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肛竇炎(anal sinusitis)又稱肛竇炎及肛乳頭炎,是肛竇及肛門腺內的炎癥性病變。它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感染病灶,約有85%肛門直腸病變與肛竇感染有關。
肛乳頭炎(anal papilla)又稱肛乳頭肥大癥,是肛門乳頭慢性纖維化的炎性增生性病變。常與肛竇炎并發,是肛裂、肛瘺病等的常見并發癥,肛乳頭重度纖維化增殖,又稱肛乳頭纖維瘤。
中醫雖無此病名,但對其臨床表現早有記述,列入痔門之中,稱為葡萄痔。
肛竇炎慢性期無明顯癥狀,但常有肛內輕微隱痛墜脹或不適感,或肛腺分泌減少,肛管干澀,排便不暢等。急性發作期則有排便疼痛,分泌物多,手紙偶然帶膿血,燒灼不適,肛門墜脹等。如果肛門括約肌受炎性刺激,可引起括約肌輕度或中度痙攣性收縮,常有短時間陣發性鈍痛,或疼痛持續數小時,嚴重者疼痛可通過陰部內神經、骶神經、會陰神經出現放射性疼痛。
肛乳頭炎一般無明顯癥狀,當乳頭肥大脫出肛門后,可見如乳頭狀,大小不等的脫出物,表面覆蓋皮膚,急性期或嵌頓時,可見水腫、充血和壞死糜爛等。
肛竇炎常需和痢疾、腸炎等引起的肛門墜痛、膿血便相鑒別;前者則肛隱窩的充血、水腫和加深,經肛內鏡檢測不難鑒別。肛乳頭肥大與痔瘡的鑒別,前者表面覆蓋皮膚,后者表面則覆蓋黏膜,兩者極易區分。
手術是肛隱窩炎的根治療法,應根據病變選用適合的術式。
3 疾病名稱
肛隱窩炎
4 英文名稱
anal cryptitis and anal papilltis
5 肛隱窩炎的別名
anal sinusitis and anal papilla;肛乳頭肥大癥;肛竇炎及肛乳頭炎;葡萄痔
6 分類
普通外科 > 直腸和肛管疾病 > 直腸肛管炎性疾病
7 ICD號
K62.8
8 病因
8.1 感染與損傷
肛竇因竇底在下,開口朝上,呈袋狀,引流差,容易貯藏糞便引發感染和損傷,肛竇的邊緣又有游離的半月形的肛瓣,也容易受到干糞塊的擦傷或被排便時撕裂。排便次數增多或患腸炎、痢疾、腹瀉、便秘等,頻繁刺激肛竇和肛瓣。身體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或有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糞便和異物存積肛竇,竇道受到阻塞,使肛腺分泌的肛液引流不暢,加上糞便分解,病菌繁殖,肛竇即發炎腫脹。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埃希桿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產氣桿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綠膿桿菌等,其中大腸埃希桿菌占60%~70%。
8.2 性激素的影響
高月晉等(1985)指出,與皮脂腺一樣,肛腺的發育與功能主要受人體性激素的調節,性激素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肛腺的增生與萎縮,因此性激素的水平與肛竇炎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而性激素中以雄激素的影響最大。人一生中,新生兒體內由母體帶來的雄激素較多,故肛周感染較多,一過發育成長期,隨雄激素水平下降,肛周感染有的可自愈。男性及青壯年雄激素水平較高,故而肛腺感染增多,肛周膿腫常發于青壯年。老年性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肛腺隨之萎縮,因此老年很少發生肛竇炎及肛周感染。
8.3 胚胎發育的影響
認為在胚胎發育的第7周,泄殖腔膜和肛膜破裂,與后腸融合,此時泄殖腔膜的背側部分衍生為肛管、齒狀線和肛柱的下部,若由于某種原因造成肛膜與后腸之間發生異常融合,不能形成正常齒狀線和隱窩,而形成不規則齒狀線和過深隱窩,出生后容易受細菌感染和損傷,形成肛竇炎、肛周膿腫和肛瘺。臨床觀察證實肛周膿腫和肛瘺患者的肛隱窩常異常加深,可深達3~10mm,數目可增至3~13個,胚胎發育影響著肛竇的學說已為專家廣泛認可。
9 肛隱窩炎的臨床表現
1.肛竇炎:慢性期無明顯癥狀,但常有肛內輕微隱痛墜脹或不適感,或肛腺分泌減少,肛管干澀,排便不暢等。急性發作期則有排便疼痛,分泌物多,手紙偶然帶膿血,燒灼不適,肛門墜脹等。如果肛門括約肌受炎性刺激,可引起括約肌輕度或中度痙攣性收縮,常有短時間陣發性鈍痛,或疼痛持續數小時,嚴重者疼痛可通過陰部內神經、骶神經、會陰神經出現放射性疼痛。
2.肛乳頭炎:一般無明顯癥狀,當乳頭肥大脫出肛門后,可見如乳頭狀,大小不等的脫出物,表面覆蓋皮膚,急性期或嵌頓時,可見水腫、充血和壞死糜爛等。
10 輔助檢查
肛門鏡檢查,肛竇炎可見隱窩加深,充血、水腫,急性發作期可見隱窩分泌物多,或有膿血,觸痛明顯(圖1)。肛乳頭炎可見三角形、弓形、乳頭狀的增生物,表面覆蓋皮膚(圖2)急性發作時,肛竇分泌物增多,呈膿液性或膿血性,肛瓣、肛乳頭紅腫。
11 診斷
1.臨床表現:肛內輕微隱痛墜脹,肛腺分泌減少,肛管干澀,排便不暢;或排便時肛管內灼痛,或有會陰部放射性疼痛,應想到肛竇炎的可能。若肛門內有大小不等的結締組織增生所形成的贅生物脫出,或伴脫出物嵌頓等,則為肛乳頭炎的可能。
2.肛門鏡檢:肛竇炎見隱窩明顯充血、水腫和加深,分泌物增多或有膿血;肛乳頭炎見肛瓣、肛乳頭紅腫,有三角形、弓形、乳頭狀的增生物,肛竇有膿性或膿血性分泌物可確診。
12 鑒別診斷
肛竇炎常需和痢疾、腸炎等引起的肛門墜痛、膿血便相鑒別;前者則肛隱窩的充血、水腫和加深,經肛內鏡檢測不難鑒別。
肛乳頭肥大與痔瘡的鑒別,前者表面覆蓋皮膚,后者表面則覆蓋黏膜,兩者極易區分。
13 肛隱窩炎的治療
13.1 保守治療
13.1.1 (1)中醫藥
①辨證論治:A.濕熱型:肛門灼熱疼痛或痛癢相兼,肛竇掀紅,乳頭水腫。伴心煩口苦,溺赤色黃,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B.熱毒型:煩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肛內灼痛,肛竇紅腫,乳頭肥紅,溢出血水或流膿水,舌紅,苔黃,脈弦數。宜清熱解毒,方用內疏黃連湯加減。C.濕濁型:肛竇及肛乳頭水腫,皮膚糜爛,肛門濕癢。可伴腹脹納呆,身重困倦等。舌淡紅,苔白膩,脈滑。宜利濕化濁,方用萆薢滲濕湯加減。D.虛火型:肛門部微痛、下墜,肛竇或肛乳頭暗紅,伴大便干澀,口干渴。舌紅少津,脈弦細數。宜養陰清熱潤便,方用增液湯加減。
②經驗方:常選用地榆槐角丸加減處方:地榆15g,槐角10g,黃芩10g,野菊花10g,金銀花10g,當歸10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6g,赤小豆40g,甘草6g,土茯苓10g。
用法:水煎服,2次/d。第3天煎煮湯,坐浴。有止痛、消腫、軟便、排膿作用。輕者可控制發作,重者手術后服用,可清熱、潤腸,效果穩定。
③外治法:A.熏洗法:黃柏15g,大黃15g,艾葉15g,地榆15g,水煎至1500ml,先熏,然后坐浴10~20min,2次/d。B.涂藥法:以黃連、黃柏、大黃軟膏涂敷肛內。C.塞藥法:可選用痔瘡寧栓、野菊花栓、消炎止痛栓等。E.灌腸法:黃連、地榆、大黃各10g,水煎至50ml,每晚1次。
13.1.2 (2)西醫藥
①抗生素:甲硝唑是首選藥,次為慶大霉霉素、先鋒霉素、阿莫西林、諾氟沙星(氟哌酸)等。經肛門給藥,效果更好、更快。
②肛門栓劑: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對急性發作期患者有明顯抗炎、抗滲出、止痛作用;慢性期可選用氯己定(洗必泰)栓。
13.2 手術治療
手術是肛隱窩炎的根治療法,應根據病變選用適合的術式。
(1)肛竇切開擴創術:先用鉤形探針鉤探加深的肛隱窩,然后沿探針切開肛隱窩到內括約肌,切斷部分內括約肌,切除病竇及結節,作梭形切口至皮膚,創面修整,使引流通暢。可有切口上方黏膜縫合1針以止血(圖3)。注意切除不可過深以防術后出血,本術式可徹底根治肛竇炎。
(2)肛乳頭結扎切除術:患者取側臥位,肛周備皮,肛門內外常規消毒,蓋以消毒孔巾,以0.5%利多卡因溶液1~5ml局部浸潤麻醉,然后于肛乳頭基底部施行貫穿結扎,切除頂部,納入吲哚美辛栓1枚,消毒紗布包扎。每次可結扎1~3枚肥大的肛乳頭,術后當日勿大便,次日大便后坐浴,不拆線,待7天左右自行脫落。對肥大性乳頭基底部粗大者,應剪開基底部皮膚至近齒狀線處,結扎時邊松止血鉗邊緊線,將線結扎在齒狀線處,可減輕術后疼痛,縮短療程。本法操作簡單,根治效果可靠(圖4)。
(3)電灼術:對小的三角形乳頭可選用電刀或電灼器燒灼至基底部,術后納入吲哚美辛栓,便后坐浴。
14 相關藥品
地榆槐角丸、槐角丸、黃芩、大黃、野菊花栓、甲硝唑、慶大霉素、阿莫西林、諾氟沙星、吲哚美辛、氯己定、利多卡因
治療肛隱窩炎的穴位
- 直腸
如果人體抵抗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
- 裂結窬
坐骨神經痛,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腸炎,...
- 大腸俞
坐骨神經痛,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腸炎,...
- 膈俞
膈肌及血證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關瘀血,故亦治臟毒便血等癥。膈俞穴主治病證: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
- 更多治療肛隱窩炎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