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穴為耳針療法施術穴位的通稱[1]。耳穴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布有一定規律,且有壓痛和低電阻等特點[2]。一般以探棒按壓或以耳穴探測器探查其敏感點來定穴[2]。耳朵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系,耳針理論將耳廓比喻為胎兒全身屈腿抱膝并倒置的縮影,耳垂與頭面部相應,耳舟與上肢相應,對耳輪和對耳輪的上下腳與軀干和下肢相應,而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則主要分布在耳甲艇和耳甲腔[1]。人體的臟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這些相應部位出現壓痛、變形、變色、結節或導電性異常的點,可在這些點上施術治療[1]。
4 耳穴的名稱、定位和主治
耳穴的名稱、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輪 腳 及 耳 輪 | 耳尖前 | 痔核點 | 與對耳輪上腳下緣同水平的耳輪處 | 痔疾、肛裂、肛周膿腫 |
耳尖 | 耳輪頂端 | |||
耳尖后 | 位于耳廓向前對折上部尖端的后部 | |||
結節 | 肝陽1.2 | 耳輪結節處 | 肝炎、轉氨酶升高 | |
3.4.5.6 | 扁桃體2.3 |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 ||
耳舟 | 指 | 耳舟頂端 | 指部疾患 | |
鳳溪 | 指腕兩穴之間 | 肝炎、轉氨酶升高 | ||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的耳舟部 | ||||
腕 | 將指與鎖骨之間的耳舟部分為五等份, | 腕部疾患 | ||
肘 | 共六個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為腕、第三 | 肘部疾患 | ||
肩 | 穴為肘、第四、五穴為肩 | 肩部疾患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對 耳 輪上 腳 | 趾 | 對耳輪上腳的后上角,近耳舟部 | 腳氣、趾部疾患 | |
跟 | 對耳輪上腳的前上角,近三角窩部 | 跟部疾患 | ||
踝 | 踝關節 | 在趾、跟區下方處 | 踝部及踝關節疾患 | |
膝 | 膝關節 | 對耳輪上腳的中1/3部 | 膝部及膝關節疾患 | |
髖 | 髖關節 | 對耳輪上腳的后1/3 部(與腰骶椎穴相近) | 髖部及髖關節疾患 | |
對耳 輪下 腳 | 臀 | 對耳輪下腳的后1/3部(與腹穴相近) | 臀部疾患 | |
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 | ||||
對耳輪下腳前端與耳輪內緣交界處 | ||||
對耳輪 | 自屏輪切跡至對耳 | 頸部及頸椎疾患 | ||
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為五等份,下1/5為頸椎,中2/5為胸 | 胸椎疾患、胸背疼、乳房疾患、泌乳不足 | |||
腰骶椎 | 椎,上2/5為腰骶椎 | |||
頸 | 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
胸 | 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
腹 | 腰骶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腹部疾患、婦產科病癥、腰痛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三 角 窩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與髖穴相近 | 各種痛證、失眠 |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下方,與臀穴相近 | 下腹部脹痛、婦科病 | |||
三角窩前1/3的下部 | ||||
降壓點 | 三角窩的前上方,與跟穴相近 | 高血壓 | ||
喘點、肝炎點 | 在三角窩中1/3處 | 哮喘等 | ||
耳 屏 | 耳 | 屏上切跡與面部交界處的凹陷部 | 耳部疾患、眩暈 | |
耳屏正中與面部交界處 | 鼻部疾患、鼻衄 | |||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 發熱、疼痛 | |||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 風濕痛、無脈癥、過敏性疾患、疼痛 | |||
位于耳屏外側面上1/2處 | ||||
位于耳屏外側面下1/2處 | 鼻炎、單純性肥胖癥 | |||
位于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 | 眼病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屏 |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與上屏尖相對 |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 | ||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與下屏尖相對 | ||||
對 耳 屏 | 對耳屏的尖端 | |||
緣中 | 腦點 | 對屏尖穴與輪屏切跡之間 | ||
位于耳屏切跡處 | ||||
位于屏間切跡前方耳屏前下部 | 眼病 | |||
枕 | 對耳屏外側面的后上方 | 頭昏、頭痛、失眠 | ||
顳 | 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 | 兩側頭痛 | ||
額 |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 前額頭痛 | ||
對耳屏內側面 | ||||
耳 輪 腳 周圍 | 口 | 耳輪腳下方前1/3部 | ||
耳輪腳下方中1/3部 | 食道疾患 | |||
耳輪腳下方后1/3部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輪 腳 周 圍 | 胃 | 耳輪腳消失處周圍 | 胃部疾患 | |
耳輪腳上方后 1/3部 | ||||
耳輪腳上方中1/3部 | ||||
大腸穴與小腸穴之間 | ||||
大腸 | 耳輪腳上方前1/3部 | 便秘、腹瀉 | ||
耳 甲 艇 | 肝 | 耳甲艇的后下方 | ||
胰、膽 | 膽道疾患、胰腺炎、兩側頭痛、消化不良 | |||
腎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的下方 | |||
腎穴與膀胱穴之間 | ||||
膀胱 | 對耳輪下腳的前下方 | 腰痛、坐骨神經痛、遺尿、膀胱炎、尿潴留 | ||
耳甲艇的前上角 | ||||
臍周 | ||||
耳 甲 腔 | 心 | 耳甲腔中心凹陷處 | ||
肺 | 心、氣管穴周圍處 | 肺部、喉部疾患、皮膚病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甲腔 | 氣管 | 外耳道口與心穴之間 | 氣管部疾患、咽喉炎 | |
脾 | 耳甲腔的后上方 | |||
耳甲腔底部、屏間 切跡內 | 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 病癥 | |||
肺與內分泌穴之間 | 便秘、腹脹、浮腫、上肢痛 | |||
耳垂 | 牙 | 拔牙麻醉點 | 從經屏間切跡軟骨 | 牙痛舌 |
舌 | 下緣到輪垂切跡的連線至耳垂下緣作三條等距離平行線, | |||
頜 | 上頜、下頜 | 再在第二水平線上 | 牙痛、下頜關節炎 | |
神經衰弱點 | 引出兩條與該線垂直的等分線,由內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 牙痛、神經衰弱 | ||
眼 | 分為1、2、3、4、5、6、7、8、9九個區。1區為牙、2區為舌、3區為 | |||
頜、4區為垂前、5區為眼、6區為內耳、5 | ||||
面頰區 | 區與6區交界線周圍為面頰、8區為扁 | 面癱、面部痤瘡 | ||
扁桃體 | 桃體 | 急慢性扁桃體炎、咽喉炎 | ||
耳 背 | 耳根最上緣 | 頭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 ||
中耳根 | 與耳輪腳相對應的耳根部位 |
所在 部位 | 穴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耳 背 | 郁中、脊髓2 | 耳垂與面頰交界下緣 | 頭痛、腹痛、哮喘、背痛 | |
對耳輪及其上下腳背面的“Y”形溝 | 高血壓、皮膚病 | |||
心△ | 耳背上部 | 浮腫、失眠、多夢、高血壓、頭痛 | ||
脾△ | 耳背中部的中央 | 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 ||
肝△ | 耳背中部的外側 | |||
肺△ | 耳背中部的內側 | 哮喘、發熱、消化不良 | ||
腎△ | 耳背下部,相當于耳垂的耳背面 | 頭痛、失眠、眩暈、月經不調 |
注:△為耳背穴標記,借以與耳前同名穴區別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全圖)(據《中國針灸學詞典》)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內側面)(據《中國針灸學詞典》)
耳穴為耳廓部通過探查而發現的敏感點。又稱耳廓反應點。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應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具有壓痛和電阻低的特點。探查耳穴須通過探棒或耳穴探查器來確定,近年各地先后報道的耳穴甚多。
實驗研究證明,機體的組織或器官處在不同的狀態時,往往會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異常的反應。根據耳廓穴位的反應特性和檢測方法的不同,也可將這些反應點稱為壓痛點、敏感點、良導點,反射點,陽性點、著色點、刺激點等。
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整個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一般地說,與頭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圖)。由于耳廓和體內各臟腑器官相互溝通,并受屬于多條腦神經或脊髓神經的支配,所以當人體有病時,在耳廓相應的穴位上會出現一些陽性反應。陽性反應可表現為色澤、形態的變化,也可表現為疼痛、敏感以及電特性的改變。可作為診斷疾病時的參考依據。耳穴既是疾病發生時的反應部位,同時又是耳針施術的治療部位。如耳廓肝區出現丘疹、白點、脫屑或明顯壓痛,說明肝臟有病變;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膽區、小腸區、頸區有明顯的壓痛,刺激這些壓痛敏感點會使頸部疼痛的癥狀減輕或痊愈。耳穴同人體各部穴位一樣,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的經驗積累,當今已廣泛應用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
5 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指針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耳和經絡有密切的關系,《黃帝內經靈樞》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論述,并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3]。利用針灸刺激耳廓治療疾病,在《備急千金要方》、《針灸大成》等許多古代文獻均有記載,民間亦廣為流傳,但未形成系統[3]。解放后,廣大醫務工作者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吸收國外研究成果,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發展成為一種系統的治療方法[3]。不僅可予針灸,還可施行電針,注射藥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針刺麻醉[3]。臨床操作時,以耳針(或短毫針)對準選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殼,捻轉數秒鐘后留針30~60分鐘,其間可運針數次[3]。需較長時間留針,可用皮內針埋置[3]。本法適應范圍很廣,凡針刺療法適應病癥均可酌情使用,對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為準確選取穴位,有耳穴探測器可供使用[3]。
6 耳針麻醉
耳針麻醉為針刺麻醉之一[4]。是在耳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刺麻醉方法[4]。即按針麻要求在耳穴上針刺以進行手術[4]。現被廣泛應用于各種使用針麻的外科手術,尤以顱腦、五官、頸、胸部手術為宜[4]。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學說選取耳部神門穴、肺穴為各種手術的基本穴;按手術部位選取耳部相應刺激點,如胃切除選胃穴,脾切除選脾穴等等[4]。并配合現代醫學生理病理學知識選穴,如胸腹部手術常選取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交感穴等等[4]。操作時采用捻轉法,頻率為每分鐘180~300次;如用電麻儀以雙相尖波電脈沖為宜,頻率一般亦為每分鐘180~300次[4]。刺激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4]。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4.
古籍中的耳穴
-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一·初生門證治通論]察色
感風寒,亦閉關隔,鼻爛即疳,鼻臭積熱。腎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孩名輪,輪里名廓,輪廓焦黑,腎...
- 《江氏傷科學》:受傷治法
次用奪命丹二三服,再服藥酒。兩耳下半分空處,名聽耳穴,打中者二十四日死。先用加減湯,加川芎一錢、細辛...
- 《傷科方書》:受傷治法
次用奪命丹二三服。再服藥酒。兩耳下半分空處。名聽耳穴。打中者。二十四日死。先用加減湯。加川芎(一錢)...
-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一·初生門證治通論]察色
感風寒,亦閉關隔,鼻爛即疳,鼻臭積熱。腎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孩名輪,輪里名廓,輪廓焦黑,腎...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三]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眼上眉下,白如線者,主咳嗽。若耳尖黑,耳后骨黑,耳穴中黑,鼻孔如煤,甲黑翻指,吼叫數聲,或作鴉聲,及...
- 更多古籍中的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