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桿菌 (最后修訂于2010/3/17 0:41:05)[共217字]
摘要: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3~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3~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耐藥相關性檢測分析
ren(DandongMunicip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Dandong118002,Liaoning,PRChina)摘要目的探討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的耐藥相關性。方法應用瓊脂擴散法對161株痢疾桿菌及其配對大腸桿菌做14種抗生素的耐藥性檢測。結果痢疾桿菌及其配對大腸桿菌對所采用的14種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痢疾桿菌以復方新諾明耐
- 常見致病性枸櫞酸桿菌屬的鑒定和藥敏試驗分析
枸櫞酸桿菌屬為條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的原發和繼發感染。以呼吸道、泌尿道為多見。偶爾也可引起敗血癥。有關枸櫞酸桿菌屬引起的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院內感染中約占1.65%。不同的枸櫞酸桿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這對于治療該菌引起的感染癥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對臨床分離的98株枸櫞酸桿菌按規定進行了鑒定,并對藥敏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 1材料與方法 1.1菌株的來源 2000年3月~2005年4月在我
- 第十二章 分枝桿菌--第一節 結核桿菌
第十二章 分枝桿菌 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是一類細長或稍彎的桿菌,因有分枝生長的趨勢而得名。此菌屬的最顯著的特性為其胞壁中含有大量類脂,可達菌體干重的40%左右,故生長形成粗糙的畏水性菌落,而且也難以用一般染料染色。然而若設法使之著色后,又不易以含菌有3%HCI的酒精脫色。這種能抵抗鹽酸酒精脫色的細菌稱為抗酸桿菌。本菌屬種類頗多,有致病性非致病性兩大類。引起人類中的疾病中:(1
- 第九章 腸道桿菌--第一節 大腸桿菌
第九章 腸道桿菌 腸道桿菌(Entericbacilli)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內桿菌,常隨人與動物糞便排出,廣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腸道桿菌屬于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分類尚未完全統一,過去主要依據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進行分類。近十多年來,應用DNA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譜、種和型特異性噬菌體,以及電子計算機分析技術等,使其分類日趨合理。
- 嗜酸乳桿菌推定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功能性表達
【摘要】目的在大腸桿菌中誘導表達以嗜酸乳桿菌克隆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為研究其酶學特性做準備。方法從嗜酸乳桿菌ATCC4356中克隆lacZ基因,并構建表達載體pET22blacZH、pQE31HlacZ和pQE31lacZ,然后在大腸桿菌中誘導表達,并測定表達產物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結果無標簽的重組嗜酸乳桿菌β半乳糖苷酶LacZ獲得了功能性表達,表達量可達2.28kU/L.而
- 4.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研究--幽門螺桿菌與兒童胃十二指腸疾病
4.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研究幽門螺桿菌與兒童胃十二指腸疾病 近幾年,有關幽門螺桿菌與兒童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論文日漸增多,發現了不少有別于成人的臨床特點,涉及微生物、流行病、兒科臨床、檢驗、免疫、藥理等諸方面。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導兒童患者的診療,也有助于提示Hp在成人體內的作用規律,現做一簡要介紹。 1 兒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學 各年齡段兒童都可以發生Hp感染,較大樣本的調查證實,兒童Hp感染
- 雙歧桿菌、腸球菌、乳桿菌和芽孢桿菌四聯活菌腸溶膠囊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研究
【摘要】目的臨床驗證雙歧桿菌、腸球菌、乳桿菌和芽孢桿菌四聯活菌腸溶膠囊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統計學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慢性腹瀉124例,對照組80例,療程14天,觀察腹瀉緩解時間及腹瀉伴隨癥狀(腹疼痛、腹脹、里急后重等)變化。結果慢性腹瀉組3天時腹瀉緩解率為41.13%(51/124),起效比對照組迅速,兩組比較P<0.05;療程結束時腹瀉緩解率為90.32%(112/124),大便成
- 5.4幽門螺桿菌與殘胃炎關系的研究--幽門螺桿菌與殘胃炎發病的關系
5.4幽門螺桿菌與殘胃炎關系的研究幽門螺桿菌與殘胃炎發病的關系 大量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并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頑固不愈和早期復發密切相關。本研究采用組織學半定量法,對Hp與殘胃炎發生的病因學關系,殘胃內各種因素對Hp生存的影響,以及Hp和膽汗反流與殘胃粘膜組織學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1對象和方法
- 總論篇--1.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幽門螺桿菌及其感染
總論篇1.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幽門螺桿菌及其感染 1概述 胃細菌學的研究,長期來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分離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對這一領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它的發現對消化病學、特別是胃十二指腸病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在已經清楚它是許多慢性胃病
- 藿香正氣口服液對志賀桿菌和沙門氏桿菌誘導的腹瀉小鼠腸道粘膜免疫反應的效應
2007年02月09日WorldJGastroenterol.2006Dec7;12(45):7346-9.12為探討藿香正氣口服液(HXZQ)對志賀桿菌和沙門氏桿菌誘導的腹瀉(BSD)小鼠腸道粘膜免疫反應的效應,研究人員采用口腹志賀桿菌和沙門氏桿菌誘導Balb/c小鼠BSD,并從誘導腹瀉成功起,分別給與5.21g/kg和0.52g/kg劑量的HXZQ,記錄腹瀉的開始和持續時間,采用流式細胞計量儀
- 臨床篇--1.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1.1 概論--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方法的進展
臨床篇1.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1.1 概論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方法的進展 1983年從慢性活動性胃炎病人活檢標本中發現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來,對Hp和Hp感染的研究進展神速。現在已清楚Hp與許多種慢性胃病(B型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關系密切,且成為它們重要的致病因子。目前臨床上為求得根治B型胃炎,消化性潰瘍等慢性胃病的療效,已越來越傾向于采用以抗Hp感染
- 4.3 不同年齡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研究--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調查
4.3 不同年齡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研究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調查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與胃炎及上消化道潰瘍密切相關,已為世人所公認。成人感染率,無癥狀者可達50%左右。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小兒亦有不同程度感染。1993年6月~1994年6月,北京友誼醫院兒科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協作,對北京市小兒各年齡組的自然人群感染率進行了調查。結果報告如
- 3.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和研究--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3.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和研究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上的惡性腫瘤中估計占第二位。我國胃癌年死亡率為16/10萬,居各類腫瘤之首。近20年來,不少學者致力于胃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胃癌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自1983年從人胃粘膜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來,許多研究認為該菌感染作為環境因素之一,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 A蛋白基因在枯草桿菌R25及地衣芽孢桿菌NM105中的表達
A蛋白基因在枯草桿菌R25及地衣芽孢桿菌NM105中的表達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年第4期第15卷遺傳免疫學作者:張尤新 王桂忱 章銀梅 湯懋盓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北京100101關鍵詞:A蛋白基因;A蛋白;表達;枯草桿菌 中國圖書分類號 R392.11 摘 要 目的:測定A蛋白基因在R25及NM105中的表達情況。方法:根據A蛋白基因產物——A蛋白能特異地與許多動物的免疫球蛋白的Fc段
- 幽門螺桿菌Ure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
2005年08月02日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4vol.35no.2:183-18622為了研制口服幽門螺桿菌疫苗,國內(南京)的一項研究構建表達幽門螺桿菌的保護性抗原成分UreB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研究者用PCR方法擴增UreB基因片段,將其克隆至pET28a質粒上,轉化E.coliB121(DE3),經IPIG誘導表達,得到rUreB蛋白。結果顯示,UreB基因片段由1710bp組成,編碼569
- 糞便幽門螺旋桿菌抗原的檢測在篩查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應用研究
【摘要】目的評價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HpSA)試驗在診斷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用HpSA試驗檢測有消化道癥狀的58例患兒HpSA,并同時進行14C標記的尿素呼氣試驗(14C-UBT),以14C-UBT作為金標準,對HpSA試驗進行方法學評價。結果HpSA試驗對Hp感染診斷的敏感性為94.6%、特異性為95.2%、準確性為94.8%、陽性預期值為97.2%、陰性預期值為90.0%。應用
- 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暴發院內流行的監控
鮑曼不動桿菌是不動桿菌屬中最常見的一種革蘭陰性球桿菌,為院內感染重要機會性病原菌。因為鮑曼不動桿菌容易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被稱為“革蘭陰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Gram-negativeMRSA)”,對其處理可作為清除其他多重耐藥菌株的樣板[1~2]。雖然2001年我國ICU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高達96%,但仍提醒要注意暴發院內多重耐藥(包括亞胺培南)不動桿菌流行的可能性[3],故對其耐
- 成團腸桿菌研究進展
成團腸桿菌(Enterobacteragglomerans)是一群符合腸桿菌定義的產類胡蘿卜素的黃色菌群,此菌群最早是從植物、種子、水果等中分離,此后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獲得此菌群,這些菌株曾被劃分為13屬27種,有先后幾十種名詞用來描述此菌群,最多時達到53個名稱。為植物病理學家所熟知的是草生歐文氏菌(Evwiniaherbicola),而為醫學工作者所熟知的名稱是成團腸桿菌或聚團腸桿菌,它在醫學
- 幽門螺桿菌與胃隆起性病變關系的探討
本文通過內鏡檢查對240例胃隆起性病變做酶菌聯合檢測幽門螺桿菌,以了解其感染與胃隆起病變的病理組織學關系,現報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對象因上消化道癥狀做內鏡檢查,凡發現有向胃腔內凸起的病變即做酶菌聯合檢測及病理活檢,其中男176例,女64例,男女之比2.75:1。年齡18~76歲,平均48歲。胃鏡檢查胃隆起性病變共240例,經病理活檢證實隆起性胃癌92例,腺瘤樣息肉40例,炎性息肉38例,疣狀
- 燒傷革蘭陰性桿菌產β-內酰胺酶和耐藥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燒傷感染主要革蘭陰性(G-)桿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AmpC酶和金屬β-內酰胺酶(mBLA)及其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性情況,指導燒傷醫院感染合理用藥。方法采用雙紙片協同試驗檢測產ESBLs株,頭孢西丁三維試驗檢測產AmpC酶株,頭孢曲松三維試驗檢測同時產ESBLs和AmpC酶株,依地酸二鈉協同試驗檢測產mBLA株,K-B法進行G-桿菌藥敏試驗。結果348株G-桿菌產β-
- 耐氨芐西林流感嗜血桿菌產β-內酰胺酶機制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討耐氨芐西林的流感嗜血桿菌產生β-內酰胺酶的機制。方法:對臨床分離的112株流感嗜血桿菌耐藥菌用紙片法作β-內酰胺酶測定,用PCR法檢測產酶流感嗜血桿菌中的β-內酰胺酶基因的存在。結果:紙片法測得產酶菌株32株,產酶率28.6%(32/112);32株產酶菌中PCR法測β-內酰胺酶基因陽性菌株29株,陽性率為90.6%(29/32),其中質粒DNA模板組陽性為25株,基因組DNA模
- 噬菌體裂解法快速培養鑒定結核分支桿菌
【摘要】目的探討噬菌體法進行結核桿菌快速培養的特異性及敏感性以及該方法與傳統方法的同源性。方法應用噬菌體法進行結核分支桿菌、牛分支桿菌以及非結核分支桿菌的培養;同時應用噬菌體法與傳統的羅氏培養法進行結核菌培養及藥敏測定。結果該方法檢出最低濃度為103CFU/ml,特異性達到100%,藥敏實驗同傳統方法的符合率為83.3%,臨床涂陽培陽標本18例,本法陽性16例,檢出率為88.8%,涂陰培陽標本15
- 日本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潰瘍的原理
2005年06月28日(新華網)14 日本科學家在胃炎和胃潰瘍發病機理研究方面獲得了新的發現,有關成果可能有助于開發治療胃炎和胃潰瘍的新藥物。 幽門螺旋桿菌被認為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等胃病的“元兇”。早先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排出的兩種毒素CagA和VacA,在胃炎和胃潰瘍的發病中可能起到作用。但這兩種毒素具體如何導致疾病,科學家們一直并不清楚。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CagA
- 湘西地區786株5種革蘭陰性桿菌對14種抗菌藥物耐藥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湘西地區786株5種革蘭陰性桿菌對14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方法分析湘西地區2002年1月~2004年12月分離的786株5種革蘭陰性桿菌臨床株的14種類型抗菌藥物(WHO細菌耐藥性監測規定)藥敏試驗(K-B法)。結果(1)除變形桿菌對大多數抗生素耐藥率尚低外,其余呈現不同程度的耐藥,不同細菌的耐藥率及其高低順序不同,亞胺培南(IMP)耐藥率最低(1%~3%)、頭孢他啶(CAZ)、阿
- 幽門螺桿菌球形體的研究進展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并與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細胞淋巴瘤(MALT)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大約有50%的人群感染Hp,且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1]。Hp的來源和其傳播方式目前還不清楚,較為可能的傳播方式有糞—口或口—口傳播。近年研究發現,Hp在體內外各種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可發生形態
- 噬菌體生物擴增法快速檢測結核分枝桿菌標準化研究
2005年05月10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4Vol.27No.12P.806-810(重慶)為了對噬菌體生物擴增法快速檢測和鑒別標本中分枝桿菌的方法學進行探討,研究者對噬菌體生物擴增法的條件:感染時間、殺滅胞外噬菌體的藥物濃度和時間進行探討和比較;觀察不同分枝桿菌應用此法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以及對呼吸道常見細菌的特異度;觀察實驗中所用噬菌體、殺菌劑、輔助細菌在28~40周內的穩定性。結果(1
- 西咪替丁、麥滋林、羥氨芐青霉素、甲硝唑聯合根治幽門螺桿菌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評價西咪替丁、麥滋林、羥氨芐青霉素、甲硝唑四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方法將96例Hp陽性的十二指腸和(或)胃潰瘍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第1組49例,每次給予口服西咪替丁400mg、麥滋林0.67g、羥氨芐青霉素750mg、甲硝唑200mg,均每日3次,2周后停用羥氨芐青霉素和甲硝唑,繼續口服西咪替丁400mg和麥滋林0.67g持續1周。第2組47例,給予口服奧美
- 兒童中的幽門螺桿菌和缺鐵性貧血
2005年08月02日ScandJGastroenterol2001;36:701-70521在發達國家中,缺鐵性貧血和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都是罕見的。兩種疾病之間可能有相關性,芬蘭的一項研究旨在確定其臨床特征并研究根除治療對有Hp感染之缺鐵性貧血兒童的影響。研究者對8例補鐵治療無效而懷疑有Hp感染的缺鐵性貧血兒童進行胃鏡檢查。貧血以口服硫酸亞鐵治療,有2例
- 血清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可以指明胃癌的風險
2005年05月31日(醫業網)8日本研究人員在6月《腸》雜志(Gut2005;54:764-768)上報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門螺旋桿菌抗體都是胃癌形成很好的“預測標志物”。特別是,第一作者、東京大學的HirotsugoWatabe告訴路透社記者,“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查告訴病人他/她的胃癌風險了”。Watabe和同事通過對無癥狀普通人的年度內鏡檢查前瞻性估計了胃癌發病率。平均追蹤4.7年,
- 基因芯片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利福平和異煙肼耐藥性研究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4Vol.27No.7P.439-441崔振玲等(上海)為了研究基因芯片在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利福平和異煙肼耐藥性中的應用,根據與利福平和異煙肼耐藥相關的4條基因上的11個位點的30種單核苷酸多態性設計制作芯片,用芯片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的基因突變,從而判斷其耐藥性。結果用基因芯片在110株異煙肼耐藥株中檢測出85株,在30株異煙肼敏感株中檢測出22株,在94株利福平耐藥株中檢測出
- 洛菲生物型不動桿菌引起肺炎1例報告
不動桿菌一般生存在水和土壤中,也存在于人的皮膚、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一般認為是條件致病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引起致病。近年來,在各種雜志中先后有過一些不動桿菌引起感染性腦膜炎、中耳炎、傷口感染、敗血癥、泌尿道感染的報告,并且,由不動桿菌引起的醫院內感染有上升的趨勢。現將本院1例洛菲生物型不動桿菌引起的肺炎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42歲。臨床表現:胸痛、發熱、咳嗽,食欲不振,間或伴有惡
- 14C呼氣試驗在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價值
2005年08月02日現代醫藥衛生2004,20:488-48919國內(上海)學者研究了14C呼氣試驗在診斷幽門螺桿菌(HP)感染中的價值。他們選擇80例經胃鏡活檢組織病理證實的HP陽性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在抗HP治療前同步進行血清抗HP及14C呼氣試驗檢查。結果顯示,在80例組織病理證實的HP陽性病例中,14C呼氣試驗陽性率為92.5%,血清抗HP試驗陽性率為60%。14C呼氣試驗陽性率與組織
- 國外研究發現:房顫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
2005年07月01日《醫學論壇報》9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可能增加房顫發病危險。該論文將發表在7月期的Heart(2005,91:960)上。意大利米蘭PoliclinicoMultimedica醫院心內科Montenero等說:“慢性Hp感染造成的慢性胃炎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可導致房顫的非心血管疾病。我們推測Hp可能參與慢性心房炎癥的發病機制,并導致房顫。”Monten
- 四種結核桿菌檢測方法對肺結核病的診斷價值
結核病是一種較嚴重的傳染病,目前的疫情呈上升趨勢。檢出痰中含有結核桿菌是臨床診斷肺結核或鑒別肺結核與其他肺病的重要依據。痰中結核桿菌的檢測方法常規采用痰涂片及痰培養。涂片雖簡單易行,但陽性率低,培養雖為金標準,但周期太長,均難以滿足臨床需要。近年來,一些針對結核分支桿菌檢測的新方法陸續報道。本文對聚合酶鏈反應(PCR)法、噬菌體裂解法、斑點雜交法、PCR-斑點雜交法,四種結核分支桿菌檢測方法的應用
- 哈爾濱醫科大附四院發現發光致病桿菌能引起肺感染
日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四院檢驗人員首次從肺感染患者的痰液、氣管灌注液中檢出發光致病桿菌,測定了發光致病桿菌DNA的含量和基因序列,并確定發光致病桿菌抗生素耐藥譜及耐藥機理。業內專家指出,這些工作可有效提高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病原學診斷水平。 發光致病桿菌是伯杰氏系統細菌手冊第一卷修正的腸桿菌科的新屬——致病桿菌屬的一個種。國外學者發現少數發光致病桿菌能使人的血液、傷口、下頜骨感染,但導致肺部炎癥
- 體外人胃癌細胞(HCG-27)對幽門螺桿菌細胞毒的敏感性
2005年07月28日ScandJGastroenterol2003;38:1228-1234.14幽門螺桿菌產生的VacA細胞毒被認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發病機制中的一個重要輔助因子。毒素一部分結合于細菌表面,但有一部分可分泌并與胃上皮受體結合。該毒素的空泡活性與內溶酶體功能的改變及進入可塑性膜的孔道形成有關。意大利學者研究了兩種具有經PCR證實的不同基因型(VacA+和VacA-)的幽
- 影響結核桿菌PCR結果準確性的因素
自從1989年聚合酶鏈反應(PCR)應用于結核桿菌檢測以來,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結核病的診斷并顯示出很多優點;但在臨床應用時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如假陽性、假陰性、污染等。如何去除影響結果準確性之因素,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現將影響PCR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做一總結。1液化痰液的方法及DNA模板的制備方法應用PCR法檢測痰液中結核分支桿菌時,痰液充分液化除去抑制PCR反應的物質是檢測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 A型肉毒桿菌毒素可能對治療重度尿失禁有用
一項預試驗表明,用A型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可以顯著減少因特發性膀胱逼尿肌活動過度導致重度急性尿失禁(UUI)的病人的UUI,并改善其生活品質。以前的報告表明,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對神經源性逼尿肌活動過度引起的UUI有效,但還沒有研究檢查過此藥對特發性逼尿肌活動過度的益處。為此,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的弗林(MichaelK.Flynn)和同事評估了7名注射了150單位A型肉毒桿菌毒素的病人的后果。在治療
- 洛賽克、麗珠得樂、克拉霉素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洛賽克、麗珠得樂、克拉霉素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方法經我院內鏡確診的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Hp)感染患者,隨機平均分為三組,A組單用洛賽克,球部潰瘍用6周,胃部潰瘍用4周;B組用克拉霉素2周,麗珠得樂沖劑球部潰瘍6周,胃潰瘍4周;C組洛塞克劑量同A組,克拉霉素,麗珠得樂沖劑劑量同B組,療程均為2周。結果療程結束后1個月復查胃鏡,顯示C組Hp根除率86.7%。結論含質子泵抑制劑
- 噬菌體生物擴增法快速檢測結核分枝桿菌方法學研究
2005年05月19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4Vol.27No.12P.801-8051×105條/ml)檢測結果為陽性。重復試驗結果表明,本法批間和批內變異系數均<15%.痰標本氫氧化鈉-半胱氨酸液化方式的陽性檢出率為94%,顯著高于氫氧化鈉液化結果的62%,預培養1d的陽性檢出率為65%,顯著高于未預培養結果的40%。臨床標本檢測結果表明,我們的試劑與進口試劑檢測結果基本相同。可見噬菌體生物
- 小兒厭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分析
【摘要】目的檢測厭食兒童幽門螺桿菌抗體(Hp-IgG),分析厭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問題。對Hp-IgG者陽性者行抗Hp治療,觀察其療效。方法采用美國ROYCE公司出品的Rapidflo一步法幽門螺桿菌(Hp)檢測試驗盒檢測厭食兒童末梢血中幽門螺桿菌抗體(Hp-IgG),陽性和陰性患者隨機分組治療。結果210例厭食兒童Hp-IgG陽性136例(64.76%),陽性率男性兒童高于女性,且隨年齡遞增而
- 質子泵抑制劑對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影響
摘 要 目的:觀察近期內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pumpinhibitor,PPI)對抗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治療的影響。方法:將Hp陽性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分為:A組29例(奧美拉唑20mg,2/日,阿莫西林1g,2/日,替硝唑0.5g,2/日,治療2周);B組28例(奧美拉唑20mg,1/日,治療2周后以A組相同方案繼續治療2周)。結果:A組27例(27/2
- 與宿主IL-1多態性和幽門螺桿菌cagA基因型相關的胃黏膜細胞因子水平
2005年07月15日ScandJGastroenterol2005,40:530-53911幽門螺桿菌感染結局與幽門螺桿菌毒性因子和幽門螺桿菌誘導的黏膜反應部分相關。宿主的炎癥反應部分取決于前炎癥基因的多態性。泰國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與宿主IL-1多態性和幽門螺桿菌cagA基因型相關的胃黏膜細胞因子水平。在168例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UD)泰國病人外觀正常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非感染黏膜、胃潰瘍和胃癌邊
- 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檢測在兒童的運用
【摘要】目的評價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HpSA)檢測在診斷兒童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及治療后復查的價值。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切片染色法,酶聯免疫分析法,13C尿素呼氣試驗(13C-UBT)。結果HpSA的敏感性為90.8%,特異性為89.7%,陽性預測值為95.4%,陰性預測值為79.5%、準確性為90.2%。抗Hp治療后4周復查HpSA和13C-UBT診斷的符合率為86.4%。結論HpSA
- 四聯療法對初治幽門螺桿菌失敗后補救治療的療效
【摘要】目的對進行過根除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治療而失敗的患者,應用含鉍劑、質子泵抑制劑的四聯療法補救治療并觀察根除療效。方法48例H.pylori陽性患者應用膠體次枸櫞酸鉍鉀200mg,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均bid,其中27例服7天,21例服14天,觀察上腹痛、反酸、飽脹感、噯氣等癥狀緩解情況,并在補救治療結束
- 十二指腸胃反流維持胃殘端中幽門螺桿菌感染
根據再建類型分為4組:空腸袋插入組(JPI,n=36);Roux-en-Y組(RY,n=17);BillrothⅠ組(B-Ⅰ,n=20);BillrothⅡ組(B-Ⅱ,n=22),觀察DGR對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影響。每組觀察下述項目:DGR的時間;Hp感染的流行率;其他細菌的檢出和數量;胃炎的嚴重度。結果顯示,DGR的總時間百分比在JPI(7%)和RY組(28%)低于B-Ⅰ(59%)和B-Ⅱ
- PCR-SSCP方法用于痰標本中結核分支桿菌耐藥基因的檢測
【摘要】目的探討采用直接檢測結核病人痰標本中rpoB基因和KatG基因突變。評價該方法檢測結核分支桿菌對利福平(RFP)和異煙肼(INH)的耐藥性。方法用PCR-SSCP技術分析對35例耐INH(或含耐異煙肼),63例耐RFP(或含耐RFP)的肺結核病人痰標本和20例非結核性肺部疾病組痰標本進行rpoB和KatG基因突變的檢測。結果以結核分支桿菌H37RV為對照,63例耐RFP痰標本中57例PCR
- 綠膿桿菌肺炎23例臨床分析
近年來,綠膿桿菌肺炎的發病率有所增加,其癥狀重,死亡率高,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筆者收集了本院近十年的23例綠膿桿菌肺炎病例,現將其臨床資料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3例,男17例,女6例;年齡21~76歲,平均52.3歲;1992~1997年9例,1998~2002年14例,可見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加趨勢。1.2原發病及治療史慢性肺心病9例,肺癌4例,支氣管擴張癥3例,支氣管哮喘
- 幽門螺桿菌誘導血管內皮細胞中環加氧酶-1和環加氧酶-2的表達
2005年07月28日ScandJGastroenterol2003;38:1023-103010幽門螺桿菌可誘導胃內環加氧酶(COX)活性,盡管COX的異構體類型和細胞來源還不清楚。COX的一個潛在來源是血管內皮細胞,后者對調節黏膜血流和炎癥細胞浸潤起有作用。愛爾蘭學者檢測了四株幽門螺桿菌(致毒性和非致毒性)對血管內皮細胞中COX異構體表達的影響。用酶聯免疫測定檢測前列腺素的合成,Western
- 結核分枝桿菌414株耐藥性分析
核病的疫情逐年上升,現已對結核病控制造成嚴重威脅。為摸清我市肺結核病人的耐藥情況,探討其合理有效的化療藥物,我所開展了對結核病人的耐藥監測。本文對我所1996年以來,就診病人中培養陽性的414株結核桿菌的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1996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所就診的肺結核病患者中,結核桿菌培養陽性標本414株。1.2方法(1)培養基的制備,菌型初步鑒定,藥敏操作及
- 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研究進展
19世紀末,人們發現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種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雖有不少類似的報道,但均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報告了從人胃粘膜中分離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當時稱之謂幽門彎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認為該菌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有關。 我國于1984年開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來,通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