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風寒濕 (最后修訂于2015/11/23 18:06:09)[共74字]
摘要:風寒濕為病因學術語。風、寒、濕三種邪氣互相結合而成的致病因素,為痹證的主要病因。《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隔膏藥加灸罐灸治療風寒濕性關節痹癥26例
【摘要】目的觀察隔膏藥加灸罐灸治療風寒濕性關節痹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隔膏藥膠布膏藥選用麝香風濕膏、關節止痛膏和傷濕膏等幾種。貼膏的部位以阿是穴為主,根據痛點大小選貼一片或數片膏藥后,視其所貼膏藥部位的大小,選用大小合適的灸罐,固定在所貼膏藥患部上灸30min左右。結果治療26例中,痊愈12例,顯效8例,好轉6例,有效率100%。結論風寒濕性關節痹癥,采用此法,既方便又實惠,效果滿意,是一種值得在臨
- 風寒濕
風寒濕 病因學術語。指風、寒、濕三種邪氣的結合。《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作者:
- 中藥如何治療風寒濕型腰痛?
風寒濕型腰痛主證為腰腿部重著酸痛,轉側不利,且進行性加重,陰冷天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沉緩。治則當祛風散寒、化濕除痹,可選用宣痹湯:防風15克,桂枝15克,制川烏3克,制草烏3克,絡石藤15克,當歸15克,蒼術12克,薏仁12克,獨活9克,桑寄生9克。本方是福州林氏(林如高)的經驗方,方中重用大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藥物,對風勝者可再加秦艽、羌活,對濕勝加木瓜、防己,寒勝則加干姜、制附子,如風寒濕
- 風寒濕脊背痛的熱熨療法
取位:疼痛處操作方法:取川烏頭30克、附子30克、羌活30克、細辛30克、川芎30克、肉桂30克、川椒30克,研未,加醋拌和,裝入布袋,蒸20分鐘,趁熱熨燙疼痛處,藥袋冷則更換。每天2次,每次30-60分鐘。作者:
- 風寒濕病機
尤其注意。 病案舉例 趙某,女,39歲。1989年12月4日診。腰痛而重4年余,全身乏力,心慌氣短,少寐多夢,白帶量多而清稀,眼瞼浮腫,二便調。舌胖暗,苔薄白,脈沉緩。小便化驗無異常。辨證屬脾虛寒濕不化,治以溫化。組方以腎著湯加味。云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術10克,淡干姜8克,炙甘草6克,炒棗仁15克,清半夏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15克。4劑,每日1劑,水煎分溫2次服。12月8日二診
- 《內經》論痹證
痹者,閉也。痹證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氣血閉阻引起肢體疼痛酸楚、麻木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癥狀的一類病證。《內經》所論“痹之涵義主要有:一為病名,泛指風寒濕邪所致氣血經脈閉阻不通的肢體痹;二為閉塞不通之病機。《醫學入門》云:“痹者,氣閉塞不通流也,或痛癢,或麻痹,或手足緩弱。 病因病機 《內經》認為,痹證是多種外邪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病因上《素問·痹論》強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四]痹論第四十三篇
痹,閉也,血氣凝澀不行也。有風寒濕三氣之痹,有皮肌脈筋骨,五臟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臟亦有俞;五臟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臟六腑之痹。榮衛流行,則不為痹,痹之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舉而論之,故曰《痹論》。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周身經脈不和,拘攣閉痹,從何而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痹之生也,生于風寒濕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古名鯪鯉甲。味咸,性寒,有毒。炙黃。搜風逐痰,破血開氣。療蟻絕靈,截瘧疾至妙。治腫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潰。理痛痹,在上則升,在下則降。穴山而居,寓水而食,能走竄經絡,無處不到,直達病所成功,患病在某處,即用某處之甲,此要訣也。性猛,不可過服。《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苦,性平,無毒。入脾、胃二經。除風濕之害,理腰膝之疼。可涂疥癬,亦治牙蟲。腰膝痛非風濕者,不宜用。治癬治牙,須與他藥同行。《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辛、苦,性微溫。入心,腎二經。祛風濕,通絡道。可舒筋,能理氣。關節疼痛頻作,腰膝屈伸欠利。此藤亦能治跌仆損傷。《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苦、甘,性平,無毒。入小腸、膀胱、肝、腎四經。風寒濕痹,筋骨攣疼。頭旋掉眩、頸項難伸。本入手足太陽表里引經,又入足少陰、厥陰。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既散八風之邪,兼利百節之痛。時珍曰∶“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中土產者為獨活,色黃氣細,可理伏風。西羌出者為羌活,色紫氣雄,可理游風。”獨活、羌活,皆主風疾,若血虛之頭痛及遍身肢節痛,誤用風藥,反致增劇。《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見外治)《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膀胱經。惡細辛。畏萆、女菀、鹵堿。止痹痛,利關節。祛下焦之濕,瀉血分之熱。理水腫香港腳,通二便閉結。防己分木漢二種。木者專風,漢者專水。東垣云,防己大苦大寒,瀉血中濕熱,亦瞑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惟濕熱壅遏,及香港腳病,非此不效。若虛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已虧,復泄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氣分,而防己乃下焦血分,二也;傷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
- 《傷寒論綱目》:[卷七]風寒濕雜合病
【綱】仲景曰。病患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此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為痙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目】朱肱曰。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身重汗出惡風。痛如歷節狀。防己黃湯。張兼善曰。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成無己曰。額上汗出而喘。陽氣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陰氣下流也。陰陽相離。故云死。內經曰。陰陽離缺。
- 《醫學綱目》:[卷之十二·肝膽部]諸痹
〔《素》〕黃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凡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
- 《大小諸證方論》:[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癥方論]風寒濕合病治方
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客于皮膚肌肉之間,或疼或麻木。牛皮膠(二兩)天南星(五錢,研)生姜汁(共熬膏,攤貼。)后用熱鞋底子熨之。再加羌活、乳香、沒藥末,更妙。《大小諸證方論》明末清初傅青主公元1607──公元1684年
- 《驗方新編》:[卷十七頭面部]風寒濕頭痛
采單瓣白鳳仙花一瓶,以燒酒浸滿蒸熟,冷去火性,隨量飲之,以出汗為度。《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玉機微義》:[卷六泄瀉治法]治風寒濕之劑
本事曲丸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川芎附子(炮)神曲白術(等分)上為細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按此出太陰例藥也止澀之劑(按諸方論并見滯下門)《玉機微義》元明徐彥純公元1271-1644年
- 祛風散寒除濕法治療痹證
《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指出痹證是由外受風寒濕熱之邪,痹阻經絡、肌骨之間,影響氣血運行而為病。現代醫學的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痛風、軟組織損傷等都屬于“痹證的范疇。其發生主要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
- 刺絡拔罐法治療項背肌筋膜炎100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00例均為門診患者,男44例,女56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5歲,平均47.8歲;病程為1天~1年,病程在半月內者67例,半月~1年者33例;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風寒濕型59例,勞損型41例。 1.2治療方法患者俯臥位或俯伏坐位,暴露項背部,常規消毒后,在項背部明顯壓痛點及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處,采用梅花針循經叩刺至皮膚出血,再拔火罐,5min后起罐,擦干血
- 癉癥
此癥雖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治得趁虛而入,倘攻邪而不補正,則難愈矣,今于補正之中,佐以去風寒濕之品,而癉如失矣,方用 白術(伍錢)人參(叁錢)茯苓(壹兩) 柴胡附子半夏(各壹錢)陳皮(伍分) 水煎服。 [經云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此條原本癉字,當是痹字之誤]作者:傅青主
- 淺談《醫宗金鑒》痹病的辨證施治
《醫宗金鑒》將痹病總括為:“三痹之因風寒濕,五痹筋骨脈肌皮,風勝行痹寒痹痛,濕勝著痹重難支。皮麻肌木脈色變,筋攣骨重遇邪時,復感于邪入藏府,周同脈痹不相移”,說的是風寒濕三氣雜合侵入肌體,留注經絡、關節、痹阻氣血、氣血運行不暢而發此病,風邪偏勝者,其痛游走不定,故曰:行痹。寒邪偏勝者,其痛甚苦難忍,故曰:痛痹。濕邪偏勝者,其痛重著,粘滯、固定,故曰:著痹。此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痹也。又有五痹者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辛,性溫,無毒。脛骨最良。酥炙。壯筋骨,而痿軟可起,搜毒風,而攣痛堪除。風從虎,虎嘯而風生。故骨可以入骨而搜風也。《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苦,微辛,性平。祛風濕,活絡脈。關節疼痛,肢體麻木。此草治風寒濕痹,平穩可取。《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咸,性溫,有毒。去頭尾,酒浸三宿。皮骨俱有大毒,應去盡。主手足癱瘓,及肢節軟疼,療口眼歪斜,及筋脈攣急。厲風與破傷同寶,急驚與慢驚共珍。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家要藥,內達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服者大忌見風。產蘄州者,最佳,然不可多得。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下有二十四方勝紋,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有爪甲,長一二分,腸如連珠,眼光如生。產它處者,或兩目俱閉,或一開一閉也。白花蛇,性走竄有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味苦,性溫,無毒。入膀胱經。忌茶茗、面。宣五臟而療痛風,去冷滯而行痰水。此風藥之善走者也。威者,言其猛烈,靈者,言其效驗。威靈仙,大走真氣,兼耗人血,不得已而后用之,可也。《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四肢百骸](二)搜逐風寒濕
俗名斑根。味苦,性平,無毒。活血定痛,清利濕熱。久患痹癥,更番歷節。變形僵硬,可使靈活。用以泡酒,內飲外擦。手足漫腫,熬湯浸漬。孕婦忌用。《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玉機微義》:[卷三十一腰痛治法]治風寒濕之劑
局方五積散治感寒濕脾胃氣閉腰痛(方見濕門三因方加桃仁)東垣川芎肉桂湯治冬月露臥感寒濕腰痛用此代針羌活(一錢半)柴胡肉桂桃仁當歸尾蒼術甘草(炙)川芎(各一錢)獨活曲(炒各半錢)漢防己(酒制)防風(各三分)上咀作一服好酒三盞煎至一盞食前暖處溫服麻黃蒼術湯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腰痛面色痿黃麻黃澤瀉白茯苓炒曲陳皮(各一錢)蒼術(二錢)杏仁(十個)桂枝草豆蔻半夏豬苓(各半錢)黃(三分)甘草(炙二錢)上咀作一服
- 自擬痛風停湯治療原發性痛風46例療效觀察
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男37歲,女31歲;急性18例,慢性28例;病程最長11年,最短3天:全部患者都經縣級以上醫院化驗,血液尿酸偏高。 2、方法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雜病源流犀燭》曰:“痛痹其原因風寒人于經絡……日久不治令人骨節蹉跌;《葉選醫衡》曰:“至于治痹之要,治行痹者散風為主,祛寒利
- 《醫碥》:[卷之三·雜癥]痹
(麻木)《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閉滯也。身中血氣為三者之邪所閉滯。)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善行動,噓其寒濕走注不定,故痹痛亦走而不定。)寒氣勝者為痛痹,(血氣痹滯無不痛者,而寒之痛為甚。以寒則凝,其滯而不通,比風濕尤甚,故痛若虎咬,世呼為白虎風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不如風勝者之流走,但著而不移;亦不如寒勝者之痛甚,但略痛,或但麻木不仁。蓋濕如水而寒如冰,腠理之松滑與緊澀有異
- 《素問識》:[卷五]痹論篇第四十三
高云。痹。閉世。血氣凝澀不行也。有風寒濕三氣之痹。有皮肌脈筋骨五臟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臟亦有俞。五臟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臟六腑之痹。榮衛流行。則不為痹。痹之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舉而論之。故曰痹論。痹之安生甲乙。之。作將。合而為痹也張云。痹者。閉也。觀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至真要大論曰。食痹而吐。是皆閉塞之義可知也。故風寒濕三氣雜至。則壅閉經絡。血氣不
- 《素問經注節解》:[內篇卷之三]痹論
痹者,頑木不仁,不知痛癢之病也。其病之因,多起于風寒濕,有淺深之殊,有難易之分。始知不知痛癢之痹,乃痹之一端,而其義為未全也。然味經中所言,痹之在臟腑者,如心痹脈不通,肝痹引如懷,腎痹善脹,脾痹大塞,腸痹飲出不得,胞痹內痛,澀于小便,以至痹聚在肺在心等,皆有壅塞不通之意,是痹又以閉而得名也。(篇中更出“陰氣者靜則神藏”四句,文義甚精,但實與痹無涉,必錯簡也。)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
- 針刺配合拔罐治療背肌筋膜炎
背肌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病,多因感受風寒濕邪或長期勞損所致,臨床表現為患側肩背部酸痛不適,或伴有患部皮膚麻木感,局部壓痛明顯,無放射性痛,肩背、手臂活動受限,勞累或受涼后癥狀加重。筆者近幾年來采用針刺配合拔罐治療背肌筋膜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76例患者中男30例,女46例,年齡為20~53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5年。按中醫分型,屬風寒濕型36例,屬血瘀氣滯型40例。隨
- 跟師國醫大師路志正——益氣血、調營衛、補肝腎治療“產后痹”
“產后痹是指婦人產后氣血虧虛,復感風寒濕之邪,痹阻經絡,流注于肌肉關節而致。早在唐代就有產后中風之說,如《經效產寶》中指出“產后中風,身體疼痛,四肢弱不遂。民間稱為“產后風。由于婦人產后氣血兩虛,復感于邪,其癥狀與正常人感邪所發風寒濕痹癥有所不同,并且病情纏綿難愈,治療頗為棘手,路志正老師認為,此病不同于尋常之痹癥,蓋有氣血虧虛在先,當以補氣養血,調和營衛,再
- 張淑君:痹證的治療與預防
受限、屈伸不利為特征的一類慢性病癥。痹證病程較長,且易復發難愈。近年來,用針藥并用之法治療痹證取得較滿意療效。現淺述如下。 1治療方法 1.1祛邪:《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痹者,閉也。外感風寒濕邪,內有痰、瘀阻滯脈絡,外邪與痰濁瘀血互為影響,使筋骨、關節氣血運行不暢,致關節疼痛、肌肉酸脹、筋脈攣急。表現為若風邪偏盛者,多見全身關
- 《簡明醫彀》:[卷之三]痹證
(附∶麻木)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五痹者,冬為骨痹;春筋痹;夏脈痹;季夏肌痹;秋皮痹。又曰∶血凝于膚者為痹。又周痹者,在身上下移徙,隨脈左右相應,間不容空也。眾痹者,各有其處,更發更止也。按風寒濕氣,客于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作痛,此內不在臟,外不在皮,獨居分肉之間。如痹不已,在骨則重而不舉;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八]方脈痛風五痹合參(附麻木虛癢)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氣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俗名流火及歷節風。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關節浮腫,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濕氣勝者為著痹,著痹者留著其處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凡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皮膚不仁,是以夫痹從風寒濕之所生也。《經》又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
- 《類證治裁》:[卷之五]痹癥論治
諸痹,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犯其經絡之陰也。風多則引注,寒多則掣痛,濕多則重著,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或肌肉麻頑,或肢節攣急,或半體偏枯,或偏身走注疼痛,其不痛者,病久入深也。故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血則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麻木不仁,在皮則皴揭不榮,皆痹而不痛。蓋痹者,閉而不通,邪在陰分也。故經以病在陽為風,在陰為痹,
- 《傷寒論綱目》:[卷七風寒濕雜合病]附錄霧露論
李曰。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于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因表虛里微。遂使邪中于陰。為栗。令人足脛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消邪。中于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令人發熱。頭疼項強。筋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湯加本。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本。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后脈不緊。手足溫則愈。若吐利后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
- 蠲痹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驗案二則
關節炎是北方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屬中醫“痹病范疇,臨床可按風寒濕痹辨治,其發病主要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人體質及抗病能力有關,《素問》認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濟生方》明確提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之氣而成痹也。可見風濕關節炎除重受風寒濕等邪氣之外,素體的強弱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虛陽氣不足,腠理空疏,衛陽不固,風寒濕邪得以乘虛
- 九味羌活湯“治雜病有神”——解讀川芎肉桂湯
垣補中類方迥別。仔細剖析,恍悟,此方即“易老解利法”用于雜病之變方,書中所載方案即九味羌活湯“治雜病有神”的典型范例。《蘭室秘藏·腰痛門》原文:“川芎肉桂湯:丁未冬,曹通甫自河南來。有役人小翟,露宿寒濕之地,腰痛不能轉側,兩脅搐急作痛,已經月余不愈矣。《腰痛論》中說:皆為足太陽、足少陰血絡中有凝血作痛,間有一二證屬少陽膽經外絡脈病,皆去血絡之凝乃愈。其《內經》有云:冬三月,禁不得用針,只宜服藥,通
- 中藥熏蒸治療風寒濕痹證的臨床觀察
目的觀察中藥熏蒸治療風寒濕痹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32例風寒濕痹證患者隨機分治療組137例和對照組9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針藥結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治療,比較兩組的癥狀體征積分、實驗室指標:血沉、C-反應蛋白(ESR、CRP)的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在改善癥狀體征積分的和降低ESR、CRP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治療組的療效以對風痹、寒痹為主,其總有
- 論正虛致痹
痹證是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以致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的以肌肉、筋骨父節疼痛、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痹證首見于《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歷代醫家對痹證的病岡病機,證候分型及治療均有論述,各抒己見,各有所長,使痹證從理論和治療上更加趨于完善,現就正虛致痹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淪述如下: 1正虛致痹理論依據 中醫學
- 劉德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任醫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現介紹如下:中醫病機要點祖國醫學認為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范疇,《內經》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陰精虛久陽必虛。”《內經》有“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虛衰之象漸顯。”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
- 《張氏醫通》:[卷六痿痹門]痹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行痹者。病處行而不定。走注歷節疼痛之類。當散風為主。御寒利氣。仍不可廢。更須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痛痹者。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故痛有定處。俗名痛風是也。治當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更須參以補火之劑。非
- 《本草品匯精要》:[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上]痹病脈證第六十八
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此言痹病脈證之義也(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夫脈浮澀而緊者浮為風澀為濕緊為寒乃一脈中見此三種始為三邪雜合若雜合中邪有偏勝則又當審脈之浮多澀多緊多以別之也《本草品匯精要》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
其合,肝腎虧虛,痰瘀互結,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多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疼痛為主要表現。《金匱要略》中有“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早在《內經·痹論篇》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五臟皆有合,病久不去,內舍于其合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胞痹者
- 《醫門法律》:[卷三中風門]附痹證諸方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人參黃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杜仲(姜汁炒)川續斷防風桂心細辛白茯苓秦艽川牛膝川獨活甘草(各等分)上水三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按∶此用參四物,一派補藥內,加防風、秦艽以勝風濕,桂心以勝寒,細辛、獨活以通腎氣。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宜準諸此。痹在上,用桂枝五物湯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
- 自擬猴威液治療陳傷痛212例
舊性挫傷復發痛,處以猴威液,每次50ml,早晚各1次,連用2個療程,15天后疼痛消除,6年隨訪未見復發。例2:患者,男,63歲,教師。因下腹部摔傷伴尿淋治愈后,30年來,每年遇勞累,氣候轉變,或遇風寒濕,損傷處疼痛發作,經多方治療無效,于2001年4月來診,下腹正中偏右壓痛,余無異常,診斷為右下腹陳舊性挫傷復發痛,處以猴威液,每次60ml,早晚各1次,連服7天,諸證悉除,隨訪3年未見復發。5討論
- 第三節痙病
有系統的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歷代醫家對痙病發病原因的認識,經歷了從外感致痙到內傷亦可致痙的過程。《內經》對痙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論為主,認為系風寒濕邪,侵犯人體,壅阻經絡而成。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靈樞·經筋》也說:“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靈樞·熱病》說:“熱而痙者死。”漢·《金匱要略》在繼承《內
- 《成方切用》:[卷六上祛風門]通痹散
治腰以下至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或因酒熱立中,久成此疾。天麻獨活當歸川芎白術本(等分)末之。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此方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于陰股,其邪已過于營衛。故變桂枝五物之制,而用此散,緩緩《成方切用》清吳儀洛公元1761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