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fā yí
2 英文參考
acute suppurative paro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ppurative paro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of chec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ump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arotitis phlegmonos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發頤:1.以頤頜腫脹疼痛,張口受限,伴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銳毒的別名。
4 以頤頜腫脹疼痛,張口受限,伴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發頤
發頤(suppurative parotitis)為病名[1]。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三。又名腮頷發、頤發、汗毒[1]。是指頤頜腫脹疼痛,張口受限,伴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發頤由患傷寒或溫病發汗未盡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積于頤頜之間而成[1]。為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頤頜之間腫脹疼痛,張口受限,全身癥狀明顯,病勢嚴重者常可出現內陷變證。
《醫宗金鑒》:“此癥又名汗毒,發于頤頜之間,屬足陽明胃經。”
4.1 發頤的病因病機
發頤由患傷寒或溫病發汗未盡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積而成[1]。
發頤多由傷寒或溫病治療不徹底,以致余邪熱毒壅結少陽、陽明之絡,經絡阻塞,氣血凝滯于局部,熱勝肉腐化膿而成。或因術后脾胃虧損,陰津不足,毒邪上蘊阻絡。
4.2 發頤的癥狀
初起身發寒熱,頤頷之間(腮腺部位)一側腫如結核,微熱微痛,漸腫延及患側耳之前后,疼痛日增[1]。
若潰后膿出臭穢,毒氣內陷,腫延咽喉,痰涌氣堵,湯水難咽者為危證[1]。
4.3 發頤的診斷
發頤多見于成年人,常由熱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術后以及腮腺導管急性阻塞而繼發。
發頤發病急驟,一側多見。
初起頤頜間疼痛并有緊張感,輕微腫脹,張口稍有困難。繼則腫脹逐漸加劇,并延及耳之前后。張口后,可見紅腫的腮腺管口,若壓迫局部,自管口開口處有膿性分泌物溢出。約7—10天進人成膿期,此時疼痛加劇,呈跳痛性,皮色發紅,腫脹更甚,可波及同側眼瞼、頰部、頸部等處,按之有波動感。同時腮腺導管開口處能擠出混濁黃色膿性分泌物。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可在頤頜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潰破,膿出臭穢。
初期有輕度發熱,發展嚴重可伴高熱、口渴納呆、大便秘結等全身癥狀。如患者極度虛弱或失于治療,可致痰涌氣塞、湯水難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內陷之證。
4.4 需要與發頤相鑒別的疾病
發頤需要與痄腮相鑒別:痄腮多為雙側患病;好發于5~15歲兒童;色白漫腫,酸多痛少;不化膿;常有接觸傳染史。
4.5 發頤的治療
膿成時切開排膿[1]。
4.5.1 辨證治療
4.5.1.1 熱毒蘊結
發頤·濕熱蘊結證(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dampness-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濕熱蘊結,以頤頜之間結塊疼痛,張口不利,繼則腫痛漸增,檢視腮腺管口常現紅腫,壓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熱,舌苔黃膩,脈滑數為常見癥的發頤證候[2]。
發頤·熱盛釀膿證(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suppuration due to heat exuberance)又稱“發頤·熱勝釀膿證”。是指熱盛釀膿,以頤頜間結腫疼痛日增,甚至腫勢延及面頰和頸項,焮紅灼熱,張口困難,繼之釀膿應指,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高熱口渴,舌苔黃膩,脈弦數為常見癥的發頤證候[2]。
4.5.1.1.1 癥狀
紅腫結于頤頜,張口不利,掀熱疼痛;發熱,口渴,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4.5.1.1.2 辨證分析
熱毒之邪結聚于頤頜部,故局部紅腫,掀熱疼痛;足陽明胃經環口繞唇.因經絡為風濕毒熱之邪蘊結,以致開口不利;熱毒與正氣相搏,故發熱;熱邪耗傷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熱象。
4.5.1.1.3 治法
清熱解毒。
4.5.1.1.4 方藥治療
普濟消毒飲加減。
4.5.1.2 熱毒內陷
發頤·熱毒內陷證(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熱毒內陷,以頤頜間腫塊多平塌散漫,腫勢可延及臉面和頸項,焮紅灼熱,疼痛劇烈,湯水難咽,壯熱口渴,痰壅氣粗,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少而干,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發頤證候[2]。
4.5.1.2.1 癥狀
頤頜間腫塊平塌散漫,腫熱延及面及頸項,掀紅灼熱,疼痛劇烈,湯水難下,痰涌氣粗;伴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語;舌紅絳,苔少而干,脈細數。
4.5.1.2.2 辨證分析
熱毒之邪內陷入營,故腫勢平塌散漫,腫勢蔓延,疼痛劇烈;火毒熾盛,耗傷津液,故壯熱、口渴;熱毒陷入營血,熱擾心神,故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舌紅絳、苔少而干、脈細數為熱人營血,灼傷陰液之征。
4.5.1.2.3 治法
4.5.1.2.4 方藥治療
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加減。
4.5.1.3 正虛毒戀
發頤·正虛毒戀證(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toxin)是指正虛毒戀,以病程日久,經常反復發作,發作時頤頜部腫痛,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每在進食時頤頜部感到脹痛,口內常有惡臭,發熱,咽干,舌質紅、舌苔薄黃或少,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發頤證候[2]。
4.5.2 外治法
發頤初起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膿成及早切開排膿,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膿者,先用等滲鹽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4.6 患者日常保健
2.熱病后、大手術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衛生,加強口腔護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5 銳毒的別名·發頤
發頤為病名[1]。為銳毒之又稱[1]。見明·《醫學入門》卷六。銳毒即發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處的有頭疽[3]。發頤又名耳后發、耳后疽、耳后瘡、發頤、參發頤、耳后毒[3]。
5.1 癥狀及治療
由于此處肌肉不豐,氣血不充,故預后欠佳。紅腫速潰為順證,堅硬黑陷者屬逆證[4]。
初起患部色紅發熱,根束高腫,瘡頭如粟米,一個至多個不等。疼痛劇烈,身熱口渴,便秘溲赤,脈洪數,舌紅苔黃者為實證[5]。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5]。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或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5]。
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5]。若偏于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5]。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2.
治療發頤的方劑
- 連翹敗毒散
升麻、川芎、當歸、黃芩、芍藥、牛蒡子。功能主治:發頤。用法用量:加紅花,水煎服。渴,加天花粉;面腫,...
- 內托消毒散
醫》卷三方之內托消毒散功能補益氣血,消毒散結。治發頤有膿不可消者。治發頤有膿不消者。用法用量:水、酒...
- 連翹野菊散
5錢,甘草2錢,玄參1兩,金銀花2兩。功能主治:發頤生癰初起。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洞天奧旨》卷...
- 三清救苦丹
1兩。主治:耳后腮邊忽然腫痛,屬陽明蘊熱者;兼治發頤。用法用量:噙化。制備方法:上為末,加枯礬1錢,...
- 僵蠶
破傷風,中風口渦,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頤痄腮。僵蠶生品辛散之力較強,藥力較猛。用于驚癇抽...
- 更多治療發頤的方劑
治療發頤的穴位
- 而明
;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腸炎等。頭面五官病:咽喉腫痛,頤頷腫,齒痛,耳聾,耳鳴,青盲。肺胸病:咳嗽,哮喘...
- 絕陽
;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腸炎等。頭面五官病:咽喉腫痛,頤頷腫,齒痛,耳聾,耳鳴,青盲。肺胸病:咳嗽,哮喘...
- 商陽
;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腸炎等。頭面五官病:咽喉腫痛,頤頷腫,齒痛,耳聾,耳鳴,青盲。肺胸病:咳嗽,哮喘...
- 頷厭
厭穴位于頭部,從頭維至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發弧度相應)的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正坐或側...
- 任脈
,女子帶下,腹中結塊等。《中國針灸學詞典》:任脈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
- 更多治療發頤的穴位
治療發頤的中成藥
- 荊防敗毒丸
毒消腫。用于流行性感冒,惡寒發熱,頭痛咳嗽,瘟毒發頤。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規格:每...
- 太極升降丸
祛風泄熱,化痰鎮驚。用于小兒時疫,發熱抽搐,腮腫發頤,乳食停滯,痰熱便秘等。用法與用量:口服,周歲以...
- 長城感冒片
冒,發冷發燒,四肢酸懶,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瘟毒發頤,兩腮赤腫。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2~...
- 保安萬靈丹
研細為衣,瓷罐收貯。功能主治主癰疽、療毒、對口、發頤、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癥。左癱右瘓,口眼歪...
- 羚翹解毒丸
起,憎寒壯熱,四肝酸懶,頭眩咳嗽,咽喉疼痛,瘟毒發頤,兩腮赤腫。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白開水送下。制...
- 更多治療發頤的中成藥
發頤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發頤
- 《西塘感癥》:感癥變病
不徹。邪熱結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則可。若緩則成膿...
- 《醫宗己任編》:[卷七西塘感癥(中)]感癥變病
不徹。邪熱結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則可。若緩則成膿...
- 《瘍醫大全》:[卷十二顴臉部]頤發門主論
流清膿,兩耳閉塞者,即死不治。陳實功曰∶發頤又名汗毒。此癥原因,風寒用藥發表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
- 《瘍醫大全》:[卷五]癰疽論
。然書云∶五發癰疽者,謂發背、發腦、發鬢、發眉、發頤是也。但人之一身,血氣稍有壅聚,莫不隨所而至,豈...
- 《傷寒括要》:[卷下雜方凡五十六方]托里消毒散
活川芎歸尾赤芍藥防風桔梗柴胡皂角刺金銀花甘草節主發頤。有膿不消。已破未破。俱可服。按足少陽之脈。從耳...
- 更多古籍中的發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