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腐蝕性食管炎是由于化學藥物中強酸或強堿,因誤咽或自殺進入食管而引起的粘膜燒傷,亦稱為藥物腐蝕性食管燒傷。強酸、強堿對人體組織的作用各有不同。強酸接觸粘膜時,因吸收水份,使組織的蛋白質凝固,游離的氫離子可損害組織細胞,使局部破壞結成干痂,因此不再向深部發展。局部水腫相對較輕,晚期形成的瘢痕較淺,發生狹窄的程度亦輕。但因受傷時酸被吸收,可引起酸中毒而死亡。強酸進入胃內,容易引起胃壁損傷,甚至穿孔。強堿接觸粘膜被吸收后,使脂肪皂化和蛋白質溶解,組織溶化,腐蝕作用向深層發展,粘膜高度腫脹。同時析出的氫氧離子可損壞組織。堿劑在未與組織完全融合或被排除干凈前,能繼續向深部侵蝕,發生潰瘍,甚至穿孔,愈合后形成嚴重瘢痕,引起食管狹窄或閉鎖。
3 臨床表現
食管燒傷的輕重,視藥物的濃度、性質和接觸的時間而定。一般可分為三度: Ⅰ度傷,僅累及粘膜,局部充血腫脹,愈合后不致發生瘢痕狹窄。Ⅱ度傷,傷及粘膜和肌層,粘膜糜爛,有滲出物及假膜,形成潰瘍及肉芽,愈合后可發生瘢痕狹窄。Ⅲ度傷,傷及食管全層,常發生食管穿孔及并發癥而死亡。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以下三期
3.1 急性期
在吞服腐蝕劑后立即發生口、咽及食管疼痛,影響吞咽,并引起食管痙攣,出現吞咽障礙,流涎,在兒童中尤為明顯。這些癥狀可維持數日,一周左右逐漸減輕,能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若咽下致傷藥物量過多或濃度較大,即可出現中毒現象,如昏睡、虛脫和發熱等,若食管發生穿孔可導致迅速死亡。
3.2 緩解期
在急性期若及時給予適當治療,亦無并發癥時,疼痛逐漸消失,吞咽功能有所恢復,飲食量增加。病人自覺輕快。常被誤認為已經痊愈,以致忽略進一步診治。
3.3 瘢痕形成期
受傷3~4周后,又復出現吞咽障礙,并逐漸加重,甚至滴水難入,勉強吞入后立即吐出。由于營養障礙和脫水,迅速出現衰竭現象。
根據病史、癥狀和病人口中氣味不難確診,并可以辨認酸堿。鋇劑X線檢查對早期損害診斷價值不大;在緩解期,可見粘膜不光滑,有充盈缺損: 在瘢痕期可見有不同程度狹窄。
4 癥狀
食管鏡檢查雖然有增加損傷危險,尤其在幼兒容易發生合并癥,但近年來,由于它能查明損傷的范圍和程度,以便訂出恰當的治療方案的優點,加上采用全身麻醉,能細心操作,見到損害即停止檢查,并不增加損傷。因此,在損傷后24~48小時內,只要病人情況許可,即可進行檢查。以后根據需要進行復查。例如在急性期,如發現損傷只限于口腔及喉咽部,而食管粘膜正常,則預后較好,并且無必要作預防食管狹窄的一系列處理。又如在緩解期,如發現食管內粘膜有廣泛損傷及多量肉芽創面,雖然當時尚可進軟食,但勢必形成瘢痕狹窄,甚至閉鎖,必須及早采取預防瘢痕狹窄措施,或開始擴張,并防止閉鎖。
在急性期可采取藥物中和,亦可謹慎放入胃管進行洗胃,每次100~200ml,中和藥物應在燒傷后數小時以內進行,時間過久則難起到中和作用。否則食管和胃已受損害,強行插入胃管和嘔吐反而增加損傷。此外必須注意保持電解質的平衡,維持營養,防止休克,控制感染,保證呼吸道通暢以及止痛等。中和藥物,對酸性者可用堿性劑,如石灰水和氧化鎂等,但忌用碳酸鹽藥物,以免產生二氧化碳引起胃膨脹穿孔。沖洗后可用橄欖油、花生油或液體石蠟油吞服。對堿性者可用稀酸,如稀醋酸、食醋或檸檬水等。
5 治療
近年,采用大量類固醇激素配合抗生素的治療方案,有明顯防止并延遲瘢痕性狹窄的作用,用藥應早,最好在損傷后24小時內。例如強的松,第一日按成年人每日80mg(75~100mg),第二日按60mg,第三日按40mg,以后酌減為20mg,至少維持四周,以后逐漸減藥,如病情穩定可每日5毫克,全療程約在8周以上。隨時根據鋇劑和食管鏡檢查考慮用藥。類固醇治療停藥不宜過早,若在3~4周停藥,仍有繼發狹窄的可能。如治療期仍發生食管狹窄,則應待停藥2~4周后再開始擴張治療,禁忌在用類固醇激素過程中進行食管擴張,否則易發生穿孔。用藥期間要注意避免食管損傷,食物不宜過硬,給予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若在緩解期發現有可能發生嚴重狹窄或閉鎖時,應當及早留置胃管并吞咽粗絲線,防止完全閉鎖,這也有助于維持營養,并準備將來擴張或循環擴張治療。
6 預防
腐蝕性食道炎主要包括化學性燒傷以及某些藥物引起的食道炎。常見的癥狀包括嘔吐,發熱,吞咽困難,胸骨后和劍突下的疼痛等等。建議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切勿延誤病情。一定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糾正電解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