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膽紅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素代謝后的廢棄物。主要由血紅蛋白轉化而來,一克血紅蛋白能生成34mg膽紅素。當紅細胞衰老(紅細胞生命周期120天)時,會經過脾臟加以破壞處理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會經過肝臟作用并由膽管被排至十二指腸中,最后大部分隨著糞便而排出體外。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超過生理最高值 (足月兒為12mg/dl,早產兒為15mg/dl)者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3 病因
循環中老化的、破壞的、異常的紅細胞主要在脾臟清除,血紅蛋白(紅細胞內可攜帶氧氣的蛋白質)代謝成膽紅素(一種黃色色素)。膽紅素隨血循環到肝臟,在肝臟發生化學改變(結合),然后以膽汁復合物的形式排泄到腸腔。多數正常新生兒在生后頭幾天血膽紅素可暫時升高,出現皮膚黃染(黃疸)。
4 癥狀
成人腸道內正常菌群可破壞膽紅素。新生兒腸道無正常菌群存在,因此大量膽紅素排泄到腸腔,使大便呈金黃色。新生兒腸道內存在一種酶,這種酶可以使膽紅素轉變并重新吸收入血,加重黃疸。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黃疸的進展是從頭到足,即黃疸首先出現在面部,然后胸部,最后出現在腿和足。正常情況下,高膽紅素血癥和肉眼可見的黃疸在1周后消退。出生后進行性黃疸加劇,隨之貧血迅速加重,肝脾腫大,網織細胞顯著增多,有核紅細胞增多,血清膽紅素進行性增高,主要為未結合膽紅素。若未結合超過白蛋白運載能力,或超過肝臟代謝負荷,未經肝臟結合的游離膽紅素即通過血腦屏障彌散入含有磷脂成分的組織,通過含脂細胞膜,特別是神經元細胞膜而進入神經元,使線粒體受障、腦細胞能量受抑制而致腦細胞受損,引起膽紅素腦病(或因神經核的黃染而稱核黃疸)。此時患兒哭聲尖叫,反射消失,甚至有強直性抽搐,驚厥,角弓反張等最后死亡,如幸免于死,則吸吮逐步改善,黃疸漸退,以后可留有智能發育不全、運動機能不全及聽覺障礙等后遺癥。
5 治療
膽紅素高的患者建議檢查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如果這兩項升高則需要查明原發病進行保肝等治療;如果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在正常范圍內,膽紅素高則暫時不需治療。平時注意休息,合理飲食,并定時檢查肝功能,時刻監測病情的發展。對于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因為在治療癥狀的同時還要查明其根本原因,所以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6 如何預防
1.宜清淡,富含大量維生素A、B、C、E,有較好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的飲食,如豆類制品,魚類、蔬菜、水果等。
2.宜多食海鮮、香菇、芝麻、核桃、大棗、瘦肉及動物肝臟等食物。
3.忌飲酒,忌過多甜食。
4.飯后宜臥床休息1~2小時,保證肝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有利于肝細胞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