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頭發的邊際處·發際
發際為體表部位名[1]。發際指頭發的邊際處[1][2]。其中在額部上方的頭發邊緣稱前發際;在項部上方的頭發邊緣稱后發際[1][2]。《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循發際,至額顱。”
5 經外奇穴名·發際
發際為經外奇穴名[1]。《太平圣惠方》:“小兒風癇眷,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上發際宛宛中,三壯,炷如小麥大。”《類經圖翼》定名為發際[1]。《針灸療法入門》所載前發際與本穴同位[1]。
5.1 功能主治
5.2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1]。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
6 經穴別名·發際
穴位 | 神庭 | ||
漢語拼音 | Shenting | ||
羅馬拼音 | Shenting | ||
美國英譯名 | God's Courtyar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V24 | |
日本 | 2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G23 | |
富耶氏 | |||
德國 | LG23 | ||
英國 | Gv24 | ||
美國 | Go24 |
神庭為經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3]。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志》)。屬督脈[3]。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3][4]。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3]。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6.1 神庭穴的別名
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志》)。
6.2 出處
《針灸甲乙經》:神庭,在發際,直鼻,督脈、足太陽、足陽明之會。
6.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3]。
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本穴居頭顱之上,腦在其中,而腦為元神之府,為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故名之。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道經中有三丹田之說。《中黃經》以腦宮為上丹田,心宮為中丹田,腹胃為下丹田,也稱上中下三庭。《黃庭中景經》注:“面有神庭。”《黃庭內景經》注:“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故神庭者腦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分處,正當腦海前庭,為神居之所,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淵也。”主治煩悶恍惚,癲疾風癇諸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治癲疾風癇……悸驚不安寐。”因名神庭。[5]
6.4 特異性
6.5 所屬部位
前頭[6]
6.6 神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3]。
神庭穴位于頭正中線,入前發際0.5寸(《外臺秘要》)[4]。一說:“在發際,直鼻”(《針灸甲乙經》)。
神庭穴在督脈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6.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發際0.5寸處取穴。
神庭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3]。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發際中點直上0.5寸處取穴;若無前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5寸取穴[8]。
6.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和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6.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3]。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9]。
6.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9]。
布有額神經分支和額動、靜脈分支[4]。
6.9 神庭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庭穴具有寧神醒腦、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系督脈、胃經和膀胱經之會穴,有清頭寧神之功,主治癲狂風癇,驚悸不安[5]。
6.10 神庭穴主治病證
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及高血壓、瘧疾等[3]。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失眠,鼻淵,癲癇等[4]。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失眠;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8]。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失眠、鼻淵、癲癇[10]。
頭暈目眩,鼻淵,鼻鼽,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癇癥,驚悸,失眠,淚囊炎,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3]。
沿皮刺0.5~0.8寸[4]。
平刺0.5~0.8寸[11]
6.11.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4]。
6.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配上星、肝俞、腎俞、百會,有補益肝腎,滋陰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通谷,有宣肺利竅,疏風清熱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兌端、承漿、有醒腦開竅,調陰和陽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頭痛目疾[8]。
神庭配本神、百會、后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治癲疾[8]。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8]。
6.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瘧,神庭、百會主之。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
《針灸大成》: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普濟》:歧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則傷,宜灸七壯至二十壯;禁針,針即發狂。
《類經圖翼》: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目失明。
6.14 神庭穴研究進展
6.14.1 對中風患者微循環及痛閾的影響
針刺、艾灸神庭觀察,發現針灸后患者的微循環障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閾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針、灸兩組相比,血流速度、痛閾均無顯著差異,證明針、灸均能使中風患者的微循環改善,并在病理條件下調節患側肢體的感覺系統。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8.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0.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7.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4.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128.
- ^ [1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128.
古籍中的發際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前發際旁行圖\p06-d22a4.bmp神庭(甲乙)一名發際。(本事)發際直鼻(甲乙)禁刺(...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下
〔《銅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宜灸七壯至三七壯。上...
- 《經穴匯解》:[卷之七奇穴部第十一]頭面第一
經)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資生)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后神聰去百會一寸(類經)神聰百...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顱滑氏云。循發際行懸厘頷厭之分。經頭維會于額顱之神庭。囟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其支者發揮集書。支下...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六]氣府論
也,今亡,故云余一穴今亡也。”)發際后中八,(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后頂、強間、腦戶,八穴...
- 更多古籍中的發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