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fù fēn
2 英文參考
Fùfēn BL41[中國針灸學詞典]
fùfē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附分 | ||
漢語拼音 | Fufen | ||
羅馬拼音 | Fufen | ||
美國英譯名 | Small Supplementatio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41 | |
日本 | 41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36 | |
富耶氏 | |||
德國 | B36 | ||
英國 | B36 | ||
美國 | BI41 |
附分為經穴名(Fùfēn BL41)[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1]。附分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1][2]。附指附麗,分即分離,足太陽脈自項而下,分為兩行,本穴為第二行之首,附于第一行之旁,故名附分[1]。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緊,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肺炎,感冒等。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附分,在第二椎下。
5 穴名解
附指附麗,分即分離,足太陽脈自項而下,分為兩行,本穴為第二行之首,附于第一行之旁,故名附分[1]。
附,有靠近、依附之義,在此指旁;分,有分別之義。足太陽互相依附之內外兩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之內外兩行,既屬互相依屬,而第2行各穴又實為第1行之附屬,觀下文各穴名義自明。此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正近足太陽脈的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之處,故第2行之第1穴即名附分。[3]
6 特異性
附分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
7 所屬部位
背部[4]
8 附分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附分穴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5][2]。
附分穴位于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附分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9 附分穴的取法
俯臥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附分穴位于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俯臥位,第2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2個椎體,其下緣旁開4橫指處即是附分穴[7]。
10 附分穴穴位解剖
附分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骶棘肌。有頸橫動脈降支及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外側支。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肩胛背神經。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分布。頸橫動脈發自甲狀頸干。在肩胛提肌的前緣分為升、降支。降支由肩胛提肌內側至肩胛骨的內側,角與肩胛背神經伴行,在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脊柱緣下降,達該骨下角。該動脈發肌支至附近諸肌,并與肩胛上、下動脈,旋肩胛動脈及肋間動脈互相吻合。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胸神經后支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第2、第3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肩胛背神經;并有頸橫動脈降支及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外側支通過[2]。
11 附分穴的功效與作用
附分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1]。
附分穴有清熱散風、疏經活絡作用,治肩背拘急,肘臂不仁、頭項痛不得回顧[3]。
12 附分穴主治病證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緊,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肺炎,感冒等。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等[1]。
附分穴主治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8]。
附分穴主治肩背拘緊,頸項強痛,肘臂麻木等[2]。
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等[1]。
1.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
3. 其它:肺炎,感冒。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1]。
13.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附分穴的配伍
附分配風池、后溪,有祛風活絡,舒筋鎮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附分配大椎,肩髃,有散寒除濕,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肩背拘急疼痛。
15 特效按摩
用力按揉或用刮痧板從上向下刮拭附分穴,可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7]。
16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肩背拘急,風冷客于腠,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
《針灸大成》: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于腠理,項痛不得回顧。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4.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2.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9.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2-83.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9.
古籍中的附分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支自夾脊第二行至白環俞而入歷上下循會陽直至委中與附分至秩邊者合共會別支天柱膊中鋪別行左右附分去貫穿伸...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六]氣府論
,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謂附分、魄戶、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
- 《經穴匯解》:[卷之二]背腰部第四
自第二椎兩旁。挾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附分(甲乙)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甲乙)陷中。...
- 《刺灸心法要訣》:[卷四膀胱經文]膀胱經分寸歌
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別從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膈關七,第...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膀胱經分寸歌
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別從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膈關七...
- 更多古籍中的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