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ěr zhēn
2 英文參考
auricular needling[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uricular need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uriculo-acupunctur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ar acupunctur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topunctur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耳針:1.耳針療法的簡稱;2.書名;3.針具名。
4 耳針療法的簡稱·耳針
耳針指針刺耳廓特定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1]。耳針為耳針療法的簡稱,又名耳穴療法[2]。是以《黃帝內經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為理論基礎,用針或其他手段刺激耳廓特定部位(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2]。針灸耳穴治病,以往僅有零星的記載,近代臨床應用則有了突出的發展[2]。耳穴具有壓痛和電阻較低的特點,并與一定的臟器相關,用于治療病痛之外,還有診斷方面的價值[2]。針治時須選點準確,并嚴格消毒,以防感染[2]。也可應用藥物貼壓或皮內針埋藏法[2]。
4.1 名稱
耳針
4.2 適應證
耳針適用于黧黑斑、粉刺、疣、面游風、攝領瘡、白駁風、酒渣鼻、粉花瘡、油風、瘡瘍癤腫、針眼、近視、唇風、肥胖癥等各種損容性疾病。
4.3 禁忌證
1.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禁用耳針;婦女懷孕期間應慎用耳針,禁用內生殖器、盆腔、內分泌、腎等耳穴。
4.4 準備
消毒的毫針、撳針、三棱針,王不留行籽,2.5%碘酊,75%乙醇,消毒棉球,膠布,探針,鑷子等。
4.5 方法
4.5.1 1.針刺
耳郭常規消毒后,醫者左手拇、示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背,右手拇、示二指持針,快速刺入或慢慢捻入,刺入2~3分即可。采用小幅度捻轉手法,刺激強度應根據就醫者的病情、體質而靈活掌握。若局部感應強烈可不行針。留針時間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適當延長。出針時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針,并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急性病癥,兩側耳穴同用;慢性病癥,每次用一側耳郭穴位,兩耳交替。
4.5.2 2.埋針
皮膚常規消毒,左手固定耳郭,繃緊埋針處皮膚,右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撳針針柄,輕輕刺入耳穴的皮內,刺入針體的2/3,用膠布固定。僅埋患側單耳,必要時可埋雙耳。每日自行按壓3次,留針3~5d。
4.5.3 3.壓籽
使用前,將王不留行籽用沸水燙洗后曬干,貯瓶中備用。壓籽時,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小方塊膠布中央,然后貼敷于耳穴上,每天就醫者可自行按壓數次,留置3~5d。
4.5.4 4.刺血
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法快速刺入、退出,并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之少許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4.6 注意事項
1.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針刺后針孔發紅、腫脹應及時涂2.5%碘酊,或涂擦消炎抗菌類軟膏,嚴重者加服抗生素,防止化膿性軟骨膜炎的發生。
2.不可刺入耳軟骨。
3.若發生暈針,其處理同一般暈針。
5 書名·《耳針》
《耳針》為書名[1][2]。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部隊某部《耳針》編寫小組編[1][2]。本書初步總結了十余年來國內開展耳針療法的實踐和療效,并附彩圖12幅[1]。是學習和掌握耳針療法較實用的書[1]。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
6 針具名·耳針
耳針為針具名[1][2]。為耳針療法專用針具[1]。形如毫針而較短,體長約1~2毫米,便于耳部淺刺[1]。形如毫針,長度僅0.1~0.2寸,適用于針刺耳穴,因名[2]。
7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耳針
- 《針灸聚英》:[卷三]暖針
入經穴。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于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
- 《針灸大成》:[卷四《素問》九針論]暖針
入經絡,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于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
- 《針灸集成》:[卷四]禁針灸
之不幸令人夭客主人針之則不能欠甲乙經曰針太深令人耳無聞一日禁針一日針上關不得深鳩尾禁針灸水分禁針水...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暖針法
入經絡。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于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
- 《針灸逢源》:[卷三群書匯粹]火針法
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患。勿令驚懼。與灸略同而疼...
- 更多古籍中的耳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