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肝膿腫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或細菌感染所引起。阿米巴肝膿腫的發病與阿米巴結腸炎有密切關系,且膿腫大多數為單發;細菌性肝膿腫的細菌侵入途徑除敗血癥外,可由腹腔內感染直接蔓延所引起,亦可因臍部感染經臍血管,門靜脈而入肝臟,膽道蛔蟲亦可為引起細菌性肝膿腫的誘因。常見的細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4 診斷
病史及癥狀
不規則的膿毒性發熱,尤以細菌性肝膿腫更顯著。肝區持續性疼痛,隨深呼吸及體位移動而增劇。由于膿腫所在部位不同可以產生相應的呼吸系統、腹部癥狀。常有腹瀉病史。因此,應詳細訊問既往病史,尤其發熱、腹瀉史,發病緩急、腹痛部位,伴隨癥狀,診治經過及療效。
體檢發現
肝臟多有腫大,(肝臟觸痛與膿腫位置有關),多數在肋間承隙相當于膿腫處有局限性水腫及明顯壓痛。部份病人可出現黃疸。如有膿腫穿破至胸腔即出現膿胸,肺膿腫或穿破至腹腔發生腹膜炎。
輔助檢查
白血球及中性粒細胞升高尤以細菌性肝膿腫明顯可達20-30×109/L,阿米巴肝膿腫糞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酶聯免疫吸附(ELISA)測定血中抗阿米巴抗體,可幫助確定膿腫的性質,陽性率為85-95%。肝穿刺阿米巴肝膿腫可抽出巧克力色膿液;細菌性可抽出黃綠色或黃白色膿液,培養可獲得致病菌。膿液應作AFP測定,以除外肝癌液化。卡松尼皮試可除外肝包蟲病。
X線檢查 可見右側膈肌抬高,活動度受限,有時可見胸膜反應或積液。
B型超聲波檢查 對診斷及確定膿腫部位有較肯定的價值,早期膿腫液化不全時,需與肝癌鑒別。
CT檢查 可見單個或多個園形或卵園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區,內可見氣泡。增強掃描膿腔密度無變化,腔壁有密度不規則增高的強化,稱為"環月征"或"日暈征"。
5 治療措施
肝膿腫診斷明確,應收住院根據其性質分別采取不同治療。病情較輕的阿米巴肝膿腫可門診服用甲硝唑或甲硝達唑0.4-0.8g。口服3/d,療程5-10天,或靜脈點滴1.5-2.0g/d。哺乳期婦女,妊娠3個月內孕婦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禁用。氯喹:成人第一、二天1g/d,第三天以后0.5g/d,療程2-3周。細菌性肝膿腫必須住院治療。
治療肝膿腫的穴位
- 直腸
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白色的乳頭狀...
- 耳穴
周膿腫耳尖耳輪頂端發熱、高血壓、角膜白翳、外眼炎癥、疼痛耳尖后位于耳廓向前對折上部尖端的后部結節肝陽...
- 更多治療肝膿腫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