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治高熱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高熱(High Fever)在臨牀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爲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爲發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爲37.5℃38、中度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爲41℃以上。發熱時間超過兩週爲長期發熱。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前部爲散熱中樞,後部爲產熱中樞,這兩種調節中樞機能彼此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維持體溫相對穩定。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可致體溫升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通過汗液蒸發散熱受到限制,故天氣炎熱時,也可致體溫增高。
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嬰幼兒對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體溫高達40℃,一般情況仍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體弱兒、新生兒即使感染很嚴重,體溫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長兒體溫較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
熱型分爲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和雙峯熱等。在一定範圍內,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小兒對疾病的反應與成人不同,其熱型的表現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來抗生素與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於臨牀,熱型隨之發生變化,因而熱型的特點,在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抵禦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癥,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儘快查明原因。
3.1 病因病理病機
3.1.1 (一)急性高熱
2.非感染疾病 暑熱症、新生兒脫水熱、顱內損傷、驚厥及癲癇大發作等。
3.變態反應 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3.1.2 (二)長期高熱
4 中醫治高熱
高熱爲病症名。指體溫超過39℃者。致病因素很多,以感受外邪病毒所致者居多。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感染、急性傳染病、寄生蟲病、中暑、風溼熱、結核病及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中。[1]
高熱是體溫超過39℃的急性症狀,中醫文獻所稱“壯熱”、“實熱”、“日哺潮熱”等均屬高熱範疇。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內傷發熱者。
鍼灸退熱有很好效果;
針刺治療同時,須查明原因,明確診斷。
4.1 高熱的病因病機
外感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衛失宣散,肺失清肅;或溫邪疫毒侵襲人體,燔於氣分;或內陷營血,引起高熱,亦有因外感暑熱之邪內犯心包而致者。
4.2 高熱的辨證分型
外感高熱:發病急,病程短,體溫在39℃以上,初起伴有惡風寒等外感症候。
熱入營血:高熱夜甚,斑疹隱隱,吐血便血,舌絳心煩,甚則出現神昏譫語、抽搐。
4.3 高熱的治療
鍼灸治療: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爲主。外感風熱者加風門、魚際、外關;溫病氣分證加商陽、內庭、關衝;溫病血分證加曲澤、中衝、委中;暑熱蒙心者加十二井、曲澤;疫毒燻蒸者加委中、陷谷、外關。此外,咽痛加少商;神昏加人中、十宣;煩躁加印堂、神門。刮痧:用光滑的湯匙或瓷片,蘸食酒或清水潤滑,刮脊背及其兩側、頸部、胸部肋間、肩肘、肘窩及膕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爲度。耳針:取耳尖、神門、上屏尖等穴,強刺激。注意:本證的治療應以治療原發病爲主,鍼灸可作爲處理高熱的措施之一。
4.3.1 刺灸法
清瀉風熱
方義
大椎屬督脈,爲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爲陰陽經交接之處,三穴點刺,具有明顯的退熱作用。曲池爲陽明經合穴,配合谷清瀉陽明實熱。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瀉風熱之功。
隨證配穴
風熱—魚際、外關,肺熱—少商、尺澤,氣分熱盛—內庭、厲兌,熱入營血—中衝、內關。
操作
4.3.2 耳針法
選穴
耳尖、耳背靜脈用三棱針點刺放血,餘穴用毫針刺,強刺激,每次留針15~30min。
4.3.3 刮痧法
選穴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