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治法·發汗
4.1 治療八法之一
汗法為治療八法之一[2]。是通過開泄腠理、調和營衛、發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2]。故又稱解表法[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是汗法的應用原則和立論根據[2]。汗法有退熱、透疹、消水腫、去風濕等作用[2]。主要適用于外感表證及具有表證的癰腫、麻疹、水腫早期(上半身腫較顯著)等[2]。汗法分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兩大類[2]。因于寒者用辛溫發汗,因于熱者宜辛涼發汗[2]。發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為目的;如發汗太過能損傷津液,甚則大汗不止,導致虛脫[2]。凡心力衰竭、吐瀉失水、出血、津液虧損者均禁用[2]。如果體質虛弱而確有需要發汗解表時,宜配合益氣、滋陰等藥同用[2]。此外,使用蒸浴、針灸等療法達到出汗的目的,亦屬汗法范圍[2]。
4.2 小兒推拿的發汗方法
汗法專門指小兒推拿的發汗方法[2]。《厘正按摩要術》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癥,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托病者頭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后又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顱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攀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將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后兩風池穴,一齊著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大哭出汗,即當時無汗,隨后亦自有汗。或蘸蔥姜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為最。但蘸湯推摩后,須用手掌揩之,令頭面皆干,恐水濕反招風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須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5 藥物炮制方法之一·發汗
發汗為藥物炮制方法之一[1]。即對某些藥物,特別是某些果實類藥物,用火炒過以后,令其果實中的液汁成分排泄出來,如人之發汗一樣,從而達到干燥或除去有毒物質的作用[1]。如對于花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微炒過,隔紙鋪在地上,以盞蓋,令汗出,方入藥。”《本草正義》也記載:“閉口者,炒出汗以去毒。”[1]
6 參考資料
有發汗作用的穴位
- 中泉
腹痛,腹脹,腰痛,頭痛,急慢驚風,泄瀉等癥,并能發汗祛風熱,現代又用中泉穴治療腦充血,角膜白翳,胃痙...
- 一窩風
肌麻痹,腰痛,腹痛,頭痛,急慢驚風,泄瀉等,并能發汗祛風熱。中泉為經外奇穴名(zhōngquánEX...
- 溫溜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
- 溫留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
- 池頭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
- 更多有發汗作用的穴位
有發汗作用的方劑
- 麻黃湯
衛陽被遏,營陰郁滯,腠理閉塞,經脈不通,故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肺主氣,合皮毛,毛竅閉塞,肺...
- 發汗散
上切。功效主治:《普濟方》卷三六九方之發汗散功在發汗解肌。主治少小傷寒。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
- 九味羌活湯
、白芷6g、生地黃6g、黃芩6g、甘草6g。具有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
- 葛根湯
甘草6克(炙)芍藥6克大棗12枚(擘)功能主治:發汗解毒,升津舒筋。治外感風寒表實,惡寒發熱,頭痛,...
- 香薷散
,抗炎、抗潰瘍作用,又能解熱、鎮咳、祛痰、鎮痛、發汗,故對夏季感冒及急性胃腸炎有效。中醫學在本方劑運...
- 更多有發汗作用的方劑
有發汗作用的中成藥
- 敗毒散
能與主治: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用于傷寒溫病,憎寒壯熱,項強頭痛,四肢酸痛,噤口痢疾,無汗鼻塞,咳嗽...
- 發汗解熱丸
中成藥。3.風熱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為發熱明顯,微惡風,有汗,口渴,鼻流濁涕,咽喉腫痛,咳吐黃痰。...
- 表實感冒顆粒
mg。功能與主治: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用于感冒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強痛、鼻流清...
- 祖卡木顆粒
粟殼。祖卡木顆粒的功能主治:調節異常氣質,清熱,發汗,通竅。用于感冒咳嗽,發熱無汗,咽喉腫痛,鼻塞流...
- 表實感冒沖劑
)。功能與主治: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用于感冒病的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強痛,鼻流...
- 更多有發汗作用的中成藥
發汗相關藥物
- 煙酸肌醇片
服用1~3個月。【不良反應】服藥后可有輕度惡心、發汗、瘙癢等反應。【禁忌】1.對本品或其他煙酸類藥物...
- 氫溴酸烯丙嗎啡注射液
。【不良反應】大劑量可產生發音困難、縮瞳、倦怠和發汗等。【注意事項】臨床上不將其用于鎮痛。本品對噴他...
- 伏格列波糖片
感、高鉀血癥、血清淀粉酶上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發汗、脫毛(發生率在0.1~5%以下)注1)出現這些...
- 小兒感冒片
小兒感冒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清熱透表。用于臟腑積熱引起的發熱怕冷,肌表...
- 荊防合劑
份】【性狀】【功能主治】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 更多發汗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發汗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無汗。外臺。作反汗不出四字。風下。可發汗篇。及玉函。外臺。...
- 《注解傷寒論》:[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第六
KT,無汗惡風者,中風表實也。表虛宜解肌,表實宜發汗,是以葛根湯發之也。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衛分之里焉。此篇用麻黃湯發汗,所以治寒傷營之表也,而未及營分之里,故又立桃核...
- 《普濟方》:[卷一百二十七傷寒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第六
。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麻黃、甘草。開肌發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溫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重下之。發狂譫語,脈沉細者死;厥逆蜷臥,脈浮洪者生。發熱,脈浮洪者生,脈沉細者死。發汗后,脈平靜...
- 更多古籍中的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