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根結為經絡部位名[1]。根,根本,是經氣始生的腧穴或部位[2] ;結,歸結、布散,是經氣歸結的腧穴或部位[2] 。經脈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結在頭面胸腹部[1]。強調經脈從四肢末端到頭面胸腹的聯系特點,以說明它們之間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聯系,這對腧穴分類和辨證取穴治療都具有指導意義[1]。《黃帝內經靈樞·根結》首論足六經的根結部位,后人據此,增加手六經根結[1]。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經脈以四肢末端的井穴為根,頭面胸腹的一定部位為結,用以說明四肢與頭面胸腹之間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聯系。根結的具體部位,詳見《黃帝內經靈樞·根結》。手三陰三陽的根結《黃帝內經靈樞·根結》中沒有記述。后《針經指南》又概括為“四根三結”,將手六經包括在內。
4 六經根結表
六經根結表[1]
5 根結的概念
根,樹根,有起始的含義,脈氣所起為根,是經氣所起的根源處,如四肢末端的“井穴”。
結,結聚,有歸結的含義,脈氣所歸為結,是經氣所歸的結聚處,在頭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
根,經氣所起的根源處,為“井穴”;
溜,經氣所流經之處,多為“原穴”;
入,經或絡氣所進入之處,上部為頸部各陽經穴,下部為“絡穴”。
6 根結的內容
經脈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結在頭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其具體內容見《黃帝內經靈樞·根結》所載:“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所結部位解釋如下:
命門:指目部。《黃帝內經太素》卷十楊上善注說:“腎為命門,上通太陽于目,故目為命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注:“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可知“命門”指眼目,其意義與“腎為命門”和督脈穴命門相聯系。“命門者目也”,這可看成是最早的注解。目是手足太陽共同所結之處。顙大:《針灸甲乙經》引作“頏顙”。原文“顙大者,鉗耳也”,較費解。頏顙指鼻咽部,為手足陽明所結之處。窗籠:指耳中。耳部是手足少陽共同所結之處。太倉:指胃部。《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足太陰經結于胃,手太陰經“起于中焦”,也與胃有關。
廉泉、玉英:《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論》:“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指廉泉在舌下,與玉英同為津液之道路。可知手足少陰同結于舌下廉泉;
又《針灸甲乙經》玉堂一名玉英,似指咽喉所在的胸部,故說厥陰“結于玉英,絡于膻中”。膻中指心之外圍,《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7 四根三結
四根:十二經脈都以四肢井穴為根。
三結:頭—手三陽結于頭;胸—手三陰結于胸;腹—足三陰結于腹。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雖只舉足六經的“根、結”和手足三陽經的“根、溜、注、入”,但從井穴與頭面胸腹的關聯意義來理解,手六經應與足六經相似,故元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便有“四根三結”的概括提法。這是在足六經根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十二經脈都是以四肢井穴
為根,合稱“四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合稱“三結”。原三陽經各結于目、鼻咽、耳,合為頭部;三陰經各結于胃、舌下、胸,分化為手三陰結于胸部,足三陰結于腹部。以此歸納十二經要穴的主治重點具有特殊意義。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提到六陽經的根、溜、注、入各穴:“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倉,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入下陵(三里),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入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歷也”。值得注意的是:各井穴都稱為“根”,是脈氣始發;其后的“溜(流)注”各穴,與五輸穴所分稍有不同;“入”穴則一指頸部穴的上入頭腦,一指絡穴的由淺入深,以說明經與絡的上下相通關系。
8 根結理論的應用
根結理論,說明經氣循行兩極相連的關系,闡述了人體四肢與頭面軀干的有機聯系和腧穴之間的配合作用。在臨床應用上,四肢部腧穴除了可治療所在部位疾患外,又能治療頭面、胸、腹、背部的疾患。此外,因經氣上下、內外相通,故頭面、軀干部腧穴,除了能治療局部病痛之外,也可治療四肢部疾病。古代醫家由此總結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傍取”的選穴原則。根結理論表明,經氣在經脈中的輸注,出發于根部,并循著“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入于頭,這說明肘膝以下諸穴的重要作用。根為四肢末端的井穴,溜為原穴,注多為經穴,下入為絡穴,這些穴均在四肢肘膝以下,與特定穴中的五輸穴、原穴、絡穴理論有相通之處。根、溜、注、入,除肘膝以下各穴外,它還聯系了頸部一些腧穴,如上部入穴均在頸部。故根、溜、注、入理論,說明了四肢肘膝以下各穴具有全身治療作用以及四肢部與頸項部腧穴的上下相通關系。
9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根結
- 《靈樞識》:[卷五]衛氣篇第五十二
目也。即睛明穴。睛明左右有二。故曰兩絡。(按本經根結篇言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志云。標者、...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經脈之三]經脈根結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相移,陰陽之道,...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五(卷首缺)·人合]陰陽合
》卷二第六《陰陽離合論》,又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黃帝曰∶余聞天為陽...
- 《靈素節注類編》:[卷三營衛經絡總論]經解
門,即兩目內睛明穴,兩目兩穴,故云兩絡也,本經《根結篇》言∶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與此小異;足少陽...
- 《類經》:[九卷經絡類]三十、諸經根結開闔病刺
(靈樞根結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天地陰陽之道,有相感...
- 更多古籍中的根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