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fú zhèng qū xié
2 英文參考
strengthening healthy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trengthening vital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扶正祛邪為治則,即扶正是扶助正氣,使正氣加強以消除病邪[1]。指對于正虛為主、因虛致實的病證,應采取扶助正氣為主,使正氣加強,從而達到驅除病邪目的的治療原則[2]。使用具有扶助正氣的穴位(或藥物)和方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達到祛除邪氣,恢復健康的目的[3]。祛邪是驅除病邪,目的也是為了保存正氣[1]。臨床運用時,應根據正邪盛衰的具體情況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補兼施[1]。
扶正祛邪通常是針對正虛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的治則[1]。而祛邪扶正是針對邪實而正稍虛的病情,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的治則[4]。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9.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4.
古籍中的扶正祛邪
- 《丁甘仁醫案》:[卷一]濕溫案
溫化則傷陰,顧此失彼,殊屬棘手。輾轉思維,惟有扶正祛邪,培補中土,冀正旺則伏邪自達,土濃則虛火自斂,...
- 《溫熱逢源》:[卷中]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
人之強弱不同,攻補有異。大法有三∶攻邪為上策,扶正祛邪為中策,養陰固守為下策。蓋邪扶于中,猶禍起蕭墻...
- 《醫學入門》:[外集·卷四雜病分類]內傷類
肉;遺精輒用龍骨、石脂澀燥其精,皆不治其本耳。扶正祛邪蟲亦亡。蟲亦氣血凝滯,痰與瘀血化成。但平補氣血...
- 《傷寒指掌》:[卷四瘟疫九傳]暑證(中同合參)
者。此暑邪陷于厥陰也。病勢最危。治宜酸苦泄熱。扶正祛邪。須人參、枳實、川連、干姜、黃芩、白芍、椒梅。...
- 《傷寒指掌》:[卷四傷寒類癥]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里汗下
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
- 更多古籍中的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