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gāo liáng jiāng
2 英文參考
galanga[朗道漢英字典]
galangal[朗道漢英字典]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朗道漢英字典]
Chinese ginger[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alpiniae offcinarum[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galangae[朗道漢英字典]
alpiniae officinarum,rhizoma
galangae,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esser galangal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sn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esser galangal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高良姜為中藥名,出《名醫別錄》。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的干燥根莖[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lesser galangal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高良姜的別名
7 來源
高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莖[2]。
8 產地
高良姜產廣東、廣西、臺灣等地[2]。
9 性味歸經
10 高良姜的功效與主治
高良姜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治胃脘冷痛,霍亂吐瀉,噎嗝反胃,噯氣吞酸,宿食不消,痢疾,瘴瘧,寒疝,產后瘀血腹痛,風寒濕痹[2]。
11 高良姜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2]。
12 高良姜的化學成分
高良姜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黃酮類及高良姜酚等[2]。
高良姜根莖亦含姜黃素等二苯基庚酮類成分、α-香附酮、姜辣素、豆甾醇葡萄糖苷等[2]。
13 高良姜的藥理作用
高良姜煎劑在體外對各型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14 高良姜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高良姜
Gaoliangjiang
ALPINIAE OFFICMARUM RHIZOMA
14.2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和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14.3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5~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和灰棕色的波狀環節,節間長0.2~1cm,一面有圓形的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中柱約占1/3。氣香,味辛辣。
14.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外韌型維管束甚多,束鞘纖維成環,木化。皮層及中柱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5g,置圓底燒瓶中,加水200ml,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滿刻度部分,并溢流人燒瓶為止,加正己烷3ml,連接回流冷凝管,加熱至微沸,并保持2小時,放冷,取正己烷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高良姜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16.0%(附錄Ⅸ H第二法)。
14.5.2 總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 K)。
14.6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B)測定。
14.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0.2%磷酸溶液(55:4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66nm。理論板數按高良姜素峰計算應不低于6000。
14.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高良姜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ug的溶液,即得。
14.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4.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高良姜素(C15H10O5)不得少于0.70%。
14.7 高良姜飲片
14.7.1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外表皮棕紅色至暗棕色,有的可見環節和須根痕。切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外周色較淡,具多數散在的筋脈小點,中心圓形,約占1/3。氣香,味辛辣。
14.7.2 檢查
水分 同藥材,不得過13.0%。
14.7.3 鑒別
(除橫切面外) 同藥材。
14.7.4 檢查
(總灰分) 同藥材。
14.7.5 含量測定
同藥材。
14.7.6 性味與歸經
辛,熱。歸脾、胃經。
14.7.7 功能與主治
14.7.8 用法與用量
3~6g。
14.7.9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1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5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高良姜的方劑
- 良附丸
三首,其中《良方集腋》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高良姜(酒洗)9g、香附(醋洗)9g,具有溫胃行氣疏...
- 良姜粥
拼音:liángjiāngzhōu處方:高良姜15克(為末)粳米90克功能主治:治心腹冷痛。用法用...
- 豆蔻拔刀
ádāo別名:豆蔻面處方:草豆蔻仁2枚(煨),高良姜(細銼)半兩,生姜汁2合,羊肉(炒臛)4兩,面...
- 白豆蔻散
),白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高良姜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
- 丁香散
焙)3分,人參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高良姜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檳榔(銼)半兩,白豆蔻...
- 更多用到中藥高良姜的方劑
用到中藥高良姜的中成藥
- 良附丸
三首,其中《良方集腋》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高良姜(酒洗)9g、香附(醋洗)9g,具有溫胃行氣疏...
- 虛寒胃痛顆粒
eli處方:炙黃芪、炙甘草、桂枝、黨參、白芍、高良姜、大棗、干姜制法:以上八味,高良姜、干姜水蒸氣...
- 仲景胃靈丸
Wan處方:肉桂、延胡索、牡蠣、小茴香、砂仁、高良姜、白芍、炙甘草制法:以上八味,白芍、炙甘草加水...
- 安中片
煅牡蠣180g、小茴香120g、砂仁120g、高良姜60g、甘草120g制法:以上七味,桂枝36g...
- 十香止痛丸
,沉香、零陵香、丁香、排草香、砂仁各150g,高良姜90g。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
- 更多用到中藥高良姜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高良姜
-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高良姜
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人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姜,亦非也。頌曰∶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
- 《證類本草》:[卷第九]高良姜
高良姜大溫。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陶隱居云∶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
- 《普濟方》:[卷二百三霍亂門]霍亂轉筋
(出圣惠方)治霍亂。吐瀉后轉筋。草豆蔻(去皮)高良姜(銼)丁香白術人參(去蘆頭)縮砂(去皮)陳橘皮...
- 《普濟方》:[卷二十五脾臟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附論)
選方)治脾胃虛弱。并婦人脾血久冷。桂(去粗皮)高良姜(銼炒香熟)草豆蔻(銼炒)甘草(炙銼)白術縮砂...
- 《普濟方》:[卷二百一霍亂門]霍亂吐利
各半兩)訶黎勒(煨用皮)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銼)附子計時分。粥干姜湯(出圣濟總錄)治霍亂...
- 更多古籍中的高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