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風寒感冒為病名[1]。指感受風寒所致的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喘急、頭痛、身痛等表證[1]。《萬病回春·傷寒》:“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表解也。”
感冒·風寒證(common cold with wind-cold syndrome[2])是指感受風寒之邪的感冒證候[2]。輕者以鼻塞聲重,噴嚏,時流清涕,痰清稀色白;重者惡寒甚,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痛,苔薄白潤,脈浮或浮緊等為常見癥的感冒證候[3][4]。治療宜辛散,風寒感冒者,宜辛溫解表,如荊防敗毒散等方[5]。
4 風寒感冒的癥狀
風寒感冒因患者感受風寒而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喘急、頭痛、身痛。
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緊[6][7]。
5 證候分析
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衛陽被郁,故見惡寒、發熱、無汗;清陽不展,絡脈失和則頭痛、肢節酸疼。風寒上受,肺氣不宣,鼻竅不利而致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寒為陰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緩,俱為風寒在表之征象。[6]
寒為陰邪,其氣凝閉,衛陽被遏,邪正相爭,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7]。
6 風寒感冒的治療
6.1 治法
辛溫解表[6]。
6.2 方藥治療風寒感冒
治療風寒感冒可用荊防敗毒散、十神湯等。頭痛身痛甚者,可用神術散、川芎茶調散。咳嗽重者,可用金沸草散。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后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
可用荊防敗毒散[備注]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方中荊芥、防風、生姜辛溫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熱;川芎活血散風以治頭痛;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宣肺理氣,化痰止咳;羌活、獨活祛風散寒,兼能除濕,為治肢體疫痛之要藥。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黃、桂枝以加強辛溫散寒之力。[6]
6.3 針灸治療風寒感冒
風寒型用風門、風池、外關、合谷等穴[3]。頭痛加太陽、列缺;鼻塞加迎香、鼻穿;咳嗽、咳痰不爽者可于背部大杼、風門、肺俞等穴處加拔大號火罐[3]。
治法:祛風散寒,解表宣肺。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7]。
隨證配穴:頭痛甚,加印堂、太陽。脊背酸楚甚者,可在背部膀胱經分布處用走罐法。[7]
方義:寒邪外束,致毛竅閉塞,肺氣失宣,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配鼻旁的迎香穴,宣肺氣、利鼻竅。太陽主表,為一身之藩蘺,陽維脈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先犯太陽,故用手太陽之支正、足太陽之風門、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穴風池,疏風散寒。合谷祛風宣肺,解表退熱。[7]
6.4 推拿療法治療風寒感冒
選穴:印堂、太陽、迎香、風池、攢竹、風府、風門,眼眶部、前額部、背部膀胱經[9]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立于患者前側,推印堂穴8~10遍。按揉雙側太陽、攢竹、迎香穴,每對穴位操作0.5分鐘。用抹法在頭顱兩側分別操作,每側約0.5~1分鐘。用分推法在前額、目眶上下及兩側鼻翼,反復推5~8遍。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其體側,用拇指、食指指面在風池穴上作拿法,再緩慢向下移動拿頸項部兩側直至頸項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復操作8~10遍;從前發際到后發際用五指拿法,反復5~8遍。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擦大杼至膈俞部位),透熱為度。拿雙側肩井,稍用力,以酸脹為度。按揉法在風府、風門兩穴重點操作,每穴2分鐘,使項背部有輕松感為度。[9]
6.5 艾灸治療風寒感冒
6.5.1.1 方法一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癥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愈即止[10]。
6.5.1.2 方法二
選穴:大椎、合谷、肺俞、列缺[10]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癥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愈即止[10]。
6.5.1.3 方法三
配穴:頭項強痛者加外關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發熱或高熱者加大椎、曲池;喉癢咳嗽者加肺俞、天突穴[11]。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連灸3~5日。本法用于風寒感冒。[11]
6.5.1.4 方法四
取穴:風門、大椎、肺俞、風池、合谷穴[11]。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3~5分鐘。本法多用于風寒感冒。[11]
6.6 風寒感冒食療方
6.6.1.1 推薦食材
6.6.1.2 推薦食療方
1.姜糖蘇葉飲(《本草匯言》)蘇葉、生姜各3g,紅糖15g。生姜、蘇葉洗凈切成細絲,放入鍋內,以沸水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即成,每日2次,乘熱頓服。
2.蔥豉黃酒湯(《孟詵方》)豆豉15g,蔥須30g,黃酒50g。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鐘,再加洗凈的蔥須,繼續煎5分鐘,最后加黃酒,出鍋。每日2次,熱服。
3.五神湯(《惠直堂經驗方》)荊芥、蘇葉、生姜各10g,茶葉6g,紅糖30g。將荊芥、蘇葉、生姜切成粗末,與茶葉一同開水沖泡10分鐘后,與紅糖攪拌,乘熱服下,服后蓋被,如出汗不暢,1小時后可再服一次。
患風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3.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2.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42.
- ^ [7]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2.
- ^ [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3-25.
- ^ [9]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1]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治療風寒感冒的穴位
- 惺惺
的配伍:風府穴配風門、風池、列缺、合谷、復溜治風寒感冒。風府穴配后溪治后頭痛。風府穴配陽谷治目妄視、...
- 鬼穴
的配伍:風府穴配風門、風池、列缺、合谷、復溜治風寒感冒。風府穴配后溪治后頭痛。風府穴配陽谷治目妄視、...
- 鬼枕
的配伍:風府穴配風門、風池、列缺、合谷、復溜治風寒感冒。風府穴配后溪治后頭痛。風府穴配陽谷治目妄視、...
- 曹溪
的配伍:風府穴配風門、風池、列缺、合谷、復溜治風寒感冒。風府穴配后溪治后頭痛。風府穴配陽谷治目妄視、...
- 風門
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有雙重意義。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
- 更多治療風寒感冒的穴位
治療風寒感冒的方劑
- 杏蘇二陳丸
功能與主治: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舒郁。用于風寒感冒,鼻塞頭痛及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用法與用量:口...
- 蔥白粥
放入即可。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和胃補中。適用于風寒感冒。用法用量:每日1次。熱服,取微汗。摘錄:《濟...
- 感冒疏風片
錄ⅠD)。功能與主治:辛溫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風寒感冒,發熱咳嗽,頭痛怕冷,鼻流清涕,骨節酸痛,四肢...
- 柏葉蜜
次10~15克,1~3歲15~30克,4歲以上30克。注意:小兒風寒感冒咳嗽勿用。摘錄:《中華兒科》...
- 復方四季青片
規定(附錄11頁)。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于風寒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
- 更多治療風寒感冒的方劑
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
- 風寒感冒沖劑
附錄6頁)。功能與主治:解表發汗,疏風散寒。用于感冒身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涕用法與用量:口服,一...
- 感冒清熱沖劑
,每袋12g。功能主治: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用法...
- 杏蘇二陳丸
功能與主治: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舒郁。用于風寒感冒,鼻塞頭痛及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用法與用量:口...
- 感冒疏風片
錄ⅠD)。功能與主治:辛溫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風寒感冒,發熱咳嗽,頭痛怕冷,鼻流清涕,骨節酸痛,四肢...
- 細辛腦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主要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肺寒咳喘等。西醫...
- 更多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
風寒感冒相關藥物
- 風寒感冒顆粒
】【性狀】【功能主治】解表發汗,疏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 風寒感冒寧顆粒
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規格】每袋...
- 感冒疏風丸
方藥藥品。【功能主治】辛溫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風寒感冒,發熱咳嗽,頭痛怕冷,鼻流清涕,骨節酸痛,四肢...
- 感冒丸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
- 感冒藥片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
- 更多風寒感冒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風寒感冒
- 《兒科要略》:[第二章·養育方法]第一節·哺乳時期
十個月或一周歲為止。有孕之乳母,不可哺兒。驟患風寒感冒者,哺乳亦宜暫行停止,代以乳粉或乳糕。人乳不足...
- 《經驗麻科》:[附補疹子諸方]前后治疹總論
無害也,此乃毒瓦斯未解,內蘊實熱,故不食耳。凡風寒感冒重者,毛孔如粟狀,額青足冷,身熱無汗,至六七日...
- 《三家醫案合刻》:[卷一]震靈丹
三焦悉被其蒙。前言攻邪不效,蓋客邪由吸而受,與風寒感冒不同,乃氤氳虛空,聚則為殃耳。故取淡滲無味氣薄...
- 《明醫指掌》:[卷九婦人科]胎前四
暈芎歸荊芥奇。泄瀉砂蒼入二白,熱須芩術倍之宜。風寒感冒參蘇飲,不解黃龍湯勿疑。胸滿本方加枳桔,熱而無...
- 《醫宗金鑒》:[卷三刪補名醫方論]參蘇飲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右水煎,熱服取汗.【注】風寒感冒太陽則傳經,以太陽主表,故用麻,桂二方,發營衛...
- 更多古籍中的風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