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窌穴 (最后修訂于2015/6/29 14:46:21)[共123字]
摘要:概述窌穴:1.泛指穴位;2.專指八髎穴。泛指穴位·窌穴窌穴指穴位。見《針灸聚英》。《針灸聚英》:“此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專指八髎穴·窌穴窌穴專指八髎穴。八髎是指膀胱經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雙側8穴,因稱。見《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窌穴
窌穴 泛指穴位。《針灸聚英》:“此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或專指八窌穴。參見八窌條。作者: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訣]十二經穴周流歌
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維下降兮趨厲兌,兌傳隱白至胸鄉,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極泉場,泉貫少沖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聽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至陰斜出涌泉底,泉穴還歸腧腑臟,腧腑天池橫絡截,池出中沖心主張,中沖并與關沖合,關沖宛轉絲竹傍,絲竹更貫胴窌穴,瞳窌下入竅陰方,竅陰橫亙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厲遍還中府,經絡周流仔細詳。%《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督脈分寸歌,附:督脈解
穴也。 [28]從前頂穴前行一寸五分,□會穴也。 [29]從□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30]從上星至前發際,神庭穴也。 [31]前后發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從前發際下至鼻端準頭, 素窌穴也。 [32]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 [33]唇上端,兌端穴也。 [34]唇內齒上齦縫中,齦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見圖 七十七)。按:『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
- 脅窌
脅窌 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章門。參見該條。作者:
- 臑窌
臑窌 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臑會。見該條。作者:
- 巨窌
巨窌 ①脈學術語。指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中的一個部位之一。即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以候口齒之氣。 ②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視),平鼻翼下緣處。主治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鼻塞,鼻出血,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 ③經穴別名。見《針灸甲乙經》。絲竹空別名。詳該條。作者:
- 陰蹻脈病
陰蹻脈病 病證名。由陰蹻脈經氣異常所致的病癥。《靈樞·熱病》:“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難經·二十九經》:“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奇經八脈考》:“寸口脈后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里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作者:
- 風牽斜
斜的病證。見《銀海精微》。亦名風引斜、風牽僻、風牽偏外障、口眼斜外障、唇瞼相邀。多由風、痰、濕等病因引發。《目經大成》卷二:“此癥睛珠自然欹側,而腮唇亦歪在一邊。”可見眼瞼閉合不嚴,目珠斜偏呆定于一側,腮、口唇與眼瞼相牽顫動,甚則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風通絡,除濕滌痰,用正容湯或排風散加減。亦可針刺。選用頰車、合谷、地倉、人中、承漿、瞳子窌等穴。全身癥重者,當結合全身證候,辨證施治。作者:
- 人體足部穴位圖昆侖
關鍵詞:人體足部穴位昆侖 作者:
- 耳穴點刺貼壓術治療麥粒腫50例
本門診自2004年以來,采用耳尖穴點刺出血,再加貼壓術治療內外麥粒腫5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點刺耳尖穴,加貼王不留行治療內外麥粒腫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4歲,其中內麥粒腫2例,男1例,女1例。反復發作7例。 1.2治療方法取穴:耳尖。操作:耳尖穴常規以碘伏消毒,醫者兩手戴消毒手套,用三棱針刺入耳尖穴1mm深,醫者兩手
- 八脈八穴配穴法
八脈八穴配穴法 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相互配伍應用的方法。出《針灸指南》。其法將八脈八穴按其主治功能相合配為四對。如內關配公孫,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關配臨泣,主治目、頭側、面頰部疾病。后谿配申脈,主治頸、項、肩胛部疾病。列缺配照海,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作者:
- 顴髎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中。 (2)操作方法:取正坐仰靠位,沿目外眥直下,平迎香穴高度處取穴。針法:直刺0.3~0.5寸。感應:局部脹感。不宜直接灸。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眶下神經分布。眶下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終支,經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②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神經分支和面橫動、靜脈。面橫動脈是顳淺動脈的分支,向前
- 攢竹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即眶上切跡處。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臥位,在兩眉毛內側端,當目內眥直上處取穴。針法:①直刺,深0.3~0.5寸。感應:局部脹感。②向下斜刺,透睛明0.3~0.5寸,治眼病時常用。感應:局部及眼眶周圍脹痛。③橫刺,透魚腰1~1.5寸,治面神經麻痹或頭痛時使用。感應:局部及眼眶周圍脹痛。④向外下斜刺至眶上孔,深0.5寸,適用于治療眶上神經痛。感應:有麻電感向
- 魚腰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額部,瞳孔直上,于眉毛中間。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仰臥位,兩目平視,于眉毛中間,下對瞳孔處取穴。針法:橫刺,沿皮向兩旁刺入,透攢竹或絲竹空,深05~1寸,常用于治療眶上神經痛,面癱。感應:局部脹感,擴散到眼球時,眼球有脹感。禁灸。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眶上神經外側支分布。眶上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的分支,經眶上切跡或眶上孔至額部皮下,分布于額頂部的皮膚。
- 內科常見疾病點穴按摩(西醫疾病)/臨床點穴按摩叢書
作者:黃霖編著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ISBN:753592591X印次:2紙張:膠版紙字數:110000a內容提要:《內科常見疾病點穴按摩——西醫疾病》是“臨床點穴按摩”叢書中的一本。點穴按摩的基礎知識,例如常見穴位的介紹、點穴的手法、按摩的動作要領、點穴按摩的適用范圍等,參見本套叢書中的《美容保健點穴按摩》一書。本書是在中醫經絡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古籍記載,參閱現代醫學知識,結合作者長期臨床診治
- 條口穴配伍肩部諸穴針刺治療肩周炎52例
【關鍵詞】條口穴;肩周炎;溫針灸;拔罐 肩周炎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炎癥性病變。本文所探討的肩周炎系肩部受涼,過度勞累,慢性勞損所致的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性疾病。筆者自2003年起采用溫針灸合拔罐治療肩周炎,采用治療組取條口與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等肩部諸穴治療肩周炎,與對照組單純取肩部諸穴,如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等穴治療,兩者對比觀察。現將資料完整的93例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
- 翳風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耳垂之后,當乳突和下頜角的中間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位,在耳垂后方,乳突和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取穴。針法:①斜刺,從后外向前內下方刺0.5~1.5寸,適用于治聾啞病。感應:局部有酸脹感,有時向咽部擴散,使咽部出現發緊發熱感。②直刺,0.5~1寸,適用于面神經麻痹和腮腺炎,感應:耳底酸脹痛感,有時亦可擴散至舌前部。灸量:灸3~5壯;溫灸5~10分鐘。 (3)進針層次:
- 迎香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臥位,在鼻翼外側緣中點旁開與鼻唇溝交點處取穴。針法:①針尖向鼻通穴透刺,深0.5~0.8寸,在治鼻病時用。②針尖向四白穴透刺,深0.5~1寸,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感應:局部酸脹,流淚和痛感,有時可擴散至鼻部。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眶下神經分布。眶下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終支,經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
- 壯醫鮮花葉透穴療法
是將鮮花或葉子置于所治病癥穴位上,用燃線香或藥根枝點燃,隔花葉灸灼,通過鮮花芳香之氣,綠葉濃厚之味而達到調節臟腑,祛穢辟邪,通竅寧神,除病康復的一種療法。該法根據病癥選擇治療用穴,結合壯醫天地人與花木生機同步運行的認識,按歲氣物候季節采用鮮艷春花、綺麗夏花、金碧秋花、獻瑞冬花。凡當節令鮮花如含苞、初展、開放、盛開、斂容等花瓣及嫩葉、玉葉、綠葉、碧葉、紅葉、金葉等葉片,均可選用。該法材料豐富,易學
- 上肢外側穴位圖
關鍵詞:上肢外側穴位圖作者:
- 夾承漿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承漿穴外側約1寸之凹陷中。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臥位,在承漿穴旁開1寸,地倉直下,頦孔附近取穴。針法:①直刺0.2~0.5寸。感應:局部脹痛感。②斜刺,向內下方斜刺進針0.3~0.5寸,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感應:有麻電感放射至下唇。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下牙槽神經的終末支頦神經分布。下牙槽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骨內
- 耳穴壓丸法的耳穴療法
耳穴壓丸療法,又稱耳穴壓豆、耳穴貼壓等。是近年興起,頗受病家歡迎的耳穴刺激法。 一、器具: (一)壓丸材料:分三大類。一為小顆粒的植物種子如王不留行、綠豆、黃荊子、白芥子、油菜子等,以王不留行子最為常用。二為中成藥藥丸,如六神丸、牛黃消炎丸、咽喉丸、小兒驚風丸、仁丹等。三為磁珠,其直徑從0.1~0.2厘米不等,強度在160~380高斯之間。 (二)膠布:制成0.7×0.7平方厘米大之小方塊
- 上肢外側穴位圖
關鍵詞:上肢外側穴位圖作者:
- 下肢外側穴位圖
關鍵詞:下肢外側穴位圖中醫人體圖譜作者:
- 頰車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中指)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臥位,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咬緊牙齒時咬肌隆起處取穴。針法:①直刺0.3~0.5寸;感應:局部酸脹感。②斜刺透地倉2~3寸,用于治療面癱。感應:局部酸脹,并向周圍擴散。③向上齒或下齒方向刺,可在上、下牙痛時使用。灸量:灸3壯;溫灸5~10分鐘。 (3)進針層次(圖104) ①皮膚:由
- 耳尖穴點刺放血可治眼疾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80-6115(2004)07-0644-01 筆者自2002年3月應用耳尖穴點刺放血治療麥粒腫、結膜炎、視神經萎縮,效果良好,方法同針灸一樣具有簡單易學,見效快、療效好等優點,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共收治109例,男83例,女26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5歲。麥粒腫19例,結膜炎75例,視神經萎縮15例。1.2穴位與方法耳尖穴:端坐或側伏,
- 頭部后面穴位圖
關鍵詞:頭部后面穴位圖中醫人體圖譜作者:
- 下肢內側穴位圖
關鍵詞:下肢內側穴位圖中醫人體圖譜作者:
- 列缺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距腕橫紋1.5寸處,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2)操作方法:于橈骨莖突直上1.5寸處取穴。或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后橈骨莖突上,食指尖所指小凹陷處取穴。針法:直刺0.3~0.5寸。感應:局部酸脹。灸量:灸3~5壯;溫灸5~15分鐘。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淺支分布。到達穴區的神經纖維由第六頸神經組成。 ②皮下
- 合谷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2)操作方法:于手第2掌骨橈側緣中點處取穴。或囑患者并攏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間肌肉隆起最高點處取穴。針法:①直刺法:垂直進針,深0.5~1寸。感應:局部酸脹。②斜刺法:與皮膚呈20°夾角,向腕掌關節方向斜刺1~1.5寸。感應:局部酸脹可向上擴散,有時可到肩、肘。灸量:灸3~5壯;溫灸5~15分鐘。 (3)進針層次: 直
- 穴位貼敷治療面癱可以遠道取穴貼敷嗎?
面癱穴位貼敷療法,除取面部穴位外,可遠道取穴貼敷。一般采用臍或手心勞宮穴位。 如:河南以臍正散敷臍治面癱,因臍部神闕穴皮膚淺薄,滲透性強,吸收快,對藥物敏感度高。 又如:用桃仁、梔子各7枚,麝香0.3g,共研細末,白酒適量調膏,涂于手心,男左女右,外以膠布固定。 一般穴位貼敷治療面癱,由于藥物有刺激作用,有的留下色素沉著,面癱即使治愈,而留著的色素斑往往需半年至1年消退,有礙容貌;遠道取穴
- 下關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伏坐位,在耳屏前方約一橫指,顴弓下緣凹陷處取穴。此凹陷于張口時消失,故宜閉口取穴。針法:①直刺,略向下進針1.5寸,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感應:周圍酸脹或電麻感放射至下齒槽。②斜刺,向前、后斜刺進針0.8~1寸,用于治療下頜關節炎。感應:酸脹感擴散至整個顳下頜關節。③橫刺,沿下頜骨外,向上齒(口角方向)、下齒(
- 地倉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臥位,于口角旁開0.4寸處取穴。針法:①向頰車穴方向透刺1.5~2.5寸,治療面癱時用。②向迎香穴透刺1~2寸,治療三叉神經痛時用。感應:局部或半側面部酸、脹、痛感。可灸,但一般不灸。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頰神經和眶下神經分布。頰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其在頰肌的外側面與面神經的頰支交織,發支分布
- 陽白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2)操作方法:取仰靠坐或仰臥位,于眉毛中點上1寸處取穴。針法:平刺,從上向下沿皮可透魚腰,向左、右可透絲竹空、攢竹穴,深0.5~1寸。感應:額區脹感,有時擴散至頭頂部。可灸,但一般不直接灸。可溫灸3~5分鐘。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眶上神經外側支分布。眶上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的分支,經眶上孔或眶上切跡至額部皮下,分布于額頂部的
- 人體足部穴位圖
關鍵詞:足部穴位作者:
- 頭維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2)操作方法:取正坐仰靠位,于前發際兩側尖角處取穴。針法:從前向后沿皮刺0.5~1寸。感應:局部痛脹向周圍擴散。禁灸。 (3)進針層次(圖104) ①皮膚:由顴顳神經和耳顳神經分布。顴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分布于顳區前部的皮膚;耳顳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及顳區的皮膚
- 腦清穴穴位注射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踝關節活動度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采用腦清穴穴位注射方法,觀察其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踝關節活動度的影響。方法46例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測定其雙側足背屈角,選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注射液的混合液注射雙側腦清穴,10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其足背屈角變化。結果46例中,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1%。結論腦清穴穴位注射對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踝關節活動度有較好療效,且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關
- 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拔罐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患。筆者共治療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最小20歲,最大65歲。治療方法 取穴:曲池(雙側)、神闕。 藥物:復方甘草酸銨注射液(強力解毒敏)4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操作:患者取坐位,曲池穴常規消毒,取一次性5ml注射器,吸取上述藥液5ml:準確刺入霍注,得氣后,回抽無回血,每個穴位注入藥液2.5ml,隔日嫩。注射完畢后,患者取仰
- 突發小病按穴止疼:按摩合谷穴可緩解牙痛
日常生活中,身體難免突然出現一些小狀況,這時不妨試試穴位按壓的方法,也許會幫你緩解一時之痛。 1.落枕。落枕多因夜間睡姿不當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一覺醒來發現脖子酸痛,不能轉動。這時,只要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就能緩解疼痛。“落枕穴”位于手背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向上半個拇指寬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側面用力來回按壓。 2.閃腰。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多由用力過猛、超限
- 拔罐養生的九大穴位:涌泉穴可助腎氣旺盛
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
- 上肢內側穴位圖
關鍵詞:上肢穴位作者:
- 絲竹空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眉梢外側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位,在眉毛外側端凹陷處取穴。針法:橫刺,向后或向魚腰沿皮刺0.5~1寸。感應:局部脹感。禁灸。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眶上神經和顴面神經分布。眶上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的分支,經眶上切跡或眶上孔至額部皮下,分布于額頂部的皮下。顴面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它分布于頰部皮膚。 ②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神經分
- 基于筋膜學理論界定腧穴與非穴的研究思路——數字人研究的啟示*
【摘要】 基于863計劃數字人項目的研究中構建出與經絡-腧穴記載有很強對應性的影像結構的分析、基于筋膜學理論,提出界定腧穴實質的假說:腧穴即是人體筋膜結締組織聚集處、能在刺激(針刺)過程中產生較強生物學信息(神經、淋巴、交感)的部位。從筋膜學角度來看,腧穴與非穴位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而沒有質的區別,這個量的區別,就是一個生物信息產生的閾值。【關鍵詞】腧穴;筋膜學;數字人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原第
- 神闕穴及涌泉穴敷藥治療疑難雜癥
【關鍵詞】神闕穴涌泉穴敷藥疑難雜癥神闕穴又名氣舍、臍中,俗稱“肚臍,穴屬任脈,任、督相表里,又為沖脈循行之地,因任、督、沖三脈一源三歧,經氣相通,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凹陷處,屈足卷趾宛宛中,又稱地沖、地衢、厥心穴,是足少陰之脈的井木穴,腎經的子穴,該穴屬天、地、人三才穴之一。《針灸資生經》曰:“針灸于諸穴皆分主之,獨于膏肓、三里、涌泉特
- 下肢內側穴位圖
關鍵詞:下肢內側穴位圖中醫人體圖譜作者:
- 太陽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的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臥位,于眉梢與目外眥連線的中點后方1寸處取穴。針法:①直刺0.5~1寸。感應:局部酸脹感。②橫刺,向后沿皮透率谷,進針1~2寸,用于治療偏頭痛。感應:酸脹感擴散至同側顳部。③橫刺,向下沿皮透頰車,進針3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感應:酸脹感可擴散至舌部。④點刺出血,用于治療急性結膜炎或頭痛。禁灸。 (3)進
- 淺談穴名釋義在《經絡腧穴學》教學中的作用
《經絡腧穴學》是針灸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基礎課。在腧穴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常以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主治、操作等內容作為重點。但就某個腧穴而言,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何該穴稱該名,此名又有何含義。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說明腧穴的名稱都有一定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恰當掌握腧穴名稱的含義,對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
- 頭部后面穴位圖
關鍵詞:頭部后面穴位圖中醫人體圖譜作者:
- 毫針加巨針透穴療法治療偏癱54例
偏癱大多是由腦卒中所致的后遺癥。治療難度大,恢復緩慢。近年來筆者在用毫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巨針透穴治療該病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將1984年1月~2004年12月治療的54例偏癱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4例中男36例,女18例。其中40歲以下2例,41~50歲4例,51歲以上48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8歲。腦出血18例,腦血栓形成34例,腦栓塞2例。左側肢體癱瘓29例
- 人體足部穴位圖
關鍵詞:足部穴位作者:
- 幾種常見病的點穴急救法的點穴療法
善胃腸功能,使腹瀉得到緩解。 心絞痛當心絞痛發作,一時無法找到硝酸甘油等藥物時,旁人可用拇指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讓其有明顯痛感,可一壓一放,同時急送醫院。 腿抽筋可立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上嘴唇的人中穴,持續用力捏20~30秒后,疼痛可緩解。哮喘用大拇指指端,在患者一側魚際穴處用力向下按壓,并作左右方向按揉,3分鐘可見效。 鼻出血迅速掐捏足后跟(踝關節與跟骨之間凹陷處)。左鼻孔出血掐捏右足跟;右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