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壓療法(ear pressure therapy)為耳針療法之一[1]。又稱耳穴壓丸法[2]。指用膠布將顆粒狀藥物、磁珠或王不留行籽等物貼壓于耳穴表面,以治療疾病的方法[1][2]
根據經絡學說,十二經絡都與耳部有直接聯系。因此,當人體發生疾病時,耳殼的相應區域便出現一定的反應點。耳壓療法就是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按壓,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適應證廣,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點。
耳針手法被耳針界高度重視,視為“提高療效”的“三要素”之一。耳壓療法也要講究手法,也存在著“得氣”和“氣至病所”的問題。臨證時,根據不同病人、不同病癥,按虛、實、寒、熱對各耳穴施術,都會達到“得氣”和“氣至病所”的。
4 操作方法
一般地說,虛證、老、弱、孕婦、兒童常用點壓法或輕揉按摩法,實證、年輕力壯者常施以直壓或對壓法。需補的耳穴用點壓法或輕揉按摩法,應瀉的耳穴用直壓或對壓法。
4.1 對壓法
術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對壓迫貼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現沉、重、脹、痛感。此時,術者的食、拇指可邊壓邊左右移動或作圓形移動,尋找痛、脹較明顯的位置。一旦找到“敏感點”,則持續壓迫20-30秒鐘。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對貼壓2個丸進行對壓,其刺激量則更大。將全部耳穴如法對壓完畢后,囑患者照此壓法,每天行按壓3-5次。本法屬瀉法,是一種強制刺激手法。對于實證、年輕力壯者,內臟痙攣性疼痛、軀體疼痛及急性炎癥有較好的鎮痛消炎作用。
4.2 直壓法
術者以指尖垂直按壓穴丸,至患者產生脹、痛感。持續按壓20-30秒,間隔少許,重復技壓,每穴壓4-6次。施術完畢,囑患者如法每天按壓3-5次,此法的刺激強度弱于對壓法,仍屬瀉法,也是一種強刺激手法。其適應證同對壓法。有些耳穴難以用對壓法,如下腳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腸等穴,用瀉法時,多用直壓法。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壓法。
4.3 點壓法
術者用指尖一壓一松,間斷地按壓耳穴,每次間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過重,以患者感到脹而略感沉重刺痛為度。視其體質、病癥和術者要求,每穴每次可點壓27下。本法屬補法,是一種弱刺激手法,適用于各種虛證、慢性病,如神經衰弱、失眠、心悸、頭昏等。
4.4 輕揉按摩法
用指腹輕輕將壓貼的穴丸壓實(貼牢,不宜損傷皮膚為原則),然后順時針方向帶動穴丸皮膚旋轉,以病人有脹、酸、痛或輕微刺痛為度。一般每穴輕擦按摩27次。此法屬于補法,具有補虛的作用。適用于久病體弱,年老體衰及耳穴過敏者。
5 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1.防止膠布潮濕,按壓不能過度用力,以不損傷皮膚為在,以免引起皮膚炎癥。
2.夏季汗多,宜勤換;冬季凍瘡及耳廓炎癥者不宜貼敷。對膠布過敏者忌用。
3.定時按壓比不定時按壓效果好,耳壓后有酸、麻、脹、痛、灼熱感者效果好。
4.對過度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年老體弱者按壓宜輕,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強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婦可用輕刺激。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5.對扭傷和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壓耳時,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以增強療效。如肩周炎,耳壓時可活動肩關節。
6.根據不同病種采用相應的體位。如膽石癥取有側臥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結石取病側在上方的側臥位等。
7.對有些疾病在治療中急性發作問題,如膽石癥、泌尿系結石產生的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發作等……,要有應急措施。
8.配合藥物及其它療法問題,應慎重,以免治療重疊,產生桔抗作用。
9.治療期間不要服鎮靜藥物。
10.復診治療前取掉粘有壓丸的膠布,清洗耳廓,局部腫脹或表皮潰爛者涂擦紫藥水,已感染者及時對癥處理。
6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耳壓療法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調氣法第五
心色赤,患者夢中見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來怖人。療法,用呼吹二氣,呼療冷,吹治熱。肺臟病者,胸背滿脹...
- 《推拿抉微》:凡例
時選用。一推拿法雖發明多年,而鄉間愚夫愚婦,以未耳聞目及,每生疑畏。我等如值此疑難地位之時,則須詳...
- 《醫學衷中參西錄》:[四、醫話]17.答嚴××代友問痰飲治法
劑,服過數十次,證亦如故。想此證既能延歲月,必有療法,乞先生賜以良方,果能祓除病根,感佩當無既也。又...
- 《證類本草》:[卷第十二]干漆
衍義曰∶干漆,苦濕漆,藥中未見用,凡用者,皆干漆耳。其濕者,在燥熱及霜冷時,則難干。得陰濕,雖寒月...
- 《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總論]論溫熱伏氣與新感不同(添加)
之淺深不同,病情之輕重不同,病機之安危不同,故其療法亦因之而不同。《重訂廣溫熱論》清何廉臣公元164...
- 更多古籍中的耳壓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