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湯

目錄

1 拼音

fú líng gān cǎo tāng

2 《傷寒論》:茯苓甘草湯

2.1 別名

茯苓桂甘湯、茯苓湯

2.2 処方

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

2.3 功能主治

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主心下停飲,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奔豚。傷寒汗出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傷寒發汗後,腹下氣滿,小便不利。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疝作奔豚。

2.4 用法用量

茯苓桂甘湯(《毉學入門》卷四)、茯苓湯(《嵩崖尊生》卷七)。

2.5 各家論述

1.《普濟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桂枝、生薑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2.《內台方議》:今此汗出而渴者,爲邪不傳裡,但在表而表虛也。故與茯苓爲君而益津和中;甘草爲臣輔之;以桂枝爲佐,生薑爲使,二者之辛而固衛氣者也。③《傷寒附翼》:此厥明傷寒發散內邪之汗劑,凡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後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葯爲裡症用,故雖重用薑、桂,而以裡葯名方耳。厥明傷寒,先熱者後必厥,先熱時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時不熱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時飲水多,心下之水氣不能入心爲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爲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不行。茯苓爲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通於肺,以行營衛隂陽,則外走肌表而爲汗矣;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佈,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傷寒心悸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也用此方大發其汗。用薑、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葯、大棗,是大發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

2.6 臨牀應用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嵗。平素脾氣衰弱,常患噫氣胃滿,消化滯呆之証。後在溽暑季節,貪食瓜果,而患腹瀉。服健脾利水之劑,腹瀉止,而胸脘滿悶異常,逆氣上沖,煩躁不甯,頭眩欲嘔,心下漉漉作水聲,四肢逆冷,舌質淡,而苔白膩,脈象沉弦。此爲脾不健運,水溼停瀦之証。故以扶陽溫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湯治之。処方:桂枝15g,茯苓24g,生薑15g,甘草3g。連服2劑,而躁煩不作,脘悶消失,沖逆平息,脈象虛軟。後以健脾行水之劑,調理而瘉。

2.7 摘錄

《傷寒論》

3 《會約》卷四

3.1 方名

茯苓甘草湯

3.2 組成

半夏2錢,生薑3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白術1錢半。

3.3 主治

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3.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3.5 加減

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澤瀉8分,肉桂5分。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