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干姜的別名
- 7 干姜的處方用名
- 8 干姜的來源
- 9 干姜的產地
- 10 干姜的采收與初加工
- 11 干姜的生藥性狀
- 12 干姜的炮制
- 13 干姜的性味歸經
- 14 干姜的功效與主治
-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 16 干姜的化學成分
- 17 干姜的藥理作用
- 18 干姜的藥典標準
- 18.1 品名
- 18.2 來源
- 18.3 性狀
- 18.4 鑒別
- 18.5 檢查
- 18.6 浸出物
- 18.7 含量測定
- 18.8 干姜飲片
- 18.9 出處
- 19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gān jiāng
2 英文參考
rhizoma zingiberis[朗道漢英字典]
common ginger dried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INGIBERIS RHIZOMA[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zingib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ried ging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干姜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2]。干姜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炮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深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2]。姜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2]。味苦微辣[2]。
干姜味辛,性熱[2]。歸脾、胃、腎、心、肺經[3]。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消痰下氣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于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于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于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于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zingiber (《中醫藥學名詞(2004)》)
dried ginger (《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干姜的別名
7 干姜的處方用名
干姜、炮姜、姜炭[2]。
8 干姜的來源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2]。
9 干姜的產地
干姜主產于四川、貴州等地[1]。
10 干姜的采收與初加工
11 干姜的生藥性狀
11.1 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11.2 干姜片
干姜片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12 干姜的炮制
清代開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稱,把炮姜和姜炭混為一個品種,近代有一部分地區也把兩者作為一個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狀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實為姜炭[2]。
宋代有甘草水制、燒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鹽炒(《圣濟總錄》)、煅存性(《瘡瘍經驗全書》)、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泥裹、地黃汁炒(《校注婦人良方》)、土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醫學入門》)、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極黑(《壽世保元》)等法,并認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醫學入門》),“若治產后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證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種[2]。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篩去碎屑[2]。
12.1.2 炮姜
先將凈河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炒熱,再加入干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2]。
12.1.3 姜炭
取干姜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篩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狀
干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丁塊[2]。表面灰棕色或淡黃棕色[2]。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筋脈小點,顯粉性,有特異香氣,味辛辣[2]。
炮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深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2]。
姜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2]。味苦微辣[2]。
12.3 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于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注解傷寒論》);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注解傷寒論》)[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于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2]。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圣惠方》)[2]。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于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于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如治療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燒黑存性,為末,米飲調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2]。
12.4 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β-沒藥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類(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對于姜、炮姜、姜炭的揮發油含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顏色較淺;炮姜含量明顯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約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揮發油顏色較深[2]。
對揮發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與干姜的揮發油和醚提取物層析圖譜大致相同,炮姜與姜炭亦無明顯的差別,但前二者與后二者相比,有較大變化[2]。干姜經加熱炮制后,部分斑點消失,同時出現了一些新斑點,相同Rf值之間相對含量也產生了明顯變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為標準對照,進行薄層色譜分析,結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對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進行氣相-質譜-計算機檢測,從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檢出25、22、23、23種成分,各炮制品檢出成分的質和量都產生了部分變化[2]。
12.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抗潰瘍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給大鼠灌胃[2]。結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對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扎型胃潰瘍均呈明顯的抑制傾向,干姜無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強,兩者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2]。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優于炮姜,也優于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無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經加熱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變化[2]。
12.5 貯存方法
13 干姜的性味歸經
干姜味辛,性熱[2]。
干姜歸脾、胃、腎、心、肺經[3]。
炮姜味苦、辛,性溫[2]。
姜炭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2]。
14 干姜的功效與主治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的功能[2]。
干姜具有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1]。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于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注解傷寒論》);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注解傷寒論》)[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于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2]。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溫中止瀉,止血。治寒性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后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于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于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如治療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燒黑存性,為末,米飲調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2]。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16 干姜的化學成分
干姜含揮發油,主成分為姜烯酮、α-姜黃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龍腦、檸檬醛等[1]。
17 干姜的藥理作用
干姜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1]。本品成分還可麻醉降溫[1]。
18 干姜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18.3 性狀
18.3.1 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18.3.2 干姜片
本品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18.4 鑒別
(1)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長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柬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干姜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5 檢查
18.5.1 水分
不得過19.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二法)。
18.5.2 總灰分
不得過6.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于22. 0%。
18.7 含量測定
18.7.1 揮發油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 6一姜辣素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D)測定。
18.7.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6一姜辣素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18.7.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6一姜辣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5%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8.7.2.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
18.8 干姜飲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
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
本品呈不規則片塊狀,厚0.2~0.4cm。
18.8.1.1.1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8.1.2 姜炭
取干姜塊,照炒炭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 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對照品、姜酮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別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6一姜辣素對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對照品溶液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醣(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8.1.2.2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26.0%[4]。
18.8.1.2.3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
18.8.2 性味與歸經
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18.8.3 功能與主治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18.8.4 用法與用量
3~l0g。
18.8.5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18.8.6 制劑
18.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2-124.
-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二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用到中藥干姜的方劑
- 干姜散
九引《效驗方》《赤水玄珠》卷九方之干姜散:處方:姜炭。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赤水玄珠》卷九方之干...
- 干姜丸
概述:干姜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八首。《證治準繩·類方》第三冊方之干姜丸:處方:干姜、枳殼...
- 干姜湯
總錄》卷三十八《古今醫徹》卷一方之干姜湯:處方:炮姜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當歸1錢,澤蘭1錢,...
- 厚樸丸
ǔwán《奇效良方》卷十四:厚樸丸:處方:白龍骨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厚樸(姜制)訶子(炮,...
- 附子散
良方》:附子散: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干姜(炮.一兩)防風(去叉.一兩)山茱萸(去核.一兩...
- 更多用到中藥干姜的方劑
用到中藥干姜的中成藥
- 四逆湯
,宜遵仲師溫臟散寒法,以四逆湯加味。淡附子1錢、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
- 烏梅丸
殼6g,黃連9g,訶子肉15g,炒扁豆30g,干姜炭12g,煅龍牡各30g。水煎服。六劑服后,腹痛下...
- 十滴水
0年版)載有該藥成方制劑標準。組成為樟腦25g、干姜25g、大黃20g、小茴香10g、肉桂10g、辣...
- 艾葉散
,當歸3分(銼,微炒),訶黎勒3分(煨,用皮),干姜1分(炮裂,銼),龍骨3分。制法上為細散。功能主...
- 附子理中丸
子理中丸主要成分為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干姜、甘草。具有溫中健脾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
- 更多用到中藥干姜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干姜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陣]熱陣
全微欲絕者。服后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人參制附子炮姜炙甘草五味子麥冬陳皮臘茶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各一兩,人參、神曲、蒲黃各二兩半,阿膠一兩七錢,干姜、白蘞各七錢半,雄黃八錢,甘草五兩,山藥七兩,大...
- 《雞峰普濟方》:[卷第十]瀉痢(嘔吐附)瘧
凍飲料食不消腹內雷鳴刺疼痛鐘乳粉赤石脂石斛肉豆蔻干姜附子當歸人參白茯苓龍骨川椒(各一兩)桂訶子皮(各...
- 《普濟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門]冷痢
炮一兩)蜀椒(汗一兩)桂心(二兩)赤石脂黃連人參干姜茯苓大麥陳皮石斛當歸(各二兩)鐘乳(三兩研)上搗...
- 《普濟方》:[卷二百八泄痢門]諸瀉
。上咳面黧。臍腹疼痛。治脾瀉用蒼術、白術、濃樸、干姜、木香、生豆蔻。治腎泄用補骨脂及安腎丸、震靈丹輩...
- 更多古籍中的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