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術名稱
2 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的別名
內括約肌切斷術;后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側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側位皮下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
3 分類
4 ICD編碼
49.5901
5 概述
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用于肛裂的手術治療。 內括約肌具有消化道不隨意環形肌的特性,易發生痙攣及收縮,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肛裂。一般部分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很少引起大便失禁。方法有后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側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及側位皮下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3種,各有其優缺點。
6 適應癥
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適用于單純性肛裂,便后劇痛,伴有肛管括約肌痙攣。
7 手術步驟
7.1 1.后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
(1)用雙葉張開式肛門鏡顯示后正中處肛裂(圖1.8.2.3.3-1),直接經肛裂處切斷內括約肌下緣,自肛緣到齒線,長約1.5cm,內外括約肌間組織也應分離(圖1.8.2.3.3-2)。
(2)若有前哨痔或肛乳頭肥大,應一并切除。
(3)有出血時,可用電灼止血,或用棉球蘸1∶1000腎上腺素液后壓迫止血。
7.2 2.側位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
(1)用示指摸到括約肌間溝后,在肛緣外側皮膚行2cm弧形切口。
(2)用中彎血管鉗由切口伸到括約肌間溝,暴露內括約肌后,用兩把小彎血管鉗夾住內括約肌下緣,并向上分離到齒線(圖1.8.2.3.3-3)。
(3)在直視下用剪刀將內括約肌剪除一部分送活檢,證實是否為內括約肌。
(4)兩斷端結扎止血,用細不吸收線縫合皮膚。
該法優點是,手術在直視下進行,切斷肌肉完全,止血徹底,并能取組織做活檢,證實切斷組織是否為內括約肌。
7.3 3.側位皮下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
(1)Goligher法:摸到括約肌間溝后,用眼科白內障刀刺入到內、外括約肌之間,由外向內將內括約肌切斷,避免穿透肛管皮膚(圖1.8.2.3.3-4)。
(2)Nataras法:將手術刀刺入到黏膜之下,由內向外將內括約肌切斷(圖1.8.2.3.3-5)。避免穿透直腸黏膜。
側方皮下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的優點是,避免了開放性傷口,減輕痛苦,傷口愈合快。缺點:切斷肌肉有時不夠完全,有時易出血,止血不易。
8 術中注意要點
1.括約肌間溝定位要準,不然則易錯切。
2.止血要徹底。
3.肛裂伴有外痔、肛乳頭肥大及肛瘺時,最好同時處理。
4.側位皮下肛門內括約肌切開術只適用于有經驗的肛腸外科醫生。
9 并發癥
1.創口出血 多見于側位皮下內括約肌切斷,特別是初次手術者。避免出血的要點是:①對內、外括約肌的解剖要熟悉,刀刺入時,勿穿通直腸黏膜;②術后要壓迫止血數分鐘,直到創口無滲血為止;③術中注意無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