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gé shù
2 英文參考
Géshū BL17[中國針灸學詞典]
gé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膈俞 | ||
漢語拼音 | Geshu | ||
羅馬拼音 | Keshu | ||
美國英譯名 | Diaphragm Locu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17 | |
日本 | 1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17 | |
富耶氏 | V17 | ||
德國 | B17 | ||
英國 | B17 | ||
美國 | BI17 |
膈俞為經穴名[1](Géshù[2]BL17)。出《黃帝內經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1]。膈俞是八會穴之血會[1][2]。膈指橫膈,俞即輸注,本穴是橫膈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證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悶,吐血,衄血,嘔血,便血,產后敗血沖心,嘔吐,呃逆,腹痛積聚,飲食不下,噎膈,黃疸,朝食暮吐,嗜臥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熱,咳逆氣喘,自汗盜汗,痰飲,喉痹,瘧疾,癲狂,胃脘痛,咳嗽,潮熱,盜汗,胃痛,氣喘,癮疹,胸滿,脅痛,咳血,貧血,脊背痛,現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療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狹窄,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心內外膜炎,胸膜炎,支氣管炎,蕁麻疹,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心動過速,心臟肥大,食道癌,淋巴結結核,哮喘,小兒營養不良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間。
5 穴名解
膈指橫膈,俞即輸注,本穴是橫膈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膈俞[1]。
膈,指橫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內應橫膈膜,而為之俞,可以開通胸膈之關格及格拒否塞諸病之處也,故以為名。[3]
6 特異性
膈俞穴為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7 所屬部位
背部[4]
8 膈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膈俞穴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八會穴之血會[2]。
膈俞穴位于脊柱區,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膈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9 膈俞穴的取法
膈俞穴位于脊柱區,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俯伏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與后背正中線至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膈俞穴[6]。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分布著第七、八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膚由第六、七、八胸神經后支內側支重疊分布。背闊肌由臂叢后束發出的胸背神經支配,該神經沿肩胛下肌腋窩緣下降,與肩胛下動脈的延續部,胸背動脈伴行至該肌。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7、第8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胸背神經、第7和第8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并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通過[8]。
11 膈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鄰近于膈膜,又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樞紐,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歸于胃,故本穴以治療肺、胃疾病為主[9]。
膈俞穴具有補血化瘀、調理血脈的作用,故可治療一切血證及皮膚病[9]。
膈俞穴為血之會,故諸經之血皆從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為心俞,心主血,在下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療血證[9]。
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膈俞穴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為血之會穴,因動脈血管貫膈下行,靜脈血管貫膈上行,全部膈肌與血液循環大有關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暈諸病,有補血化瘀之功[3]。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過,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積氣、食不下,脹滿,支腫、周痹[3]。
凡有關膈肌及血證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關瘀血,故亦治臟毒便血等癥。[3]
12 膈俞穴主治病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證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悶,吐血,衄血,嘔血,便血,產后敗血沖心,嘔吐,呃逆,腹痛積聚,飲食不下,噎膈,黃疸,朝食暮吐,嗜臥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熱,咳逆氣喘,自汗盜汗,痰飲,喉痹,瘧疾,癲狂,胃脘痛,咳嗽,潮熱,盜汗,胃痛,氣喘,癮疹,胸滿,脅痛,咳血,貧血,脊背痛,現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療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狹窄,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心內外膜炎,胸膜炎,支氣管炎,蕁麻疹,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心動過速,心臟肥大,食道癌,淋巴結結核,哮喘,小兒營養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證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悶、吐血、衄血、嘔血、便血、產后敗血沖心、嘔吐、呃逆、腹痛積聚、飲食不下、噎膈、黃疸、朝食暮吐、嗜臥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熱、咳逆氣喘、自汗盜汗,痰飲、喉痹、瘧疾、癲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飲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熱、盜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咳嗽,氣喘;吐血,便血;癮疹[5]。
膈俞穴主治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咳血,吐血,貧血,脊背痛等[8]。
現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療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狹窄、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心內外膜炎、胸膜炎、支氣管炎、蕁麻疹等[1]。
1.消化系統疾病: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
2.循環系統疾病:心動過速,心臟肥大,心內外膜炎;
3. 外科系統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狹窄,淋巴結結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支氣管炎;
5. 其它: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痙攣,蕁麻疹,小兒營養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1][7][5],局部有酸脹感[5],可向兩肋間放散[5]。
13.2 灸法
14 膈俞穴的配伍
膈俞配中脘、內關,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嘔吐,腸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調理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統血,和營補血的作用,主治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膈俞配曲池、三陰交,有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
膈俞配肝俞、中脘、內關,治膈肌痙攣[5]。
特效按摩:每天飯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風病人進食難、吃飯嗆、喝水嗆等癥[6]。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凄凄振寒、數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嘔、膈寒、食不下、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心痛,膈俞主之。癲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類經圖翼》:此血會也,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虛損昏暈、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嘔逆,膈胃寒痰,胸滿支腫,兩脅痛,腹脹胃脘暴痛。
《鑫鑒》:更治一切失血癥。
16 膈俞穴臨床研究
16.1 對血液循環的影響
針刺膈俞對血液系統有特異性作用,針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滯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環障礙,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流加快,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5]。對人工放血造成的貧血狀態的家兔,針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恢復[5]。
16.2 對血壓的影響
膈俞有一定的降壓作用[5]。
16.3 對心臟的影響
對實驗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針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復的功能[5]。
16.4 對肺功能的影響
對肺功能有調整作用,當一側呼吸功能障礙時,兩側呼吸不平衡,針刺膈俞后可使患側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強,使健側因代償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兩側不平衡的呼吸功能達到平衡[5]。
16.5 對血糖的影響
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針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對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對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5]。
據報道34例陰虛陽盛型針刺膈俞、脾俞,用瀉法,有一定療效。血糖逐漸下降,血液粘滯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環改善;對環核苷酸的含量有調整作用;對血清胰島素有良好調節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16.6 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取膈俞、足三里、三陰交治療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瘀血型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瀉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氣后留針30 min,中間行針2次,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5]。結果:40%的患者痊愈,總有效率在86%左右[5]。
16.7 治療腦血管意外
針刺膈俞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半身不遂36例,屬腦出血者配太沖透涌泉,腦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溝、合谷、三陰交。結果:基本治愈28例,顯效6例,有效1例,無效1例[5]。
16.8 治療頭痛
基本治愈7例,顯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顯效35例,有效20例,無效3例[5]。
16.9 治療蕁麻疹
用針刺膈俞穴治療慢性蕁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20 min,每5 min行針一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結果:治愈47例,好轉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65%[5]。
16.10 提前糾正貧血狀態
針刺膈俞穴可提前糾正貧血狀態[1]。
16.11 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
針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運動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氣管炎患者的動脈血氧飽和度[1]。
16.12 催乳
針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16.13 治療青光眼
針刺膈俞、肝俞等,治療青光眼合并高血壓者120人次,治療后眼壓、血壓均明顯下降,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16.14 治療偏頭痛
16.15 治療痤瘡
火針膈俞、肺俞等,治療94例,有良好療效。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3-234.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8.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3-234.
古籍中的膈俞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滿期門至陽胸背切痛風門期門少府胸脅支滿俠溪胸脅疼膈俞支溝邱墟胸膈痰壅公孫脅痛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急以熱湯...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血瘕。胸中隱痛。胃俞氣海行間五積氣塊。血積血癖。膈俞肝俞大敦照海臟腑虛冷。兩脅疼痛。支溝通里章門陽陵...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痛。胃俞二穴行間二穴氣海一穴五積氣塊,血積血癖。膈俞二穴肝俞二穴大敦二穴照海二穴臟腑虛冷,兩脅痛疼。...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積血瘕,腹中隱痛∶胃俞行間氣海五積氣塊,血積血∶膈俞肝俞大敦照海臟腑虛冷,兩脅痛疼∶支溝通里章門陽陵...
- 《神應經》:心脾胃部
中脘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心煩∶神門陽溪魚際腕骨少商解溪...
- 更多古籍中的膈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