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粉霜半夏丸 (最后修訂于2009/12/4 20:31:09)[共92字]
摘要:處方半夏4兩,白礬3兩,黑牽牛子2兩,粉霜1兩。制法上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化痰涎,利胸膈。主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后白湯送下。摘錄《雞峰》卷十八......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七]升粉霜法
用水銀(二兩)、鹽(一兩)、明礬(一兩)、皂礬(一兩)、硝(五錢),共研一處,以水銀不見星為度,用固濟罐一個,裝入前藥,罐口用鐵燈盞固封密,鐵線纏緊,安百眼爐上,先文后武火煉三炷香,燈盞注水,冷定取下。升在盞下者,掃下為粉霜;墜下者,可以洗瘡毒敷腫毒。《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本草綱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粉霜
(《綱目》)【釋名】水銀霜、白雪(《綱目》)、白靈砂。時珍曰∶以汞粉轉升成霜,故曰粉霜。《抱樸子》云∶白雪,粉霜也。以海鹵為匱,蓋以土鼎。勿泄精華,七日乃成。要足陽氣,不為陰侵。惟姜、藕、地丁、河車,可以煉之點化。在仙,為玄壺;在人,為精原;在丹為木精;在造化為白雪;在天為甘露。【修治】時珍曰∶升煉法∶用真汞粉一兩,入瓦罐內令勻。以燈盞仰蓋罐口,鹽泥涂縫。先以小炭火鋪罐底四圍,以水濕紙不住手在燈盞
- 《本草述鉤元》:[卷五石部]粉霜
一分和霜。入鹽末二兩。如前法飛之訖。又以土一分。鹽末二兩。和飛如前。凡四轉。土盡。更用新土。如此七轉。乃成霜。用之。氣味辛溫。有毒。畏蕎麥稈灰硫黃。主治下痰涎。消積滯。利水。與輕粉同功。(瀕湖)輕粉粉霜。亦能潔凈腑。去膀胱中垢膩。既毒而損齒。宜少用之。(潔古)小兒燥渴。粉霜一字。大兒半錢。蓮化湯調下。冬月用蓮肉。風熱驚狂。神白丹。治傷寒積熱。及風生驚搐。或如狂病。藥不效。粉霜一兩。以白面六錢。和作
- 《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粉霜
∶升煉之法,用真粉一兩,入瓦罐內,以鐵盞仰蓋罐口,鹽泥封固。先以小炭火鋪罐底,及四圍,約香炷半,嘗用水擦盞,勿令間斷。遂漸加火至罐頸,約香一炷,去火冷定,霜即成矣。【】曰∶《嘉》所謂水銀粉,今之所謂粉霜者是也。綱目所謂粉霜,今之所謂輕粉者是也。第輕粉輕盈如雪,膩滑如粉,色純白無間,不假外物,升結釜頂,所謂清秋月轉霜輪也。蓋龍從火得,金向水求,正指此耳。以木也龍,丹之化也。丹即丹砂火,為習坎水,轉作
- 《瀕湖炮炙法》:[卷一·玉石類]粉霜
〔時珍曰〕升煉法∶用真汞粉一兩,入瓦罐內令勻。以燈盞仰蓋罐口,鹽泥涂縫。先以小炭定取兩,銀不蓋面分舊前,《瀕湖炮炙法》南北朝劉宋、雷學所著公元420-581年
- 《惠直堂經驗方》:[卷四制藥門]升粉霜法
水銀(一斤)鹽礬硝皂礬(各四兩)研勻。入陽城罐。鹽泥封口。地爐升打。一炷香色不同《惠直堂經驗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婦人大全良方》:[卷之七婦人嘔吐方論第一]許仁則半夏丸
療積冷在胃,嘔吐不下食分。半夏(一升,真熊州者,洗、去滑)小麥面(一升)上搗半夏為散,以水搜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覺病減;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餳。《救急》同。又根據前半夏丸,雖覺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藥毒不可久服;欲不服,又恐病滋漫,宜合人參七味丸服。《婦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陳自明公元1237年
- 《金匱方歌括》:[卷六婦人妊娠病方]干姜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嘔吐不止。此丸主之。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歌曰嘔吐遷延惡阻名。(妊娠嘔吐。名為惡阻。)胃中寒飲苦相縈。參姜一兩夏雙兩。(生)尤在涇云。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寒逆。用此方兩。樓全善云。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亦有故無隕之義也。《金匱方歌括》清陳念祖公元1644-1911年
- 《雞峰普濟方》:[卷第七肺]人參半夏丸
治肺胃受冷咳嗽氣息胸膈痞滿喉中呀呷嘔逆涎沫飲食不下人參細辛陳皮(各二兩)丁香半夏濃樸(各四兩)上為細末用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生姜湯下《雞峰普濟方》宋張銳公元960-1279年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二錦囊咳嗽方按]辰砂半夏丸
治一切痰飲咳嗽。用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干為末,用生絹袋盛,浸于瓷盆內,凈水洗出去渣,將洗出半夏末浸于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澄去水,將半夏粉曬干,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朱砂末一錢,生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湯食后服。《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醫方考》:[卷二咳嗽門第十七]丁香半夏丸
檳榔(三錢)細辛干姜(炒)人參(各五錢)丁香半夏(各一兩)脾胃虛寒,痰飲積于胸膈之間,令人咳嗽者,此方主之。脾胃溫暖,則能營運痰飲;脾胃虛寒,則痰飲停于胸膈,肺氣因之不利,乃作咳嗽。咳是有聲,嗽是有痰,有聲有痰,名曰咳嗽。經曰∶治病必求其本。證本于脾胃虛寒,則脾胃為本,咳嗽為標。故半夏之辛,所以燥脾,人參之甘,所以養胃,脾胃治則不虛;丁、姜之溫,所以行痰;細辛之辛,所以散飲。辛溫用則不寒,不虛不寒
- 《楊氏家藏方》:[卷第八痰飲方一十八道]生犀半夏丸
治心肺冷熱不和,痰盛氣促咳嗽。生犀屑(半兩,入藥臼中搗為細末)半夏(四兩,用生姜四兩,去皮細切,同搗令爛,制作上件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人參湯送下,食后。《楊氏家藏方》宋楊倓公元960-1279年
- 《成方切用》:[卷十下胎產門]干姜人參半夏丸
(金匱)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一兩)半夏(二兩)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諸嘔吐酸,皆屬于火。此言胃氣不清,暫作嘔吐者也。若妊娠嘔吐不止,則因寒而吐,上出《成方切用》清吳儀洛公元1761年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四治痰飲]丁香半夏丸
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嘔吐惡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滿,脅肋刺痛,短飲食。肉豆蔻仁木香丁香人參陳皮(去白,各一分)藿香(葉,半兩)半夏(湯浸七上為細末,以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刊于宋·元豐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楊氏家藏方》:[卷第八咳嗽方三十七道]半夏丸
治痰嗽,膈上不利。栝蔞(肥者,三枚)半夏(四十九枚,湯洗七次,捶碎,焙干為度)上件栝蔞取子去殼,焙干,與半夏一處為細末,次用栝蔞瓤同熟水熬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楊氏家藏方》宋楊倓公元960-1279年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十治小兒諸疾]辰砂半夏丸
治小兒肺壅痰實,咳嗽喘急,胸膈痞滿,心忪煩悶,痰涎不利,呀呷有聲五靈脂(微炒,用酒研飛,去砂土)朱砂(研飛,各一兩)葶藶(水淘凈,日干,別杵焙干,各上為末,入研藥勻,以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小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姜湯下,食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刊于宋·元豐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二錦囊咳嗽方按]黃芩半夏丸
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黃芩(末一錢)制過半夏粉(一兩)二味和勻,姜汁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湯,食后服。《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嚴氏濟生方》:[嘔吐翻胃噎膈門嘔吐論治]丁香半夏丸
治宿寒在胃,嘔吐吞酸。丁香(不見火,一兩)干姜(炮)半夏(湯泡七次)橘紅(各二兩)白術(一兩半)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淡姜湯送下。《嚴氏濟生方》宋·寶元嚴用和公元1253年
- 《嚴氏濟生方》:[婦人門惡阻論治]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惡阻,病醋心,胸中冷,腹痛,吐逆不喜飲食。半夏(湯泡七次)人參干生姜(以上各半兩)上為細末,以生地黃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用米飲送下,不拘時候。《嚴氏濟生方》宋·寶元嚴用和公元1253年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嬰孺方下癖結脹滿第七]半夏丸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方。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治小兒霍亂吐痢方∶人參(一兩)濃樸甘草(各半兩)白術(十八銖)上四味咀,以水二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兒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備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孫思邈公元652年
- 《博濟方》:[卷三痰飲]人參半夏丸
墜痰化涎。半夏(一兩)生姜(四兩,取汁,先以湯洗半夏七遍,浸三日后,于日內煎干,切作片子,焙干用)北礬(一兩,研)人參(一兩)赤茯苓(去皮)天南星(半兩,生用)上六味,同杵為細末,篩羅,以蒸餅水浸過,卻用紙裹煨熱,為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夜臥,用淡生姜湯下十五丸,開胃,生姜棗湯下。風涎,皂角一寸,姜三片,蘿卜三片,同煎湯下。《博濟方》宋·慶歷七年王袞公元1047年
- 《雞峰普濟方》:[卷第七肺]辰砂半夏丸
治肺壅痰實咳嗽喘急胸膈痞悶心忪煩躁痰涎不利呀呷有聲半夏(半兩)朱砂五靈脂(各一兩)杏仁(半兩麩炒杵成膏)葶藶(半兩淘凈令干杵成膏)上為細末入研藥勻以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湯下若痛而嘔者此寒氣客于腸胃得寒則津液流而聚沫聚沫則痛痛則氣逆氣逆則津液反而嘔出其脈粳米湯及灸中脘《雞峰普濟方》宋張銳公元960-1279年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十治小兒諸疾]人參半夏丸
治肺胃受冷,咳嗽氣急,胸膈痞滿,喉中呀呷,嘔吐涎沫,乳食不下。半夏(湯洗七次,切,焙)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丁香(各四兩)陳皮(去瓤)人參上為細末,用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服,量兒大小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刊于宋·元豐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四〔續添諸局經驗秘方〕]半夏丸
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滿,短氣煩悶,及風壅痰實,頭目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憒,心忪而熱,涕唾稠粘,并皆治之。白礬(枯過,十五兩)半夏(湯洗去滑,姜汁罨一宿,三斤)上搗為細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食后,臨臥時生姜湯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刊于宋·元豐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嚴氏濟生方》:[咳喘痰飲門咳嗽論治]半夏丸
治肺藏蘊熱痰嗽,胸膈塞滿。栝蔞子(去殼,別研)半夏(湯泡七次,焙,取末,各一兩)上件和勻,生姜自然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姜湯送下。《嚴氏濟生方》宋·寶元嚴用和公元1253年
- 《雞峰普濟方》:[卷第五積聚]半夏丸
治癖結堅痼經久不瘥令人少食半夏杏仁桂川椒細辛(各兩)野狼毒(二兩)附子(三分)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湯下或生姜粥飲下《雞峰普濟方》宋張銳公元960-1279年
- 《醫宗金鑒》:[卷三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干姜人參半夏丸方
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右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加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按】方證不合,必有脫簡,不釋。《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絳囊撮要》:[婦人科]半夏丸
治一切乳毒初起。生半夏(一個)為末。蔥白半寸。搗和為丸。綿裹塞鼻。左乳塞右。右塞左。一夜即愈。《絳囊撮要》清云川道人公元1644年-1911年
- 取積聚方
輕粉 粉霜 朱砂[各半兩] 硼砂[研] 巴豆霜[二錢半] 右同研勻,煉蜜作劑旋圓,如麻子大,生姜湯下三圓,量虛實加減。作者:華佗
- 噫醋
噫醋 證名。指噫氣吞酸。《諸病源候論·嘔噦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治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術丸等方。作者:
-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藶 大黃[各一兩] 桑白皮 茯苓[各二兩] 檳榔[七個] 郁李仁 漢防已[各三分] 右件為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以疏下惡物為度。 又取白丁方 鉛霜[一分] 膽礬 粉霜[各一錢] 蜈蚣[一條] 右件為末,先刺令血出,內藥米心大,以醋面并封口立愈。作者:華佗
- 胃寒惡阻
胃寒惡阻 病名。惡阻證型之一。多因婦女平素脾胃虛寒,孕后胞門閉塞,臟氣內阻,寒飲逆上。癥見嘔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熱飲,兼見面色蒼白,肢冷倦臥。治宜溫胃止嘔。方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作者:
- 痰積血崩
痰積血崩 病證名。血崩證型之一。多因痰濁郁于胞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而致血崩。癥見腹滿或臍腹(疒丂)痛,下血量多成塊,血出則快,血止則悶,或臍上動悸。治宜行痰降逆。方用半夏丸(《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半夏、雄黃、生姜)或旋復花湯等。作者:
- 玉抱肚法
玉抱肚法 藥物敷貼法之一。《針灸資生經》:“治心腹冷痛玉抱肚法:針砂四兩,炒似煙出,入白礬半兩,硇砂、粉霜各半錢,新水拌勻微濕。以皮紙貼安懷中,候熱發,置臍中、氣海、石門、關元穴,大補本元。或置其他冷處,汗出立差。此藥燥則不熱,再以新水拌再熱,可用十余次。如藥力盡,卻曝干,再入礬等,依舊熱。舍弟叔浩傳一方,只有針砂、泥礬,功效亦同。”作者:
- 藥用植物藜霜霉病
害葉片。葉上病斑多角形至不規則形,大小5—20mm,葉正面黃綠色較鮮艷,無邊緣,葉背面生出暗灰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原Peronosporafarinosa(Fries)Fries稱粉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大小180—520×5—15(μm)。孢子囊淺褐色,基部具小柄,大小15—32×13—22.5(μm)。卵孢子球形,淺黃色,大小20—22.57μm。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
- 蔓荊子
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海邊、河湖沙灘上。主產山東、江西、浙江、福建。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性狀 果實球形,直徑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宿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
- 天麻偽品(3)——蕉藕(Jiaoou)
annaceae)植物芭蕉芋CannaedulisKer.的干燥塊莖。 [性狀] 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11cm,寬2-4cm,略扁。頂端有灰褐色的芽和葉痕,基部無疤痕,表面灰黃棕色,常見白色粉霜,環節不明顯。質柔軟,斷面褐棕色,角質樣,散在眾多小白點。氣微,味甜,嚼之有粘性。 [鑒別] 1.皮層內可見外韌型維管束,散在。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排列成帽狀。內皮層和中柱鞘明顯,中柱鞘內側有一環
- 第八節 論帶久不止當補衛厚脾
,脾胃為血海水液之會,衛氣與胃氣俱虛,則血液無所約制(格理之言),是以古方有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衛氣者(不善用古方者,每非古方,茍能解之,便自能用),四君子湯加草果丁香木香,以燥水健脾者,或用理中湯加陳皮半夏,或單半夏丸用芎歸湯煎下,或補中益氣湯平胃散,皆補衛厚脾,使氣血自循故轍,而不專于收澀以劫奪之也。(收澀劫奪,皆是奇兵,用奇合宜,便是正法,此蓋重在正治,然亦有可奇者,不可偏癈也)作者:武之望
- 痰飲咳嗽
咳嗽必因之痰飲,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痰飲咳嗽,如見多痰、色白或如泡沫,咳引脅痛者,治宜溫化痰飲,用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等方;懸飲則需逐飲,用十棗湯、控涎丹等方;畏寒肢冷、水腫,脈沉細者,屬腎陽虛,宜溫陽利水,用真武湯、腎氣丸等方。又:《丹溪心法附余》主張以辰砂半夏丸主治一切痰飲咳嗽。參見痰飲、支飲、懸飲等條。作者:
- 嗽痛
錢氏治東都杜氏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風寒搐入肺經,令肺病嗽而吐痰,風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黃等發散,后用涼藥壓之,即愈。時醫與鐵粉丸、半夏丸、褊銀丸,諸法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錢視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氣,又時長出氣。錢曰:病困已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者,肝氣旺也。春三月,肝之位也。肺衰之時也。嗽者,肺之病。肺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虛痿,又曾下之,脾
- 明黨參
edicinaIChangiumRoot 別名 山花根、山蘿卜、明參。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ChangiumsmyrnioidesWolff 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中空,具粉霜,上部分枝。基生葉為三出式2~3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披針形,葉柄長,基部呈鞘狀;莖上部葉鱗片狀或鞘狀。復傘形花序無總苞;傘幅6~10;小總苞片鉆形;花梗10~15;花白色。雙懸果扁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
- 陽癇
香散等。 ②即急驚風。《證治準繩·幼科》:“陽癇乃急驚也。” ③驚風一月或一季必三度發者。《證治準繩·幼科》:“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與去風下痰則再發。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發驚搐,必經三度,故曰三次。所謂驚風三發便為癇,即此義也。”證見身熱自汗,兩目上視,嚼沫咬牙,手足掣搦,面色紅紫,六脈浮數,先予疏解,用百能散加五和湯;次予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參見癇條。作者:
- 《藥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輕粉
辛冷燥毒,殺蟲治瘡,卻痰行經。即水銀加鹽礬煉成,不可輕用。粉霜∶功過大略相《藥性切用》
- 《藥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銀砂
辛溫燥毒,祛痰破結,治瘡殺蟲,與輕粉、粉霜不甚相遠。《藥性切用》
- 《炮炙大法》:[木部]天竺黃
(輕者真伏粉霜)《炮炙大法》明繆希雍公元1622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二]截藥外治門
(一名海龍粉)龍骨、血竭、紅粉霜、乳香、沒藥、海螵蛸、赤石脂各一分,嫩石膏二分。上藥研細末,敷上極效。大凡生肌散內要配粉霜,若要去腐肉,每一兩配入粉霜三分、五分;如治下疳等瘡,每兩配一、二分。《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證三條方八首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方見利中)。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后斷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獲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右五味末
- 有哪些中藥外洗方能治療尖銳濕疣?
蓉花各15g,上藥用紗布包,加水煎至2000mL,濾渣,降溫至40℃,坐浴。本方適用于女性尖銳濕疣或男性尖銳濕疣范圍廣泛者〔王興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3;13(5)∶280〕。 (6)復方粉霜 方由粉霜、輕粉、黃柏、生甘草各6g,密陀僧、老黃丹各9g,冰片5g組成。研細末,以凡士林調成25%軟膏,以之點涂患處〔陳慈根.浙江中醫雜志 1994;29(7)∶301〕。 (7)中藥外用劑 西
- 《儒門事親》:[卷十五瘡瘍癰腫第一]替針丸
治一切惡瘡。川烏(二錢)草烏(二錢)五靈脂(二錢)輕粉(一分)粉霜(一分)又方加斑蝥(二十個,去足翅用)巴豆(二十個,去皮用)上將三件為末,研令勻,次入輕粉粉霜研勻,又入斑蝥、巴豆,以水調糊為錠子。(如作散,《儒門事親》金張從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醫方集宜》:[卷之四痰門]治法
一二陳湯總治一身之痰隨癥加減用一熱痰宜用黃芩利膈丸滾痰丸一寒痰宜用半夏湯丁香半夏丸星香散一食積痰宜用曲術茯苓湯化痰丸一風痰宜用千緡湯導痰湯一酒痰宜用葛根解酲湯逐水枳實湯一老痰宜用化痰湯活痰湯一痰飲有五宜用海藏五飲湯《醫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644年
- 《儒門事親》:[卷十二風門]搜風丸
(一名人參半夏丸)人參茯苓南星(以上各半兩)半夏干生姜白礬(生)凝水石(以上各一兩)蛤粉(二兩)薄荷(半兩)藿香(半兩)上為細末,與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送下。《儒門事親》金張從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