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中醫大辭典》·伏龍肝
3.1 伏龍肝的別名
3.2 來源
土灶內久經柴草熏燒的焦土塊[1]。
3.3 性味歸經
3.4 功能主治
2.治嘔血,便血,崩漏,帶下[1]。煎服:30~60g,布包煎[1]。或煎湯代水煎藥[1]。
3.5 化學成分
本品主由硅酸、氧化鋁、氧化鐵所組成,尚含鈉、鉀、鎂、鈣等[1]。
3.6 藥理作用
4 《全國中草藥匯編》·伏龍肝
4.1 拼音名
Fú Lónɡ Gān
4.2 伏龍肝的別名
灶心土
4.3 來源
為久經草或木柴熏燒的灶心土。
4.4 性狀
為不規則的團塊,大小不一。全體紅褐色,表面有削砍的刀痕。質較硬,斷面色稍深,常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
4.5 性味
辛,微溫。
4.6 功能主治
溫中和胃,止吐,止血,止瀉。用于妊娠惡阻,胃寒嘔吐,腹瀉,便血,吐血,血崩,赤白帶下,尿血,鼻衄,胎盤滯留,直腸出血。
4.7 伏龍肝的用法用量
0.5~2兩,水煎澄清服。
4.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5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伏龍肝
5.1 出處
1.出自《雷公炮炙論》(《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伏龍肝始載于《別錄》,列為下品。
2.《本草經集注》曰:"此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綱目》云:"獨孤滔《丹書》言,伏龍肝取經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縮賀,伏丹砂。蓋亦不知豬肝之義,而用灶下土以為之也。"從以上各家對伏龍肝之基原、形色之記載考證,可知目前所用伏龍肝與古時相符。
5.2 拼音名
Fú Lónɡ Gān
5.3 英文名
Furnace Soil
5.4 伏龍肝的別名
灶中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內黃土、灶心土
5.5 來源
藥材基源:為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藏: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得。
5.6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均產。
5.7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并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有吸濕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細軟者為佳。
5.8 化學成份
主要由硅酸(H2SiO3)、氧化鋁(Al2O3)及三氧化二鐵(Fe2O3)所組成;還含有氧化鈉(Na2O),氧化鉀(K2O),氧化鎂(MgO),氧化鈣(CaO),磷酸鈣[Ca3(PO4)2]等。
5.9 伏龍肝的藥理作用
1.止嘔作用:本品內服后對胃腸的末梢神經有鎮靜、麻醉作用,能減少對胃腸粘膜的刺激,而達止嘔作用。鴿灌服伏尤肝煎劑3g/kg,每天兩次,共4次后,對于靜脈注射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主要為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并無明顯改變。對阿樸嗎啡引起的狗嘔吐無效。
2.本品外用撒布瘡面能使血管收縮,分泌物減少,具收斂止血作用。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g/kg,每日2次,連服2天,對靜注洋地黃酊所致嘔吐可使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無改變。對去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則無效。
5.10 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生成大量氣體,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碳酸鹽)(2)取上述反應后的溶液,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藍色沉淀。(檢查鐵鹽)②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分離,沉淀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鋁鹽)
5.11 炮制
5.12 性味
辛;溫;無毒
5.13 歸經
脾;胃;肝經
5.14 功能主治
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主嘔吐反胃;腹痛泄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妊娠惡阻;崩漏;帶下;癰腫潰瘍
5.15 伏龍肝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布包煎湯,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5.16 注意
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忌服。1、《本草經疏》:陰虛吐血者不宜用。癰腫毒盛難消者,不得獨用。2、《本草從新》:無濕勿用。出血、嘔吐、泄瀉屬熱證者禁服。
5.17 附方
1.黃土湯(《金匱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后血者。2.伏龍散(《普濟方》),主治吐血,瀉血,心腹痛。
5.18 各家論述
2.《日華子本草》: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5.《本草備要》:調中止血,去濕消腫。
6.《陸川本草》:治小兒慢驚。
7.《本草匯言》:伏龍肝,溫脾滲濕,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匱方》之療先便后血;《別錄》方之止婦人血崩,漏帶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穢久延;雜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溫湯調服七劑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濕而致動血絡,成一切失血諸疾,無用不宜爾。
8.《本草便讀》: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金匱》黃土湯即此意。
5.19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7.
用到中藥伏龍肝的方劑
- 伏龍肝散
悸。《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伏龍肝散:處方:伏龍肝(即灶心土也)、赤石脂,各一兩;熟干地黃(酒浸...
- 伏龍肝湯
一方五兩),甘草、艾葉、赤石脂、桂心各二兩。伏龍肝30克生地黃15克生姜15克甘草艾葉赤石脂桂心各...
- 伏龍肝膏
ngāo《圣濟總錄》卷一三四:伏龍肝膏:處方:伏龍肝1兩(細研),楮木白汁1合,豬脂2兩,小蒜半兩...
- 明膠散
組成:黃明膠1合(搗碎,炒令黃燥),桑葉1兩,伏龍肝1兩半。主治:肺壅熱極,肺脹喘,吐血不止。用法...
- 和陰理脾煎
yīnlǐpíjiān處方:麥冬、白芍(炒)、伏龍肝、制首烏、牛膝、廣皮、茯苓。功能主治:胃痛,陰...
- 更多用到中藥伏龍肝的方劑
用到中藥伏龍肝的中成藥
- 艾葉丸
九別名伏龍肝丸處方艾葉1兩(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木香1兩,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
- 止瀉靈糖漿
)10g雞矢藤150g車前草100g兒茶10g伏龍肝120g陳皮60g黨參30g白術(炒)60g萊...
- 止瀉靈片
)25g雞矢藤375g車前草250g兒茶25g伏龍肝300g陳皮150g黨參75g白術(炒)150...
- 小兒止瀉安沖劑
92處方:赤石脂(煅)60g肉豆蔻(煨)50g伏龍肝60g茯苓100g陳皮60g木香(煨)30g砂...
- 小兒腹瀉散
0g丁香10g赤石脂(煅)100g地榆100g伏龍肝100g石榴皮100g寒水石100g制法:以上...
- 更多用到中藥伏龍肝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伏龍肝
- 《證類本草》:[卷第五]伏龍肝
土也。取搗篩,合葫涂癰,甚效。以灶有神,故號為伏龍肝。并以迂隱其名爾。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
- 《本草綱目》:[綱目第七卷土之一]伏龍肝
弘景曰∶此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以灶有神,故號為伏龍肝,并以迂隱其名爾。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
- 《普濟方》:[卷三百三十婦人諸疾門]崩中漏下
口干。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使人無子。伏龍肝赤石脂(煨酒淬)牡蠣(取粉)烏賊骨(取粉)禹余...
- 《普濟方》:[卷三百二十九婦人諸疾門]崩中漏下
(出圣惠方)治婦人崩中漏下不止。地榆(一兩銼)伏龍肝(一兩半)白茯苓(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柏葉(...
- 《證治準繩·女科》:[卷之一調經門]血崩
不斷條。)固經丸治陰崩不止。艾葉(醋炒)鹿角霜伏龍肝干姜(各等分為末)上熔鹿角膠和藥乘熱丸,食后淡...
- 更多古籍中的伏龍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