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gāo huāng
2 英文參考
BL43[中國針灸學詞典]
gao hua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ter cardiodiaphragmatic par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āohuā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人體部位名·膏肓
膏肓為人體部位名[1]。出《左傳·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2]。后世稱病位深隱難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為“病入膏盲”[1][3]。一說膏肓指膈中之病(見《肘后備急方》)
4 經穴名·膏肓俞的簡稱
穴位 | 膏肓 | ||
漢語拼音 | Gaohuang | ||
羅馬拼音 | Kaohuang | ||
美國英譯名 | Vital Organ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43 | |
日本 | 4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8 | |
富耶氏 | V39 | ||
德國 | B38 | ||
英國 | B38 | ||
美國 | BI43 |
膏肓俞為經穴名[1](Gāohuāngshù BL43) 。出《備急千金要方》。《醫學入門》作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1]。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組成部分,此穴與厥陰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膏肓俞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虛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盜汗自汗,脾胃虛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癆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風,癰疽發背,癲狂,不眠,健忘,夢遺失精,咳嗽,氣喘,吐血,盜汗,肺結核,遺精,肩胛背痛,肺癆,咳血,失眠,多夢,項強,肩背痛,虛勞羸瘦,現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支氣管炎,哮喘,陽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乳腺炎,貧血,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
4.1 膏肓的別名
膏肓俞(《醫學入門》)。
4.2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膏肓俞無所不治。
4.3 穴名解
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組成部分,此穴與厥陰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腎。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內與心膈間脂膜相應,邪正之氣可由此出入轉輸。肉之肥者為膏,心下亦為膏,膜脂為肓,膈上亦為肓。病入膏盲,指其為邪氣深藏之所。此穴無所不主,又指為助長正氣之門。與肓俞、胞肓、肓門,以及膈俞、膈關諸穴,可以互參。膏盲喻指病位深隱,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氣補虛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兩旁,與厥陰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4]
4.4 所屬部位
背部[5]
4.5 膏肓的定位
標準定位:膏肓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2]。
膏肓俞位于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1]。
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針灸資生經》)[6]。
膏肓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4.6 膏肓的取法
膏肓俞位于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1]。
俯臥位,兩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俯臥位,第4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7]。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4個椎體,其下緣旁開4橫指處即是膏肓穴[8]。
4.7 膏肓穴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間隙。有肋間動脈后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后支內側支分布。(參看心俞等穴)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4、第5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膈神經、肩胛背神經和第4、第5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并有肩胛背神經和動脈經過[9]。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并有肋間動脈后支及頸橫動脈降支通過[6]。
4.8 膏肓穴的功效與作用
膏肓俞具有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功效。
膏肓俞位于魄戶和神堂之間,魄戶為肺俞之旁,下為膏肓,神堂為心俞之旁,故也可說膏肓位于心肺之間,膏生于脾,肓生于腎,故膏肓與肺、心、脾、腎關系密切。腎益先天,脾補后天,肺主氣、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療肺臟病、虛勞羸瘦、神志病等。[7]
膏肓俞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間,即醫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癥頗多,以虛損、夢遺、上氣、咳逆、痰火、健忘為主[4]。
4.9 膏肓穴主治病證
膏肓俞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虛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盜汗自汗,脾胃虛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癆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風,癰疽發背,癲狂,不眠,健忘,夢遺失精,咳嗽,氣喘,吐血,盜汗,肺結核,遺精,肩胛背痛,肺癆,咳血,失眠,多夢,項強,肩背痛,虛勞羸瘦,現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支氣管炎,哮喘,陽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乳腺炎,貧血,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
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虛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盜汗自汗、脾胃虛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癆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風、癰疽發背、癲狂、不眠、健忘、夢遺失精等[1]。
膏肓穴主治咳嗽、氣喘、吐血、盜汗、肺結核、健忘、遺精、肩胛背痛[9]。
膏肓穴主治肺癆,咳嗽,氣喘,盜汗,咳血;失眠,健忘,多夢;項強,肩背痛;虛勞羸瘦[7]。
膏肓俞主治肺癆,咳嗽,氣喘,咳血,盜汗,遺精,健忘,四肢倦怠,癰疽發背等[6]。
現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胸膜炎、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等[1]。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1]。
1. 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
3.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貧血。
4. 本穴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9][7],局部有酸脹感[7],有時可擴散至肩胛骨[7]。
4.10.2 灸法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咳嗽、氣喘等肺疾,可艾灸膏肓穴,每次灸10~15分鐘[8]。
4.11 膏肓穴的配伍
膏肓俞配足三里、膈俞,有健脾生血補虛的作用,主治骨蒸勞熱,盜汗。
膏肓俞配天突、大椎,有理肺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氣管哮喘。
4.12 特效按摩
4.13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膏肓俞,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或失志誤。
《循經考穴編》:五勞七傷,諸虛百損,傳尸勞瘵,骨蒸盜汗,吐血,咳血,舉重失力,四肢倦怠,目眩頭暈,脾胃虛弱,噎膈反胃,癰疽發背。
《針灸大成》:主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痰病。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發狂健忘。
《針灸聚英》:傳尸骨蒸。
4.14 膏肓穴研究進展
4.14.1 對細胞的影響
針刺實驗性失血性貧血家兔的“膏盲”部位,可使血紅蛋白增加,紅細胞數上升,提前糾正貧血狀態[1]。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膏肓穴可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有報道針刺該穴治療惡性貧血,5日后紅細胞數由100×104/ml上升至337×104/ml[4]。動物實驗提示,對實驗性貧血動物針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恢復[4]。
4.14.2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4.14.3 對支氣管的影響
針刺膏肓穴有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4]。
5 十二經原穴之二·膏肓
膏肓為十二經原穴之二[3]。《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脖胦即氣海穴)。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1.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2.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0-251.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古籍中的膏肓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復明兩脅脹滿膽俞意舍陰陵泉腹硬期門龜背肩中俞腎俞膏肓曲池合谷雞胸中府膻中靈道足三里腰背重痛腰俞大腸俞...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密,風邪串入皮膚,寒邪相搏,血氣凝滯。復刺后穴∶膏肓肺俞〔第四十五〕心胸疼痛∶大陵內關曲澤問曰∶心胸...
- 《經穴匯解》:[卷之二]背腰部第四
背也。腹中論曰。肓之原出于臍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膏之原出于鳩尾肓之原出于悖。膏肓之字。既見于此。而...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為主,次取各穴應之(徐氏)∶腰背強不可俯仰∶腰俞膏肓委中(刺紫脈出血)肢節煩痛、牽引腰腳疼∶肩曲池昆...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間腰脊項背疼痛。人中肩井腎俞委中腰痛起止艱難。膏肓腎俞委中然谷手臂背生毒。名附骨疸。天府曲池委中手...
- 更多古籍中的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