝開竅于目,又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其經別系目系,故本穴是主治眼病的要穴,以使眼睛恢復光明而得名[9]。
足少陽經脈循行于下肢,本穴別走足厥陰肝經,肝主筋,故對于筋脈失養所引起的下肢痿痹,光明穴可治之[9]。
乳房脹痛、乳汁不足多因肝血虧虛或肝氣郁結所致,光明穴為膽經絡穴,膽之經筋系于膺乳,又肝主藏血、主疏泄,故取光明穴可治療乳房脹痛、乳汁不足等乳房疾患[9]。
光明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膝痛,下肢痿痹,目視不明,目痛,夜盲,乳房脹痛[3]。
光明穴功能調少陽之氣,清利頭目,對目病尤有效。主治目昏不明,眼癢目痛,針之可使之重見光明。目者,入神之匯也。光明為本經之絡穴,與足厥陰之蠡溝相應。光明喻珠光之放,蠡溝猶蚌殼之收。兩穴相契,母子攸關,故肝膽二經,俱關于目也。肝開竅于目,本經起于瞳子髎,又接近足之陽明,陽明為兩陽合明之經,故光明穴治目赤、目癢。[3]
光明穴位置在腿,故兼治脛胻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熱[3]。
4.9 光明穴主治病證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脹痛,小腿酸痛,偏頭痛,近視,癲癇,乳部脹痛,白內障,頭痛,目視不明,胸脅脹痛,乳汁少,現代又用光明穴治療青盲,視神經萎縮,腓腸肌痙攣,瞼緣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關節炎,腰扭傷等。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腹胞中疼痛等[1]。
光明穴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脹痛[8]。
光明穴主治小腿酸痛,下肢痿痹,偏頭痛,目痛,夜盲,近視,癲癇,乳部脹痛;以及白內障等[2]。
光明穴主治頭痛,目痛,夜盲,目視不明;胸脅脹痛,下肢痿痹;乳房脹痛,乳汁少[6]。
現代又多用光明穴治療青盲、夜盲、白內障、視神經萎縮、偏頭痛、腓腸肌痙攣等[1]。
3.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腰扭傷。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8]。
4.10.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1 光明穴的配伍
4.12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垂直按壓光明穴,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鐘,可治近視眼、老年白內障、青光眼、視神經疾病等癥[7]。
4.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則厥,脛熱膝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善嚙頰,光明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
4.14 研究進展
4.14.1 治療麻痹性斜視
光明直刺1~2寸,太陽斜刺0.5~1寸。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均取患側腧穴,得氣后留針30 min。單用二穴治療15例(均經眼科確診為麻痹性斜視),除1例因工作調動中斷治療外,其余14例痊愈。[6]
4.14.2 治療急性腰扭傷
單側腰扭傷只取患側光明,兩側腰扭傷及腰椎痛者可取雙側光明。令患者坐在椅子上,常規消毒后直刺1~1.5寸,施以瀉法,以獲得明顯的酸脹針感,同時讓患者配合醫者輕輕地活動腰部,留針15 min,每5 min行針一次。二般下針后患者即感到腰部輕松舒適,疼痛癥狀消除,呼吸暢通,出針后行走自如,諸癥皆除。[6]
4.14.3 治療青少年近視眼
配太沖,對青少年近視眼有效,針感達到眼部有38.2%。配外關、合谷為一組,配太沖為二組,兩組交替使用,采用手法運針激發感傳,可提高視力和改變屈光度。
5 經穴別名·光明
光明為經穴別名[2]。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攢竹之別名[2][1]。出《外臺秘要》。
穴位 | 攢竹 | ||
漢語拼音 | Cuanzhu | ||
羅馬拼音 | Tsanchu | ||
美國英譯名 | Driling Bamboo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2 | |
日本 | 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2 | |
富耶氏 | V2 | ||
德國 | B2 | ||
英國 | B2 | ||
美國 | BI2 |
攢竹為經穴名(Cuánzhú BL2)[10]。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眉頭、眉本、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員柱[11]。屬足太陽膀胱經[10]。攢指簇聚,竹指竹子,該穴在眉頭,眉如竹葉簇聚,故名攢竹[10]。主治頭、目等疾患,如前額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近視,眼瞼𥆧動,面癱,頭痛,目眩,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眼瞼𥆧動,目翳,頰痛,鼽衄,項強不可回顧,癲癇,尸厥,狂證,小兒驚風,面痛,眼瞼下垂,腰痛,面神經麻痹,現代又多用攢竹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白斑,神經性頭痛等。攢竹穴為治療眼疾和面癱的常用穴[12]。
5.1 攢竹穴的別名
始光、夜光、明光(《針灸甲乙經》),眉本、眉頭(《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光明(《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員在[3]、員柱[3]、矢光[3]、元柱[3]、小竹[3]、眉中[3]。
5.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眉頭二穴。
5.3 穴名解
攢指簇聚,竹指竹子,該穴在眉頭,眉如竹葉簇聚,故名攢竹[10]。
攢,有聚集之義,兩眉緊蹙謂攢眉;竹,植物名,葉具平行,脈葉柄成鞘[3]。眉猶竹葉,穴在眉內側端,喻如新篁攢生,本穴猶竹葉之蒂柄,《針灸甲乙經》有:“在眉頭陷者中。”因名攢竹[3]。
5.4 所屬部位
5.5 攢竹的定位
攢竹穴位于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跡處。正坐仰靠取穴[10]。
攢竹穴位于眉毛內側端,當眶上切跡處[11]。
攢竹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攢竹穴在面部的位置
攢竹穴的位置
攢竹穴的位置(血管)
攢竹穴的位置(肌肉)
5.6 攢竹穴的取法
攢竹穴位于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跡處。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在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處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眉頭邊緣,入眉毛約0.1寸處取穴[15]。
5.7 攢竹穴穴位解剖
攢竹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眼輪匝肌。有額動、靜脈。分布著額神經內側支。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支配。皮下組織內有眶上動、靜脈的分支。枕額肌的額腹和眼輪匝肌的眶部肌纖維互相移行。以上諸肌均屬表情肌,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動脈來自眼動脈的終支額動脈。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10]。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額動脈分支分布[16]。
布有額神經內側支和額動、靜脈[11]。
5.8 攢竹穴的功效與作用
攢竹穴有祛風明目的作用[10]。
攢竹穴具有清熱明目,祛風通絡的作用。
攢竹穴在眉頭凹陷處,下近于眼部,上近于眶上及前額部,因此可治療眼目、眶骨、前額及眉棱骨等局部病[12]。
足太陽經膀胱經的經脈循行過于腰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故可治療腰痛疾病[12]。
5.9 攢竹穴主治病癥
攢竹穴主治頭、目等疾患,如前額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近視,眼瞼𥆧動,面癱,頭痛,目眩,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眼瞼𥆧動,目翳,頰痛,鼽衄,項強不可回顧,癲癇,尸厥,狂證,小兒驚風,面痛,眼瞼下垂,腰痛,面神經麻痹,現代又多用攢竹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白斑,神經性頭痛等。
攢竹穴主治前額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近視、眼瞼(+目閏)動、面癱[16]。
攢竹穴主治頭、目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眼瞼𥆧動、目翳、頰痛、鼽衄、項強不可回顧、癲癇、尸厥、狂證、小兒驚風等[10]。
攢竹穴主治頭痛,眉棱骨痛,面癱,面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下垂,迎風流淚;腰痛[15]。
攢竹穴主治頭痛,目眩,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眼瞼𥆧動,眉棱骨痛,以及急、慢性結膜炎,面神經麻痹等[11]。
現代又多用攢竹穴治療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白斑、面神經麻痹、神經性頭痛等[10]。
攢竹穴治瘛疭、戴眼、頭目風熱諸疾[3]。小兒患天吊,一老中醫以毫針針刺攢竹及眉上,共取三穴,稍微捻轉,其睛立正,病家嘆為神奇[3]。
1.五官科系統疾病:近視眼,淚囊炎,視力減退,急性結膜炎,眼肌痙攣;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眶上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膈肌痙攣;
3. 其它:腰背肌扭傷。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治療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15];
治療頭痛面癱可平刺透魚腰0.5~0.8寸,局部有麻脹感并向眼眶放散;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5]。
沿皮刺0.5~1寸;或點刺出血[11]。
平刺0.5~1寸透魚腰穴,治療頭痛,面癱,局部酸痛。
5.10.2 灸法
不灸[10]。
攢竹穴禁灸。
不宜灸[16]。
5.11 攢竹穴的配伍
攢竹穴配風池、合谷,有祛風清熱鎮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流淚。
攢竹配風池、太陽、合谷,治急性結膜炎[15]。
攢竹配肝俞、腎俞、風池、角孫、太陽、光明,治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出血[15]。
5.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寒熱、面赤、頰中痛、頸椎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疭,攢竹主之。痔痛,攢竹主之。小兒癇發、目上插,攢竹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項強急痛不可顧,癇發瘛疭,狂走不得臥,心中煩。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眼中赤痛及瞼瞤動。
5.13 研究進展
5.13.1 針刺麻醉
5.13.1.1 對眼部手術有良好的針刺麻醉效應
如以攢竹透睛明對斜視患者進行手術麻醉,其優良率達85.86%,并證明同側較對側效果好,留針比不留針效果好,耐痛閾、兩點辨別測定均支持同側效果優于對側,并與手術評級相符[15]。
5.13.1.2 對胃的大部分切除有良好的針刺麻醉效應
采用攢竹透攢竹、聽會,針刺對胃的大部分切除進行觀察,經比較發現,此法較采用腹部腧穴針刺麻醉效果好,可使內臟牽拉反應較輕。證實針刺麻醉優良率較高[15]。
5.13.2 減慢心率
針刺攢竹可使心率減慢[15]
5.13.3 抑制膈肌痙攣
針刺攢竹可抑制膈肌痙攣[15]。
5.13.4 治療呃逆
指壓或針刺攢竹,治療85例,有很好療效。
5.13.5 治療眶上神經痛
電針攢竹,治療46例,有較好療效。
5.13.6 痔瘡術后疼痛
針刺治療75例,有很好療效。
5.13.7 治療腰背痛、腰扭傷
據報道針攢竹為主,治療453例,有很好療效。
5.13.8 治療眼肌無力
據報道針攢竹等,治療365例,有很好療效。
5.13.9 治療急性結膜炎
據報道攢竹配太陽放血,治療253例,有較好療效。
5.13.10 治療視神經萎縮
據報道取攢竹等,治療53例,69只眼,有較好療效。跟蹤1年,視力未再下降。
5.13.11 治療眼瞼痙攣
據報道取攢竹透魚腰,有較好療效。
6 經外奇穴別名·光明
光明為經外奇穴別名,即魚腰[17]。出《銀海精微》。《奇效良方》云:“在眉中間是穴。”與《銀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17]。
魚腰為經外奇穴名(yúyāo EX-HN4)[5]。出《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5]。《奇效良方》云“在眉中間是穴”,與《銀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位于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6.1 拼音
yúyāo
6.2 代號
EX-HN4
6.3 出處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魚尾在瞳子髎,在目上眉外尖針一分,沿皮向內透魚腰,瀉,禁灸。
6.4 光明的別名
光明(《銀海精微》)。
6.5 魚腰穴的定位
魚腰穴在頭部,瞳孔直上,眉毛中,正坐或仰臥取穴[19]。
《奇效良方》云:“在眉中間是穴。”與《銀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17]。
魚腰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經外奇穴——魚腰穴的位置
魚腰穴的位置
魚腰穴的位置
6.6 取穴
正坐位或仰臥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正坐或仰臥位,兩目平視,于眉毛與瞳孔直上交點處取穴[20]。
6.7 魚腰穴穴位解剖
魚腰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和枕額肌額腹。分布有眶上神經外側支,面神經的分支和眶上動、靜脈的外側支。
6.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18]。
6.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上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額動脈分布[18]。
6.8 魚腰穴的功效與作用
魚腰穴有鎮驚安神,疏風通絡的作用。
6.9 魚腰穴主治病證
魚腰穴主治眉棱骨痛,眶上神經痛,眼瞼𥆧動,跟瞼下垂,目赤腫痛,近視,目翳,口眼斜,急性結膜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魚腰穴主治眉棱骨痛、眼瞼𥆧動、跟瞼下垂、目赤腫痛、口眼斜、目翳[18]。
魚腰穴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𥆧動、眼瞼下垂、口眼斜、眶上神經痛等[19]。
魚腰穴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𥆧動、眼瞼下垂、口眼斜、眶上神經痛等[19]。
魚腰穴主治頭面五官病:目赤腫痛,目翳,口眼斜,眉棱骨痛,眼瞼下垂[20]。
6.10 魚腰穴的配伍
魚腰配合谷、睛明,治近視眼[20]。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平刺0.3~0.5寸[20][18],向左右透刺攢竹或絲竹空[20],局部重脹[20],可放散至眼球[20],使眼球出現脹感[20]。
治三叉神經痛:向前下方斜刺0.3~0.5寸,達眶上孔,有觸電感傳至眼與前額[20]。
一般沿皮刺0.5~0.8寸[19]。
6.11.2 灸法
6.12 文獻摘要
《針灸大成》:治眼生垂簾翳膜。
《醫經小學》:魚腰眉中治目疼。
《奇效良方》:魚腰二穴,在眉中間是穴,治眼生垂簾翳膜,針入一分,沿皮向兩旁是也。
《中國針灸學》:眉之中間。針沿皮向兩旁刺。主治眼生翳膜。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魚腰,奇穴。眉毛之中間,正對正視時的瞳孔。針一分,或沿皮刺向兩旁各一寸。主治眼生垂簾翳膜、結膜炎、眼瞼緣炎、眼筋麻痹,亦治目赤腫痛。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6.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9.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7-328.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7-328.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1.
-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4.
- ^ [1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5.
- ^ [1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4.
- ^ [1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5.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6.
- ^ [1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1.
-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5.
- ^ [2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8.
古籍中的光明
- 《本草綱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丹砂
仙經》亦用越砂,即出廣州臨漳者。此二處并好,惟須光明瑩澈為佳。如云母片者,謂之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
- 《審視瑤函》:[卷六運氣原證]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合谷。不效。須是三次針之方可。如發。再刺太陽、光明。迎風冷淚\p05-c21a14.bmp...
- 《神應經》:頭面部
頭痛∶百會上星風府風池攢竹絲竹空小海陽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沖中渚昆侖陽陵頭強痛∶頰車風池肩井少海后溪...
- 《子午流注說難》:[上卷本輸穴說難]十二別絡
陰也。飛揚跋扈有好高之義。十二別絡。如內關外關。光明蠡溝。在手足內外。皆成平線。而飛揚與足跟后踵中之...
- 《針灸大成》:[卷八]頭面門
頭痛∶百會上星風府風池攢竹絲竹空小海陽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沖中渚昆侖陽陵頭強痛∶頰車風池肩井少海后溪...
- 更多古籍中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