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gān suí
2 英文參考
Euphorbia kansui Liou.[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euphorbiae kansui Liou[朗道漢英字典]
gansui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kansui radix[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Euphorbiae Kansu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ansui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甘遂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 的干燥塊根[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Euphorbiae Kansu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gansui root (《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甘遂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Liou的塊根[1]。主產陜西、甘肅、河南等地[1]。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功在瀉水,逐痰,破積,通便[1]。主治水腫腹滿,二便不通,胸脅積液,癥瘕積聚,痰迷癲癇,噎膈痞塞[1]。
10 甘遂的用法用量
內服:多入丸、散,一次量0.6~1.5g;煎湯,1.5~3g,醋制或面裹煨熟用[1]。
11 使用注意
12 化學成分
本品含α-大戟甾醇及γ-大戟甾醇(Euphorbol),甘遂甾醇(Kanzuiol),有毒的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20-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甘遂萜酯(Kansninine) A、B,鞣質等[1]。
13 藥理作用
本品具瀉下、引產、利尿作用[1]。經傳統的炮制后,其中樞抑制及腹瀉作用減弱,利尿活性可增強,巨大戟二萜醇酯有強烈的皮膚刺激性及促癌變作用[1]。甘遂萜酯A、B有鎮痛作用[1]。
14 甘遂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甘遂
Gansui
KANSUI RADIX
14.2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生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 Wang的干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曬干。
14.3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面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
14.4 鑒別
(1)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徑5~34u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無節乳管含淡黃色微細顆粒狀物。厚壁細胞長方形、梭形、類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具緣紋孔導管多見,常伴有纖維束。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遂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戟二烯醇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丙酮(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一法)。
14.5.2 總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5.0%。
1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辛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一水(9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10nm。理論板數按大戟二烯醇峰計算應不低于8000。
14.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大戟二烯醇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酸乙酯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乙酸乙酯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1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戟二烯醇(C30H50O)不得少于0.12%。
14.8 甘遂飲片
14.8.1 炮制
14.8.1.1 生甘遂
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14.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4.8.1.2 醋甘遂
取凈甘遂,照醋炙法(附錄ⅡD)炒干。
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本品形如甘遂,表面黃色至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微有醋香氣,味微酸而辣。
14.8.1.2.1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4.8.2 性味與歸經
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14.8.3 功能與主治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風痰癲癇,癰腫瘡毒。
14.8.4 用法與用量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生用。
14.8.5 注意
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14.8.6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14.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5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甘遂的方劑
- 瓜礬散
拼音:guāfánsǎn別名:瓜蒂甘遂丸處方:瓜蒂4錢,甘遂1錢,白礬(枯)5分,螺殼(煅)5分,草...
- 水導散
ǐdǎosǎn《千金》卷九:別名:濯腸湯、甘遂散組成:甘遂半兩,白芷1兩。主治:時氣病,煩熱如火,...
- 遂心丹
生》:方名:遂心丹別名:豬心湯、甘遂散、朱砂甘遂丸、甘遂丸組成:甘遂2錢。主治:風痰迷心,癲癇,及...
- 痰迷心竅靈丹
n《青囊立效秘方》卷二:方名:痰迷心竅靈丹組成:甘遂1錢2分,辰砂5分,硫黃1錢2分,芫花1錢2分,...
- 南呂丸
ǚwán《家塾方》:方名:南呂丸組成:黃芩4兩,甘遂2錢,青礞石2錢,大黃8錢。主治:諸痰飲咳嗽,大...
- 更多用到中藥甘遂的方劑
用到中藥甘遂的中成藥
- 消喘膏
(炒)210g鮮姜汁500g延胡索(制)210g甘遂(制)120g細辛120g制法:以上五味,白芥子...
- 控涎丸
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無節乳管存在于薄壁組織中(甘遂)。色素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長圓形或延長成管狀...
- 舟車丸
-91處方:牽牛子(炒)400g、大黃200g、甘遂(醋制)100g、紅大戟(醋制)100g、芫花(...
- 臌癥丸
3-B-0467-90處方:皂礬(醋制)200g甘遂20g大棗(去核炒)200g木香20g小麥(炒)...
- 祛痰止咳顆粒
痰止咳顆粒的主要成份:黨參、半夏、芫花(醋制)、甘遂(醋制)、紫花杜鵑、明礬等。祛痰止咳顆粒的功能主...
- 更多用到中藥甘遂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甘遂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甘遂
、重澤時珍曰∶諸名義多未詳。【集解】《別錄》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陰干。普曰∶二月、八月采。...
- 《傷寒論輯義》:[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
- 《普濟方》:[一百九十一水病門]水腫(附論)
目(各四分)木防己葶藶桂心(各二兩)澤瀉(五分)甘遂(十二分)湯下五丸,日一消腫丸(出《醫方大成》)...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婦人鼻上黑粉刺。瓜礬去鼻痔之疾。瓜礬散瓜蒂四錢,甘遂一錢,白礬(枯)、螺殼()、草烏尖各五分,為末,...
- 《本草新編》:[卷之四(征集)]甘遂
甘遂,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腸五經。破癥堅積聚如神,退面目浮腫,祛胸中...
- 更多古籍中的甘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