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定義
肛門內括約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是指直腸末端環形肌增厚形成的由植物神經支配的平滑肌[1]。
肛門內括約肌圍繞肛管上段,下緣伸入齒線以下肛管皮下約1~1.5cm,平肛門白線。屬植物神經支配的不隨意肌,被外括約肌深、淺兩部分所包圍。內括約肌有幫助排便的作用,但無括約功能。
4 關于直腸
直腸(rectum)是指乙狀結腸末端與齒線之間的一段腸管[1]。即大腸的末端[2]。以其直通肛門,故名[3]。
《針灸聚英》卷一:“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
直腸位于盆腔內(圖2-23),全長約15~16厘米,從第3骶椎平面貼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終于肛門,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長約3~4厘米。直腸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樣,也是由外縱、內環兩層平滑肌構成。環形肌在肛管處特別增厚,形成肛門內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的周圍有橫紋肌構成的肛門外括約肌,括約肌收縮可阻止糞便的排出。
圖2-23 直腸和肛管
直腸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與乙狀結腸相連結,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終止于齒線,并與肛管相連。直腸全長12cm。直腸上部與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時由于直腸腔大小在上端與乙狀結腸同,下端則擴大為直腸壺腹,壺腹前壁向前膨出,與肛管幾成直角形成會陰曲。因此,在行腸鏡檢查時應注意此解剖特點。腸管上1/3前面和兩側為腹膜所遮蓋,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為直腸膀胱凹陷或直腸子宮凹陷,此凹陷為直立位腹腔最低點。直腸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腸壁肌層與結腸相同,直腸肌層在其下部肥厚成為肛門內括約肌。直腸內表面是一層較厚的粘膜,直腸粘膜有三個呈半月形的橫皺襞,又稱直腸辦。上皺襞在齒線上12cm處,是直腸與乙狀結腸的分界皺襞。中皺襞位于右側壁,在齒線上8cm處,相當于腹膜直腸返折處。下皺襞位于左前壁,在齒線上5cm處。
直腸下端粘膜有6—10個縱行皺折,稱直腸柱:兩柱下端之間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稱肛門辦,肛門辦內有向上開口的呈漏斗形窩,叫肛隱窩或肛竇。隱窩底部有肛腺體的導管開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狀,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圍組織。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潤滑直腸下端的作用。如果人體抵抗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白色的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竇炎時,肛乳頭可腫大,反復炎性刺激時,肛乳頭可呈纖維性增生,或呈乳頭瘤樣改變。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古籍中的肛門內括約肌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十二]脫肛證治
肛門為肺下口,主大腸,肺臟實則熱,熱則肛門閉塞;腑虛則大腸寒,寒則肛門脫出。又婦人產蓐用力過多,及小...
- 《諸病源候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候六(凡五十一論)]二百九、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痢大腸虛冷,兼用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腸腑方]肛門論第三
(論一首)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二分。應十...
-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癰毒門]臟毒論第二十九
夫臟毒者,醇酒濃味、勤勞辛苦,蘊毒流注肛門結成腫塊。其病有內外之別,虛實之殊。發于外者,多實多熱,...
-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六]脫肛方三首
病源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于寒,痢而用氣堰,而氣下...
- 更多古籍中的肛門內括約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