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趺陽脈·趺陽
趺陽為古代診脈的部位[1],指趺陽脈[2]。為三部九候診法切脈部位之一[2]。位于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用以候脾胃之氣[2]。現不常用[1]。《傷寒論·序》:“人迎、趺陽,三部不參。”
5 經穴別名·趺陽
趺陽為經穴別名[2]。即沖陽穴[2]。《類經圖翼》:“沖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后有以趺陽作沖陽之別名者。《逢源》:“沖陽、會原,即所謂趺陽也。”
穴位 | 沖陽 | ||
漢語拼音 | Chongyang | ||
羅馬拼音 | Chungyang | ||
美國英譯名 | Flushing Yang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42 | |
日本 | 4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42 | |
富耶氏 | E42 | ||
德國 | M42 | ||
英國 | S42 | ||
美國 | St42 |
沖陽為經穴名(Chōngyáng ST42)[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會原、會骨、趺陽、會涌、會屈。屬足陽明胃經[3]。沖陽為足陽明胃經的原穴[3]。沖指沖要、沖動,陽為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沖陽[3]。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濕性關節炎等。
5.1 趺陽的別名
會原(《針灸甲乙經》),趺陽(《針灸逢源》)會涌[4],會骨[4],會屈[4]。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胃出于厲兌……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5.3 特異性
沖陽為足陽明胃經之原穴。
5.4 穴名解
沖指沖要、沖動,陽為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沖陽[3]。
沖,有沖要之義。陽,與陰相對,指足背。凡人舉足邁進,或揚腳撩踢之時,足跗首當其沖,穴在足背最高當跌陽脈搏動處,其位高而居脈之沖要處,即沖陽之意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載:“沖陽絕,死不治。”[4]
5.5 所屬部位
足背[5]
5.6 沖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沖陽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1][6]。
沖陽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3]。
沖陽位于足背最高點,解溪穴下1.5寸,當第二、三跖骨與楔狀骨間凹陷處[7]。
沖陽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沖陽穴的位置
沖陽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沖陽穴的位置(肌肉)
沖陽穴的位置(骨骼)
5.7 取法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3]。
5.8 穴位解剖
沖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布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皮下有足背靜脈網,外側引出小隱靜脈,內側則有大隱靜脈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淺層薄而堅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避開足背動脈,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進,可達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諸肌均受腓深神經支配。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踇短伸肌→中間楔骨[3]。
皮膚→皮下組織→𧿹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𧿹短伸肌[6]。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足背動脈經過和分布[6]。
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并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7]。
5.9 沖陽穴的功效與作用
沖陽治口㖞齒齲、腹堅、寒熱以及跗腫足緩等癥,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4]。
5.10 主治病癥
沖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濕性關節炎等。
沖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6]。
沖陽主治頭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頭重頭痛、口眼㖞斜、齒痛頰腫、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緩不收、足背紅腫、癲狂等[3]。
現代又多用沖陽治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3]。
沖陽主治頭痛,牙痛,口眼㖞斜,胃脘痛,足背腫痛,足緩不收等[7]。
沖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㖞,面腫,頭痛,前額痛,齒痛;足背腫痛,足痿無力[8]。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
運動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足扭傷;
其它:牙痛。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3][6][7][8],局部有酸脹感[8]。
避開動脈,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5.11.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2 配伍
沖陽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沖陽配足三里、仆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沖陽配足三里、仆參、飛揚,治足痿[8]。
沖陽配厲兌、三間、偏歷、小海、合谷、內庭、復溜,治齲齒[8]。
沖陽配足三里、仆參、飛陽、復溜、完骨,治足痿失履不收[8]。
沖陽配豐隆,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8]。
5.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 善嚙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
《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沖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風水面浮腫,沖陽主之。腹大,不嗜食,沖陽主之。足下緩失履,沖陽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偏風口眼㖞斜,肘腫。
《備急千金要方》:主瘧先寒洗淅,甚久而熱,熱去汗出。
5.14 研究進展
5.14.1 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沖陽、太溪,用30號毫針垂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轉時,有電擊感后立即出針,1~2 d一次。療效標準如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無誘發,隨訪1年以上無復發。好轉:術后疼痛消失,2個月后復發,但疼痛程度減輕。無效:治療后疼痛如前。結果,本組30例,痊愈15例,好轉11例,無效4例。[8]
5.14.2 治療失眠
對陰虛火旺型患者取雙側太沖、雙側太溪、右側神門、左側沖陽;心脾兩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沖陽;肝郁化火型取雙側太沖、右側沖陽;痰熱內擾型取雙側沖陽、右側太沖;心膽氣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太沖、右側沖陽。取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搗碎混合貼敷發泡,各型貼敷時間都為24 h,一次發泡。治療4周后統計療效(發泡后,自然痊愈需要3~4周),各種證型共計215例,痊愈161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2%。[8]
5.14.3 沖陽伏安特性與人體氣血盛衰
在對97名正常人、25名獻血者和10具尸體沖陽伏安曲線的檢測中觀察到,正常人沖陽伏安曲線具有非線性和慣性特征;尸體沖陽伏安曲線的慣性面積顯著小于正常人,其非線性和慣性特征程度明顯降低,而正常人沖陽伏安曲線具有的非線性和慣性特征在獻血者沖陽上依然明顯存在,獻血者沖陽的慣性面積和伏安面積僅于獻血后第4日明顯大于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復。結果提示,存在于人體活體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征在尸體上不復存在;人體獻血后的功能恢復是迅速的,獻血對機體的影響是短暫而輕微的;沖陽穴能較敏感地反映機體氣血盛衰的變化。[8]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0.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4.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2.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9.
古籍中的趺陽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十六]辨脈法
郁而生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
- 《醫宗金鑒》:[卷二]辨脈法篇
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
- 《高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令病水之下。粗似近理。細按之。而自知其謬矣。六條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
- 《傷寒論綱目》:[卷十六仲景辨脈平脈]辨脈篇
人知辨脈為要。與前段一勢敘下。故下段稍易前后焉。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
- 《證治準繩·傷寒》:[卷八]脈法
夫雜病則脈之數者臟亦有熱脈之遲者腑亦有寒勿泥此也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
- 更多古籍中的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