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fù liū
2 英文參考
Fùliū KI7[中國針灸學詞典]
fùli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復溜 | ||
漢語拼音 | Fuliu | ||
羅馬拼音 | Fuliu | ||
美國英譯名 | Repeating Stagnant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KI7 | |
日本 | 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8 | |
富耶氏 | R7 | ||
德國 | N7 | ||
英國 | K7 | ||
美國 | Ki7 |
復溜為經穴名(Fùliū KI7)[1]。出《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名復留[1]。別名昌陽、伏白、外命[2]。屬足少陰腎經[1]。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1][3]。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為“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1]。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后遺癥,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4 復溜穴的別名
復留(《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伏白(《針灸甲乙經》),昌陽(《針灸甲乙經》、《西方子明堂灸經》),外命(《外臺秘要》),胃陽[4],復白[4]。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行于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6 穴名解
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為“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1]。
復,通複,通伏,又通澓。重返為復,往來也。溜,有水急流之義。溜,順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順適為正。然江有回瀾,海有潮汐,豈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離渠道,進退消長,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說難》曰:“其太溪正經直上之脈,復從內踝稍后,二寸而溜于此,故以為名。”本經之脈,循內踝之后,由照海上太溪。別跟中,由大鐘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經上腨內,復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復溜”。《針灸大成》謂:“病人脈微細幾于不見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脈回乃可出針,亦復溜之意也。按脈微細,乃腎氣衰弱之極也。物極則反,本穴猶地雷之復也,故名之以復”,而曰復溜。[4]
7 特異性
復溜為足少陰腎經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
8 所屬部位
9 復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3]。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1]。
復溜穴位于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2寸,當跟腱前緣處[2]。
《醫學入門》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針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說法不一,今從前說[2]。
復溜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復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10 復溜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1]。
正坐或仰臥位,當太溪直上2寸,跟腱之前緣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后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直上量3橫指,跟腱前緣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復溜穴[7]。
11 復溜穴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深層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為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后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跖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長屈肌[1]。
皮膚→皮下組織→踇長屈肌[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小腿內側皮神經和大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肌支和脛后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深層前方有脛后動、靜脈通過[2]。
12 復溜穴的功效與作用
復溜穴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配五行屬金,腎配五行屬水,根據五行相生原則,金能生水,復溜為本經之母穴,虛則補其母,故本穴可治療脾、腎兩臟的疾病[9]。
復溜穴配五行屬金,金應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開腠理,故取本穴既可發汗,又可止汗,以治療汗證,對汗證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配以合谷則療效更好[9]。
腎經經脈循行于下肢內側,復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內踝,故取之又可治療下肢經脈病[9]。
復溜穴為治療汗證的常用穴。本穴又為保健常用穴,經常艾灸可預防水腫、足跟痛[9]。
復溜穴腎經之郄穴,有培補腎氣之功,能通調水道,維護與恢復水液之正常流行。腎為水臟,位在下焦,通調水道,是其本職。澓流為洄流之水,水液必須在全身反復洄流,才能灌溉臟腑,澤潤百骸。《金針梅花詩鈔》復溜條:“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腫、癃閉、無汗之類,用之可使之流:遺精、多汗、盜汗之類,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謂脈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為不可也。[4]
13 復溜穴主治病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后遺癥,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帶下、寒濕腳氣、腳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1]。
復溜穴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2]。
復溜穴主治腹脹,腸鳴,泄瀉,水腫;盜汗,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6]。
復溜穴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身熱無汗、腰脊強痛[8]。
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等[1]。
3. 其它:功能性子宮出血,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6][8][2][1],局部有酸麻感[6],或有觸電感向足底放散[6]。
注意:本穴深刺時,一定要避開脛后動、靜脈,以防刺破血管[6]。
14.2 灸法
15 復溜穴的配伍
復溜配合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多汗,無汗或少汗。
復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腎,健脾除濕的作用,主治泄瀉,水腫。
16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復溜穴1~3分鐘,可緩解腹瀉、盜汗、四肢乏力、腰脊強痛[7]。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足脛寒,復溜、申脈、厲兌。水腫氣脹滿,復溜、神闕。
《玉龍歌》: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雜病穴法歌》:水腫,水分與復溜。
18 復白穴研究進展
18.1 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
針刺健康人的復溜穴,出現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較正常減少[1]。
18.2 加強闌尾蠕動
針刺復溜穴,在X線下觀察到對闌尾蠕動有加強作用,能促使闌尾腔內鋇劑的排空[1]。
現代研究證明,在胃腸鋇餐X線檢查下,顯示針刺闌尾、復溜、氣海穴組可使正常人和闌尾炎患者的闌尾呈現分節蠕動或蜷曲擺動,并促進闌尾內的鋇劑排空。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9-27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2-93.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9-270.
古籍中的復溜
- 《臨證指南醫案》:[卷四]嘔吐
。每七八日。始一更衣。為胃氣不主下行故也。法當溫胃陽。制肝逆。宿病糾纏。恐多反復。淡附子淡干姜姜汁生...
- 《周慎齋遺書》:[卷二]望色切脈
口,為千古心傳。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如有一處硬餒,即別于陽,便是病矣。蓋心肝...
- 《高注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下利不止。夫萎黃為脾陽中絕。躁為腎陽外絕。不渴為胃陽內絕。胸中寒實。為胸分之陽上絕。利不止。為元陽下...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三]腫脹
(五一)食谷不運。脹嘔惡。大便不爽。脈弦色黃。此胃陽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當溫通陽氣。(胃陽虛)吳萸...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三]脾胃
二十)知饑少納。胃陰傷也。麥冬川斛桑葉茯神蔗漿某胃陽受傷。腑病以通為補。與守中必致壅逆。(胃陽虛)人...
- 更多古籍中的復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