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中醫·發熱
發熱(fever[1][2])為癥狀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指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或者雖然體溫正常,但自覺身熱不適的表現[2][4]。
3.1 發熱的病因分類
3.1.1 外感發熱
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3]。多屬于實,可見于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癥[3]。
3.1.2 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3]。多屬于虛,可見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3]。
3.1.2.1 陰虛發熱
陰虛發熱指精血津液等耗損所致的虛熱[5]。《證治匯補·陰虛發熱》:“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洪數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當滋真陰,宜地黃湯;若久而盜汗遺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 《醫碥》卷一:“陰虧水虛則柴干火烈而焚灼為災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虛所致,與上條陽亢而陰未虧者不同,癥見口干體瘦,食少懶倦,頭痛時作時止,遺精盜汗,骨蒸肉爍,唇紅顴赤,咳嗽痰血,久成癆瘵。治宜甘潤之劑,滋水以制火。” 可選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龜甲,鱉甲散,青蒿鱉甲湯,大補陰丸,一陰煎等方[5]。
3.1.2.2 陽虛發熱
陽虛發熱指陽氣虛衰而致的發熱[6]。見《丹溪心法·發熱》。《景岳全書·雜證謨》:“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原也。”《醫碥》卷一:“陽虛謂腎火虛也。陽虛應寒,何以反發熱?則以虛而有寒,寒在內而格陽于外,故外熱,寒在下而戴陽于上,故上熱也。此為無根之火,乃虛焰耳。癥見煩躁,欲坐臥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游移不定,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卻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之則不熱,或反覺冷,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脈沉細或浮數無力,按之欲散。治宜溫熱之劑,溫其中而陽內返,溫其下而火歸原。誤投寒涼立死。”
3.1.2.3 血虛發熱
血虛發熱亦稱血虛熱,指血虛而致的一種虛熱[7]。多由吐衄便血或產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飲食勞倦等內傷脾胃,逐漸發展而成[7]。癥見肌熱面紅,燥渴,甚則煩躁,睡臥不安,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等[7]。治宜滋陰養血或養血益氣[7]。小兒血虛引起的發熱,其癥午后熱甚,煩躁不安,兩頤淡紅,面唇淡白,毛發枯黃,形瘦神疲,大便艱澀難出,脈來大而無力,治宜補血以退熱,用四物湯,熱甚另加生地(《幼科鐵鏡》)[7]。
3.1.2.4 氣虛發熱
氣虛發熱即氣虛熱、氣虛身熱[8]。氣虛熱脾胃氣虛或脾肺氣虛而致的虛熱:多因飲食勞倦,內傷脾胃,以致氣虛火旺,虛熱內生[9]。《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有氣虛熱,必兼少氣自汗,體倦心煩。”《證治匯補·氣血熱辨》:“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治宜用補中益氣湯等方[9]。
3.1.2.5 暑濕傷氣而致的發熱
暑濕傷氣而致的發熱:伴見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煩氣促,口渴,自汗,小便黃,脈虛等[9]。《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治用東垣清暑益氣湯[9]。若暑熱之邪耗氣傷津,癥見身熱脈虛,汗多,煩渴較甚者,治以清暑熱,益氣生津,宜用王氏清暑益氣湯等方[9]。 《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因元氣本虛,傷于暑濕所致發熱[8]。治用李東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氣湯[8]。亦有因飲食勞倦,內傷脾胃而致氣虛發熱。宜用甘溫除熱[8]。
3.1.2.6 虛勞發熱
虛勞發熱指虛勞虧損所致的發熱,以陰虛為多見[10]。《諸病源候論》虛勞熱候:“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故內外生于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理虛元鑒》卷上:“虛勞發熱,皆因內傷七情而成。人之飲食起居,一失其節,皆能成傷,不止房勞一端為內傷也。凡傷久則榮衛不和而發熱,熱變蒸,蒸類不一。凡骨脈皮肉、五臟六腑皆能作蒸。其源多因醉飽后入房,及憂思勞役,或病飲食失調,暨大喜大怒大痛大淚……故夜熱內熱虛熱,為虛勞之初病;骨蒸內熱潮熱,則虛勞之本病也。宜及時調治,毋使滋蔓。治法以清金養榮,疏邪潤燥為主,則熱自退矣。”虛勞發熱亦可因瘀血而致[10]。《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虛勞》:“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是必飲食起居過時失節,營衛凝滯,先成內傷,然后隨其氣所阻之處,血為瘀積。”此為虛中實證[10]。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宜大黃䗪蟲丸等方[10]。
3.1.2.7 陽浮發熱
陽浮發熱指脾腎陽浮不斂的發熱[11]。《金匱翼·陽浮發熱》:“陽氣虛浮,其端有二:或脾胃氣虛,陽浮于外。其癥上見嘔惡,下為溏泄,其脈大而不實,身雖大熱,切忌寒涼,宜甘辛溫藥溫其中,使土厚則火自斂也;或腎虛火不歸經,游行于外,其癥煩渴引飲,面赤,舌刺,唇黑,足心如烙,或冷如冰,其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宜八味腎氣丸之屬,導火下行也。”
3.1.2.8 失血發熱
失血發熱指失血后的發熱[12]。多因陰血虧耗,虛陽偏亢或陽氣郁于血分不得發越所致[12]。《證治匯補·發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后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熱者,治宜養血。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不可徒事滋陰,所以有生血益氣、陽生陰長之法。”可選用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圣愈湯等方[12]。《血證論·發熱》:“失血家陽氣郁于血分之中,則身熱郁冒,但頭汗出,身熱者,火閉于內,而不得達于外故也。但頭汗出者,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則火不能四達,故愈炎上而頭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則氣達于外,而陽不乘陰,熱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熱,得汗而解,小柴胡湯主之。”
3.2 按發熱類型分類
由于發熱的類型不同,又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3]。
3.2.1 壯熱
指感覺躁熱難受,體溫升高明顯,身熱灼手,或伴有惡熱煩渴的表現[4]。發熱熱勢壯盛,屬于高熱的范圍[13]。《諸病源候論·傷寒挾實壯熱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有熱實、冷實二種。熱實者,糞黃而臭;冷實者,食不消,糞白而酸氣。內雖有冷熱之殊,外皮膚皆見壯熱。多見于外感病邪熱盛實者。
3.2.2 微熱
微熱又稱低熱[4]。指自覺身體發熱,熱勢不高,體溫不超過38℃的表現[4]。可見于多種病證[14]:
1.陽明里實證的一種熱型[14]。《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指陰虛血虛的發熱[14]。《證治準繩·雜病》:“有每遇夜身發微熱……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宜潤補之。”
3.指陰證發熱[14]。《類證活人書》卷四:“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此名陰證似陽也。”
4.指五臟微熱[14]。《景岳全書·雜證謨》:“治五臟之熱,當察微甚,如心經之微熱者,宜二陰煎、安神丸、天王補心丹、導赤散之類,皆可隨證酌用。”
3.2.3 惡熱
惡熱即怕熱[15]。
3.2.3.1 外感熱病反映于外的一種證候
外感熱病反映于外的一種證候[15]。如:傷寒陽明病的外證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見《傷寒論·陽明病篇》)[15]。其他如“陽明溫病”亦“但惡熱,不惡寒”(見《溫病條辨》)[15]。
3.2.3.2 見于內傷疾患
見于內傷疾患[15]。
①陰虛證[15]。如:“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間而惡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格致余論》)[15]。
②實熱證[15]。胃中有實火者,亦有惡熱之證[15]。如:多飲酒、多吃厚味之人,飲食喜冷,厚衣則煩,此由熱邪內積于胃所致(據《雜病廣要》引《醫學統旨》)[15]。
3.2.4 發熱惡寒
發熱惡寒即發熱怕冷[16]。出《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系感冒、傷寒、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癥狀[16]。一般先見惡寒,繼而發熱,發熱后惡寒即減輕[16]。亦有已發熱而仍惡寒者[16]。《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為太陽表證的主要征象,治以解表為主。亦為勞倦內傷的常見癥狀之一。《張氏醫通·諸傷門》:“勞倦所傷,寒溫不適,身熱頭痛,自汗惡寒,脈微而弱,黃芪建中湯。”
3.2.5 往來寒熱
往來寒熱指惡寒與發熱間代而作,日發一次或數次的癥狀[17]。為傷寒少陽病主癥[17]。《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類證活人書》卷八:“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往來寒熱有三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有表證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也;有里證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來寒熱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湯也。”《傷寒發微論·論傷寒七十二證名》:“寒熱往來,此證有三。一者中風證,小柴胡湯;二者熱入血室證,刺期門;三者狀如溫瘧,黃龍湯證。”《景岳全書·雜證謨》:“凡寒熱往來之病,其證有二,蓋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陽盛陰虛而然。此其一為表證,一為里證,所當辨治不可紊也。寒邪郁伏經絡而為寒為熱,此似瘧非瘧之類也。治法雖宜表散,然邪氣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也,故凡治此者,皆當以兼補血氣為主。若血分微虛,形氣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飲;若火盛血燥而寒熱不已者,一柴胡飲;若因勞倦或氣體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凈者,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或補中益氣湯;若陽邪陷入陰分,微兼內熱而邪有不解者,補陰益氣煎;若脾胃陽氣不健,中氣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溫胃飲;若病久元氣大虛而寒熱不退者,但當單培元氣,不必兼散,宜五福飲、歸脾湯,或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察其陰陽,擇而用之。若果陽虛,非用溫補不可。”又:“陰虛陽勝,或陰陽俱虛而為寒熱往來者,此以真陰不足,總屬虛損之病也。然其陰陽微甚,亦所當辨。” 本證亦可見于虛勞[17]。《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虛勞》:“虛勞之癥,皆見發熱,而虛損之熱,多發于外,輕手按之即得,或潮熱,或往來寒熱。”
3.2.6 潮熱
潮熱指發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汛的表現[4]。包括午后潮熱、日晡潮熱等[4]。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張氏醫通》卷三:“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余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幅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羸,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余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于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于傷食門求之。”
《壽世保元·發熱》:“論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榮湯;男子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補中益氣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清肌散;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血兩虛,無汗潮熱者,以逍遙散。”
3.2.7 五心煩熱
五心煩熱指自覺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及心胸發熱的表現,可伴有心煩不寧,體溫升高[4]。多由心血不足、陰虛火旺或病后虛熱不清,以及火熱內郁所致[18]。是虛損勞瘵等病的常見癥之一[18]。《證治準繩·雜病》:“五心煩熱,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發火郁。”又“病暫去而五心常有余熱,此屬虛證。”《癥因脈治·心血虛不得臥》:“心煩躁亂,夜臥驚起,口燥舌干,五心煩熱,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癥也。”《金匱翼·火郁發熱》:“火郁者,陽氣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過食冷物,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煩,手足心熱,骨髓中熱如火燎,此為郁熱。”《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18]。火郁而宜升發者,用火郁湯加減[18]。
3.2.8 暴熱
暴熱指突然發生的高熱[19]。《醫林指月·發熱》:“暴熱者,熱之燔灼,陽氣亢害也。”《證治準繩·雜病》:“暴熱者病在心肺。”《張氏醫通·寒熱門》:“凡暴熱不止,脈滑數或洪盛,皆為實熱,宜隨表里孰輕孰重而清理之。或脈雖沉而按之實堅者,為里實,必用苦寒下奪之。”
3.3 按發熱時間分類
3.3.1 平旦熱
平旦熱指在清晨四至五時左右發熱[20]。多因肺氣熱盛所致[20]。《證治準繩·發熱》:“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3.3.2 晝熱
晝熱指白天發熱,或熱在白天升高[21]。《證治準繩》卷一:“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柴胡飲子。”《增補萬病回春·發熱》:“夜則靜,晝則發熱者,此熱在氣分也。小柴胡湯加梔子、黃連、知母,地骨皮。”《丹溪心法附余·發熱門》:“廣按: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證治匯補·晝夜熱辨》:“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
3.3.3 日晡發熱
日晡發熱又名日晡潮熱[22]。指每至下午3時至5時左右體溫升高,或熱勢加重的表現[4]。《類證活人書·問傷寒瘧狀》:“問傷寒瘧狀,有陽明證,病人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發熱而脈浮虛者與桂枝湯,脈實者宜承氣湯。” 本癥在《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稱日晡所發熱[23]。
3.3.4 夜熱
夜熱指夜間發熱,或熱至夜間升高[24]。多因熱入血室,或陰血不足,或血瘀所致[24]。《證治準繩》卷一:“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日熱入血室,……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四順飲子。”《蘭室秘藏》卷六:“晝病則在氣,夜病則在血……夜發多而晝發少,是邪氣下陷之深也。此雜證,當從熱入血室而論。宜瀉血湯,退熱湯。”《血證論·發熱》:“血虛者,發熱汗出,以血不配氣,則氣盛而外泄也。或夜則發熱,以夜主血分故也。”亦有“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為內有瘀血所致,可用血府逐瘀湯(見《醫林改錯》)[24]。
3.4 按發熱部位分類
因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3]。
3.4.1 肌熱
有虛實之分[25]。
實證多為外邪侵襲,陽明經脈受病[25]。《景岳全書·傷寒典》:“陽明經病,為身熱,目疼,鼻干,不眠,脈洪而長,以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為此證。”治宜去陽明在經之邪,宜柴葛解肌湯等方[25]。
虛證多為氣虛或血虛所致[25]。《證治準繩·雜病》:“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全無,為血虛發熱,癥似白虎,唯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必危,宜當歸二錢,黃芪一兩。”《丹溪心法·發熱》:“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芪……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3.4.2 腠理熱
1.泛指皮膚、肌肉間有發熱感覺[26]。見《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2.指少陽發熱[26]。一般以皮膚屬太陽,肌肉屬陽明,腠理屬少陽[26]。《傷寒貫珠集·少陽篇》:“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翼·少陽病解》:“少陽為游部,其氣游行三焦,循兩脅,輸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氣,所以謂之正氣,正氣虛,不足以固腠理,邪因腠理之開,得入少陽之部。”故腠理熱即少陽病之往來寒熱,病在半表半里,治宜和解[26]。
3.4.3 肩上熱
肩上熱指肩部灼熱或有熱感[27]。見《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肩背部位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等的循行部位,如該經絡發生病變,可伴有肩上熱的癥狀[27]。
3.4.4 背熱
背熱即感覺背部發熱的癥狀[28]。
3.4.5 肘熱
肘熱指肘部或肘前、后有發熱感覺[29]。《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后獨熱者,肩背熱。”《類經》五卷:“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于膺前;肘后,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于肩背。”
3.4.6 尺膚熱
尺膚熱指兩手肘關節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膚有發熱感覺,即尺熱[30]。《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類經·脈色類》:“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余,故當為溫病。”
3.4.7 手心熱
手心熱指兩手掌心中有發熱感覺[31]。一名掌中熱[31]。又為勞倦內傷及五心煩熱的癥狀之一[31]。《內外傷辨惑論》卷上:“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3.4.8 手背熱
手背熱指兩手背有發熱感覺[31]。《內外傷辨惑論·辨手心手背》;“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亦為傷寒邪在表之證。《萬病回春·傷寒》:“手心熱者,邪在里也;手背熱者,邪在表也。”
3.4.9 足心熱
足心熱為癥狀名[32]。按足心較足背熱,或病人自覺足心熱[32]。主陰虛火旺[32]。《醫學入門》:“腳掌心熱否,熱則下虛火動。”
3.4.10 四肢熱
四肢熱多因陰氣虛,陽氣盛,或復有風寒外束所致[33]。《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芪建中湯。”《證治匯補·發熱章》:“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陰氣虛,陽氣盛……外候口干體瘦,食少懶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覺,宜秦艽鱉甲散主之。”《壽世保元·發熱》:“論男婦四肢肌表發熱如火烙,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遇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火即上越,宜用升陽散火湯。”《醫脈摘要·發熱辨》:“四肢發熱,口唇干燥,煩悶不寧而身不熱者,脾熱也。”
3.5 其他分類方法
又有痰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后遺熱等[3]。
3.5.1 痰積發熱
痰積發熱指痰積中脘所致的發熱[34]。《金匱翼·痰積發熱》:“其脈弦滑,其證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活人書》所謂中脘有痰,令人憎寒發熱,狀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3.5.2 飲酒發熱
飲酒發熱指因飲酒而致的發熱[35]。亦可因誤服藥酒導致[35]。《諸病源候論·解散飲酒發熱候》:“服散而積飲酒,石因酒勢而盛,敷散經絡,故煩而發熱也。”《丹溪心法》:“因酒發熱用青黛、瓜蔞仁,入姜汁。”《儒門事親·酒食不消散》:“宿酒不散,亦同傷寒,身熱惡寒、戰栗、頭項痛、腰脊強及兩手脈沉。不可用雙解。止可用導飲丸五六十丸,量虛實加減。”
3.5.3 瘀血發熱
瘀血發熱指因瘀血所致的發熱[36]。《傷寒全生集·辨內傷瘀血癥發熱狀類傷寒》:“凡跌仆損傷,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閃,一時不覺,過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發者有之,十數日或半月一月而發者有之。一般寒熱交作,其心胸脅下小腹滿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時傷重,就發寒熱,瘀血上沖,則昏迷不省如死之狀,良久復蘇,輕則當歸導滯湯,重則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牛膝、桔梗、姜汁,量其元氣,下其瘀血則愈。”《金匱翼·瘀血作熱》:“瘀血發熱者,其脈滴,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兩腳必厥冷,少腹必結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則發熱自止,當歸承氣湯。”《不居集》下集:“瘀之日久,則發為熱,熱涸其液,則干枯于經絡之間,愈干愈熱,愈熱愈干,而新血皆枯……補之不可,涼之不可,而立大黃廑蟲丸。”因瘀血部位不同,證治各有所異[36]。《血證論·發熱》:“瘀血發熱者,瘀血在肌肉則翕翕發熱,證像白虎,口渴心煩,支體刺痛,宜當歸補血湯,合甲己化土湯加桃仁、紅花、柴胡、防風、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湯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則寒熱往來,以肌腠為半表半里,內陰外陽,互相勝復也。宜小柴胡湯加當歸、白芍、丹皮、桃仁、荊芥、紅花治之,桃奴散加黃芩、柴胡亦治之。瘀血在腑,則血室主之。證見日晡潮熱,晝日明了,暮則譫語,以沖為血海,其脈麗于陽明,故有陽明燥熱之證,桃仁承氣湯治之,小柴胡湯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臟,則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證見骨蒸癆熱,手足心燒,眼目青黑,手發摧折,世以為難治之證,而不知熱血在肝臟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4 西醫·發熱
發熱是機體受致熱因素作用后引起的體溫調節異常,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其體溫調定點較正常為高。50年代曾有人從炎癥滲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熱原,以此注入動物體內能引起動物發熱,后又在多種傳染性細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當這些外源性致熱原進入體內后,就與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及枯否氏細胞等發生作用,而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內源性致熱原經血流運到下丘腦視前區和前部時,即提高了體溫調定點而起發熱反應。目前此種致熱原已被提純,為分子量約14000道爾頓的一種蛋白質。只以極微量(毫微克)注入動物靜脈內即可引起動物發熱。發熱初期,常有寒冷感覺甚至寒戰,此時體溫已升高,皮膚小血管收縮致皮膚溫度低,刺激了皮膚的冷覺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覺。皮膚小血管收縮,體熱發散減少,加上肌肉寒戰引起體熱產生增加,于是體溫迅速上升。待體溫升到最高時,皮膚血管乃行舒張,病人才有發熱感覺。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7.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8.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9.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6.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6.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2.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3.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1.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3.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6.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2.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7.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0.
- ^ [2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56.
- ^ [2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 ^ [2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5.
- ^ [2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3.
- ^ [2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0.
- ^ [2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4.
- ^ [2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6.
- ^ [2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22.
- ^ [2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9.
- ^ [3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4.
- ^ [3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1.
- ^ [3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5.
- ^ [3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1.
- ^ [3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4.
- ^ [3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9.
- ^ [3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治療發熱的穴位
- 魚際
邊,故名魚際。主治咳嗽,咳血,頭痛,外感,感冒,發熱,傷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
- 大椎
角弓反張,血液病,熱病,氣喘,肩背痛,腰脊強痛,發熱,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小兒驚風,頸肩部肌肉痙攣...
- 大槌
角弓反張,血液病,熱病,氣喘,肩背痛,腰脊強痛,發熱,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小兒驚風,頸肩部肌肉痙攣...
- 上杼
角弓反張,血液病,熱病,氣喘,肩背痛,腰脊強痛,發熱,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小兒驚風,頸肩部肌肉痙攣...
- 陶道
盛也。考其所治諸癥,均屬全身疾患,如時疫、感冒、發熱、惡寒、四肢無力、百節酸痛、煩滿、瘛疭,懼皆有...
- 更多治療發熱的穴位
治療發熱的方劑
- 小青龍湯
的治療。中醫學中該方劑使用時對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癥見咳痰黃稠、舌苔黃、口渴、脈數不宜使用,這可...
- 補中益氣湯
.脾胃氣虛證。癥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發熱自汗,脈虛大無力。2.氣虛下陷證。癥見久瀉,或內...
- 小建中湯
潰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虛陰陽不和者。《傷寒論》方之小建中湯:實驗...
- 再造散
姜。具有助陽益氣解表的功效。主治陽虛氣弱,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傷...
- 竹葉湯
方之竹葉湯功能溫陽益氣,疏風解表。主治產后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者。功在清太陽、陽明風熱,溫脾臟...
- 更多治療發熱的方劑
治療發熱的中成藥
- 午時茶顆粒
、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5.發熱體溫超過38.5℃的患者,應去醫院就診。6.吐...
- 舒樂熱熨劑
不得多于2包,并不得有一包超出裝量差異限度一倍。熱效用本品按用法項啟用后,數分鐘即開始升溫,半小時...
- 消炎片
11頁)。功能與主治:抗菌消炎。用于呼吸道感染,發熱,肺炎,支氣管炎,咳嗽有痰,癤腫等。用法與用量:...
- 生茂午時茶
1頁)。功能與主治:消暑止渴,開胃進食。用于感冒發熱,腹痛嘔吐,頭痛頭暈,濕熱積滯。用法與用量:煎服...
- 萬應甘和茶
能與主治:芳香解表,燥濕和中,升清降濁。用于感冒發熱,腹痛吐瀉,暑濕泄瀉。用法與用量:開水泡服,一次...
- 更多治療發熱的中成藥
發熱相關藥物
- 注射用硫酸培洛霉素
等,大量使用可引起粘膜損傷、口腔潰瘍等。3.常見發熱反應:給藥后4~5小時或更長時間,常可見劑量依賴...
- 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
或水腫液中,故此類患者的血藥濃度常低于其他患者。發熱者的血藥濃度亦常低于不發熱者。本品的血清蛋白結合...
- 注射用鹽酸平陽霉素
1~2療程。【不良反應】平陽霉素的不良反應主要有發熱、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皮膚反應...
- 酚麻美敏口服溶液(小兒用)
系供兒童用的感冒對癥治療藥。適用于治療由感冒引起發熱、頭痛、周身四肢酸痛、噴嚏、流涕、鼻塞、咳嗽等癥...
- 布洛芬泡騰片
原發性痛經及放置宮內節育器引起繼發性痛經。(3)發熱:由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引起的發...
- 更多發熱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發熱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以散經中甚邪。〔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謂太陽之發熱。惡寒無汗。與陽明之煩熱不得眠等證。同時均病。表...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之。發狂譫語,脈沉細者死;厥逆蜷臥,脈浮洪者生。發熱,脈浮洪者生,脈沉細者死。發汗后,脈平靜者生,脈...
- 《傷寒大白》:[卷一]發熱
發熱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翕翕發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舒,此邪傷于表,郁于肌膚,...
- 《證治準繩·傷寒》:[卷二太陽病]發熱
(發熱者無休止時也寒熱者寒已而熱熱已而寒相繼而發也潮熱者有時熱有時止如潮汛之不失其期也若發熱不惡寒而...
- 《傷寒證治準繩》:[卷二太陽病]發熱
(發熱者無休止時也寒熱者寒已而熱熱已而寒相繼而發也潮熱者有時熱有時止如潮汛之不失其期也若發熱不惡寒而...
- 更多古籍中的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