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gān jī shàng mù
2 英文參考
malnutrition of e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eratomalacia due to vitamin A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keratomalac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疳積上目(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keratomalacia)為病證名。《秘傳眼科龍木論》對本病記載較早[1]。又稱小兒疳眼(見《衛生寶鑒》卷十)、疳毒眼(明·倪維德《原機啟微》)、疳眼(出《龍木論》)、疳澀眼(出《儒門事親》)、小兒疳眼外障(出《秘傳眼科龍木論》)、小兒疳傷眼目(見《銀海精微》)、疳病攻眼癥(見路際平《眼科臨癥筆記》)、疳疾上目(見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中醫眼科學講義》)。是指由小兒疳積引起,以早期出現夜盲,繼而眼珠表面干燥,失去光澤,黑睛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糜爛破損,并伴黃液上沖為主要表現的眼病[2]。如不及時醫治,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4 疾病科屬
眼科
5 疳積上目的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喂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羸,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1]。
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內生,上攻于耳,遂發疳積上目[1]。
病中無原則地忌口的小兒,及患寄生蟲病之類消耗性疾病者易罹疳積上目[1]。
6 疳積上目的癥狀
疳積上目繼發于小兒疳積,以初起時暗處不能見物,繼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為特征[1]。
雙眼發病,初起癥輕,多見夜盲(又稱雀目),眼珠干澀羞明,頻頻眨目。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于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隨癥情發展,白睛正對瞼裂兩側出現略帶銀灰色之三角形干燥斑,基底向著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潤濕;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濁呈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黑睛知覺喪失,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表面糜爛破損,并有黃液上沖等癥。愈后往往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旋螺突起、眼珠枯萎等惡候。[1]
疳積上目
全身癥,初起常見患兒面色萎黃,身體羸瘦,毛發枯焦,掩面而臥,或煩燥不寧。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危重,除可雙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險。[1]
疳積上目早期的夜盲,又稱肝虛雀目。在外眼覓癥不明顯時,需與高風內障相鑒別。患高風內障者眼無不適,外觀端好,初起眼底變化雖不明顯,但全身無疳積見癥。[1]
7 診斷要點
1、雙眼發病,初起癥輕,僅有夜盲(雀目),眼珠干澀羞明,頻頻眨目。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于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隨癥情發展,白睛瞼裂出現銀灰色三角形干燥斑,基底向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濕潤,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濁呈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黑睛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知覺喪失,甚至表面糜爛破損,并有黃液上沖。愈后多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眼珠枯萎(眼球萎縮)等惡候。
2、全身癥:初起常見患兒面色萎黃,身體羸瘦,毛發枯焦,掩面而臥,或煩躁不寧。著見腹大如鼓,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浮腫者,病屬危重,除可雙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瞼。
3、本病早期出現夜盲,在外眼見癥不明顯時,需與高風雀目內障鑒別。后者眼外觀端好,眼底變化初起可不明顯,隨年齡增加,病變逐漸明顯,視野明顯縮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全身無府積見癥。
8 疳積上目的治療
疳積上目是府積在眼的局部病變,必須根據局部及全身情況,綜合應用健脾清熱,殺蟲消疳,養肝明目等法內治,亦可采用針灸、捏脊療法、外治法等。此外,還應注意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飲食營養。
8.1 辨證治療
8.1.1 肝脾虧虛
8.1.1.1 證見
小兒食少腹脹,面黃體瘦,眼癥初起,白睛干澀,頻頻眨目,在暗光下或黃昏后不辨人物[1]。
8.1.1.2 證候分析
脾胃氣虛,失于健運,內有積滯,則食少腹脹。氣血生化不足,不榮頭面及肌肉,故面黃體瘦。血不養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黃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澀,頻頻眨目[1]。
8.1.1.3 治法
健脾消積,養肝明目[1]。
8.1.1.4 方藥治療
八珍湯[備注]八珍湯(《正體類要》):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加減。原方用于本證可去川芎,加山楂、麥芽、陳皮、夜明砂、鮮豬肝,取其健脾益氣消積,養肝補血明目。[1]
中成藥:
(1)消積健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兒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沖劑每次 1塊或1袋,每日2次。
8.1.2 脾虛肝熱
疳積上目·脾虛肝熱證(infantile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heat)是指脾虛肝熱,以頭眼疼痛,畏光流淚,白睛干燥,抱輪紅赤,黑睛混濁或潰爛,甚至黃液上沖,嚴重者可致黑睛壞死、穿破,變為蟹睛、眼球枯萎等惡候,多伴有腹脹便溏,煩躁不寧,舌紅,苔薄,脈弦細為常見癥的疳積上目證候[3]。
8.1.2.1 證見
蟲積日久、腹脹便溏,午后潮熱,煩躁不寧,咬牙,黑睛生翳,或糜爛[1]。
8.1.2.2 證候分析
蟲積日久,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常,則腹脹便溏。氣血生化不足,肝失濡養,熱自內生,故午后潮熱,煩躁不寧。肝熱上攻,則黑睛生翳或糜爛。[1]
8.1.2.3 治法
健脾清肝,殺蟲消疳[1]。
8.1.2.4 方藥治療
可用肥兒丸[備注]肥兒丸(《醫宗金鑒》):人參、白術、茯苓、黃連、胡黃連、使君子、神曲、炒麥芽、炒山楂、炙甘草、蘆薈。加減治療: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山楂、神曲、麥芽健脾消積;黃連、胡黃連清濕熱:蘆薈、使君子清熱殺蟲消疳。諸藥組方,健脾清肝,殺蟲消疳。黑睛翳潰,或黃液上沖者,宜選加龍膽草、梔子、蒲公英、白芍之類清肝瀉熱。[1]
若感受毒邪,致黑睛潰爛者,加金銀花、蒲公英、白芍、龍膽草。
中成藥:
(1)消積健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兒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沖劑每次 1塊或1袋,每日2次。
8.1.3 脾虛蟲積
疳積上目·脾虛蟲積證(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worm stagnation)是指脾虛蟲積,以痺目頻頻,羞明怕日,查視眼部見白睛干燥無華或白睛出現干燥斑,黑睛失澤,全身可兼見小兒面黃肌瘦,喜吃泥土、生米等,腹痛腹瀉,嘔吐清水或蛔蟲,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為常見癥的疳積上目證候[3]。
8.1.3.1 癥狀
痺目頻頻,羞明怕日,查視眼部見白睛干燥無華或白睛出現干燥斑,黑睛失澤,全身可兼見小兒面黃肌瘦,喜吃泥土、生米等,腹痛腹瀉,嘔吐清水或蛔蟲,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3]。
8.1.4 脾虛濕困
8.1.4.1 證見
面黃體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脹,大便溏瀉,黑睛生翳或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1]。
8.1.4.2 證候分析
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故食少腹脹,大便溏瀉。脾虛精氣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養,則面黃體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舌淡苔白,脈濡均為脾虛濕困之象。[1]
8.1.4.3 治法
健脾益氣消疳[1]。
8.1.4.4 方藥治療
可用參苓白術散[備注]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藥、炙甘草、蓮子肉、薏苡仁、桔梗、縮砂仁。加減治療:原方有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之功。用于脾虛有積滯者,可加神曲、麥芽;有蟲積者,可加使君子、鶴虱,蕪荑;濕郁化熱者,酌加胡黃連。[1]
參苓白術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黨參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淮山藥10克,扁豆10克,薏苡仁12克,砂仁6克,陳皮3克,神曲10克。甘草3克,鶴虱6克,麥芽10克,使君子10克。水煎服,復渣再煎服。
中成藥:
(1)參苓白術散,口服,散劑或水泛丸每次各6克,膠囊每次3粒,每日2次。
(1)消積健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肥兒丸,口服,每次 1~2丸,每日 1~2次;沖劑每次 1塊或1袋,每日2次。
8.1.5 脾腎陽虛
疳積上目·脾腎陽虛證(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腎陽虛,以白睛干燥無澤,黑睛混濁呈乳白色,形寒面白,四肢不溫,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少津,脈細無力為常見癥的疳積上目證候[3]。
8.1.5.1 癥狀
白睛干燥無澤,黑睛混濁呈乳白色,形寒面白,四肢不溫,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少津,脈細無力[3]。
8.1.6 濕熱犯目
疳積上目·濕熱犯目證(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ssailing eye)是指濕熱犯目,以眼磣澀,羞明流淚,喜伏暗處;查視眼部見白睛、黑睛干燥明顯,白睛出現干燥斑,黑睛灰白色混濁,全身可兼見面黃不華,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倦怠消瘦,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滑為常見癥的疳積上目證候[3]。
8.1.6.1 癥狀
眼磣澀,羞明流淚,喜伏暗處;查視眼部見白睛、黑睛干燥明顯,白睛出現干燥斑,黑睛灰白色混濁,全身可兼見面黃不華,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倦怠消瘦,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滑[3]。
8.1.7 中焦虛寒
8.1.7.1 證見
面色蒼白,大便頻泄,完谷不化,肢厥脈微,黑睛糜爛或破損,形成蟹睛[1]。肢厥脈微。
8.1.7.2 證候分析
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及升降失職,則自利頻頻,完谷不化。陽虛無以溫煦,故面色蒼白,肢厥脈微。精氣不足,目失所養,則黑睛病變日重,甚至潰破,形成蟹睛。[1]
8.1.7.3 治法
8.1.7.4 方藥治療
可用附子理中湯[備注]附子理中湯(《閻氏小兒方論》):附子、白術、干姜、黨參、炙甘草。加減治療:原方以附子、干姜溫中陽,散寒邪;人參大補脾胃元氣,白術、甘草健脾益氣。若用于陽虛甚者,可再加肉桂。[1]
附子理中湯煎服,復渣再煎服。
如果與黑睛病變同時,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泄不止,口干聲啞,手足浮腫,當以挽救生命為要,按兒科疳積之重危癥論治[1]。
8.2 外治法
(1)黑睛混濁糜爛或黃液上沖時,用清熱解毒眼藥水及擴瞳藥滴眼[1]。(詳見“凝脂翳”外治法)。
8.3 針灸療法
8.4 捏脊療法
以兩手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位,向大椎穴推進。同時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作為一次,如此連續6次,在推捏第5、6次時,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約4~5下,捏完后,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2~3下。此療法有調理脾胃,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功效。[1]
8.5 飲食療法
(1)鮮豬肝60g剖開,夾蒼術末10g,以線扎定,入米湯內煮熟,然后將藥肝連湯分次服用。每日1劑。年幼小者酌情減量[1]。
(2)夜明砂蒸豬肝:夜明砂6克,鮮豬肝50一100克。將豬肝切片,與夜明砂拌勻,蒸熟后趁熱食用。每日1次。
8.6 其他療法
9 疳積上目患兒的護理
(1)患兒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卜、青菜等,以輔助治療[1]。
(2)黑睛表面若已軟化壞死,應約束患兒雙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以免造成眼珠破潰;醫護人員亦應注意,切勿用重力開瞼,以免促成眼珠穿孔[1]。
10 疳積上目的預防
(1)對斷乳期的嬰兒及發育期的幼兒和兒童,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適當補充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和蛋類、魚類等食物。對嬰幼兒,尤應做到合理喂養,防止飲食偏嗜和過食肥甘厚膩之品。[1]
(2)小兒若有疳積見癥,應及早治療,凡患兒頻頻眨目,或閉瞼不開,喜伏母懷者,應警惕疳積上目的發生。對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觀察是否合并本病。[1]
(3)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忌口”[1]。
11 參考資料
- ^ [1]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32-134.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疳積上目的穴位
- 目窗
是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會穴。目即眼睛,窗即窗戶,此穴在頭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猶如明目之窗,故名...
- 至宮
是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會穴。目即眼睛,窗即窗戶,此穴在頭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猶如明目之窗,故名...
- 至榮
是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會穴。目即眼睛,窗即窗戶,此穴在頭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猶如明目之窗,故名...
- 至營
是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會穴。目即眼睛,窗即窗戶,此穴在頭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猶如明目之窗,故名...
- 魚際
身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煩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干燥,寒...
- 更多治療疳積上目的穴位
治療疳積上目的方劑
- 紅燕丹
。功能主治:消疳化積。主小兒疳積丁奚,骨瘦如柴,目閉溺赤,或腹中疼痛,或溺如米泔。用法用量:周歲者...
- 疳積散
積,面黃肌瘦,腹部膨脹,便多整谷;甚至毛發脫落,目翳雀盲。用法用量:每服1袋,以米湯1碗,于飯鍋上...
- 拯陰消疳湯
或如羊屎者。各家論述:方中胡黃連、青黛清肝膽,消疳積,退熱除蒸;玄參滋腎水以降浮游之火;阿膠滋腎水,...
- 蘆薈丸
:上合研勻,用湯浸蒸餅和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治小兒疳氣羸瘦,皮色萎黃,揉鼻咬甲,好吃泥土,目澀...
- 雞肝散
: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平肝健脾,明目去障,止瀉進食。主小兒疳積,腹大泄瀉,面黃肌瘦,肝火上攻,目珠...
- 更多治療疳積上目的方劑
治療疳積上目的中成藥
- 疳積散
積,面黃肌瘦,腹部膨脹,便多整谷;甚至毛發脫落,目翳雀盲。用法用量:每服1袋,以米湯1碗,于飯鍋上...
- 肥兒疳積顆粒
炒)50g甘草40g白術25g百部25g制法:以上二十二味,車前子、牽牛子27.5g加水煎煮三次,...
- 芝麻響鈴鈴
頭目眩暈,慢性氣管炎,咳嗽喘息,痢疾,小兒黃疸,疳積。煎服:15~30g。3.治疔瘡,癤腫,煎服并搗...
- 化積口服液
能與主治:健脾導滯,化積除疳。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疳積,癥見面黃肌瘦、腹脹腹痛、厭食或食欲不振、大便失...
- 安臟湯
7個,甘草1兩,荊芥3錢。功能主治肝葉倒置所致兩目無恙,而視物皆倒置。用法用量水煎3大碗,頓服之,...
- 更多治療疳積上目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疳積上目
-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四]一切疳第三
白,漸瘦弱,此冷證也。疳在外,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方見鼻...
- 《本草擇要綱目》:[溫性藥品]蟾酥
入口味甜。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目盲。急以紫草汁洗點即消。【主治】小兒疳積腦疳。治腰腎冷。并助陽...
- 《一草亭目科全書》:[小兒疳積眼治法]玉龍丹
同藥一錢,入酒一盞,碗盛蒸食,五日見效,竟能開瞽。《一草亭目科全書》清鄧苑公元1644-1911年...
- 《幼幼新書》:[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辨五臟受驚積冷熱形證圖
難除。非時面黑多驚叫,啼哭聲頻氣不蘇。面黃臉赤驚疳積,分明解得病當除。面青面黃鼻亦癢,目暗風疳是本源...
- 《景岳全書》:[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小兒
服七八丸,燈心湯下。三味牛黃丸(九五)治驚熱,消疳積。雄黃(飛)牽牛(各一錢)天竺黃(二錢)上為末,...
- 更多古籍中的疳積上目
疳積上目相關藥物
- 清熱明目茶
【功能主治】清熱祛風,平肝明目。用于頭眩、頭痛、目赤目糊。【規格】每袋重3克【用法用量】連袋用開水...
- 撥云退翳丸
份】【性狀】【功能主治】散風明目,消障退翳。用于目翳外障,視物不清,隱痛流淚。【用法用量】口服,一...
- 明目地黃丸(濃縮丸)
狀】【功能主治】滋腎,養肝,明目。用于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規格】每8丸相當于...
- 風火眼藥
用法與用量】用點眼棒蘸涼開水后沾藥點入眼角內,閉目,使藥布于全目,點后避風,一日3次。【禁忌】孕婦...
- 撥云眼膏
結,消腫止痛。用于暴發火眼,目赤腫痛,痧眼刺痛,目癢流淚,翼狀胬肉。【用法與用量】外用,點入眼瞼內...
- 更多疳積上目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