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ěr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Ménière’s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otogenic verti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癥狀名·耳眩暈
耳眩暈(otogenic vertigo)為癥狀名。是指耳竅病變所引起的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天旋地轉的表現[1]。
4 病名·耳眩暈
耳眩暈(otogenic vertigo (disease))是指因耳竅病變引起的以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天旋地轉為主要表現的耳病[1]。耳眩暈屬眩暈的范疇,是因耳竅有病,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眩暈[2]。其特點是眩暈突然發作,自覺天旋地轉,身體向一側傾倒感覺,站立不穩,并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等癥狀[2]。
眩暈是眩和暈兩種癥狀的合稱[2]。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繚亂;暈為頭暈,謂頭部運轉不定之感覺[2]。兩者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同時兼見,兩者兼見者,乃稱眩暈,又稱眩運、眩冒、旋暈、頭旋等[2]。
《證治匯補》卷四:“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
《靈樞·海論》所:“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丹溪心法》:“眩者言其黑運轉旋,其狀耳閉眼暗,身轉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
5 耳眩暈的病因病理
眩暈之病因,以內傷為主。然歷代各醫家學說不一,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說明肝風可引起眩暈;《靈摳·海論》和《靈樞·口問》又分別指出“髓海不足”和“上氣不足”是引起眩暈的病因病理。張仲景則多從痰飲論治,朱丹溪認為“無痰不作眩”,張景岳強調“無虛不作眩”,認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過中之一二耳”。陳修園在《醫學從眾錄·眩暈》里綜合各家學說,闡明上列幾個因素的相互關系,認為本病之病根屬虛,病象如實,理本一貫。臨床上,本證以腎、脾之虛居多,然有風火、痰濁等不同因素之兼雜。現分述如下:
1.髓海不足 腎主藏精而生髓,髓充于骨而匯于腦,故腦為髓海,髓海滲精氣以榮耳竅。若先天稟弱或過度耗傷于腎,精髓不足,髓海空虛,耳竅失于濡養,故腦轉耳鳴,正如《靈柩·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且每因陰精虧損,陰不維陽,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擾及清竅,出現陰虛陽亢眩暈的病理變化。
2.上氣不足 耳位于頭而屬清竅,有賴清氣之灌溉,若思慮過度,心脾受傷,氣血虧少,兼之升清降濁功能失職,清氣不能上奉頭部,即上部氣血不足,遂生眩暈耳鳴之證。故《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3.寒水上泛 腎主一身陽氣,故稱之元陽,著腎陽虛衰,氣弱不能溫化水液,寒水停聚,上泛清竅,也可發生眩暈。
4.肝陽上擾 肝為足厥陰風木之臟,其性剛勁,主升發而喜條達,若平素情志不舒,肝氣郁結,化火生風,風火上擾,或因暴怒傷肝,怒則氣上,升發太過,上擾清竅,則有眩暈之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說:“木郁之發……甚則耳鳴旋轉。”
5.痰濁中阻 飲食、勞倦、多慮,俱能傷脾,脾土一傷,則不能運化水濕,致不能正常地輸布津液,于是水濕停留,聚濕生痰,阻遏陽氣,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受之蒙蔽,故生眩暈。《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說:“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如《丹溪心法·頭眩》所說:“此證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也。”
綜上所述,眩暈一證,與腎、脾、肝關系至為密切,腎、脾之虛與肝郁是其病根,腎陰虛每兼肝陽上亢,腎陽虛則寒水上泛,脾虛者多兼痰飲,肝郁者多為肝陽上擾且多傷陰。臨床上宜分標本緩急,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進行辨證施治。
6 耳眩暈的診斷
耳眩暈的特點是眩暈為突然發作,患者感到天旋地轉,身體向一側傾倒感覺,并兼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及自發性眼球震顫現象,不敢移動體位,體位變動時,眩暈加重[2]。耳眩暈發作時,病人每有心慌不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等癥狀[2]。
《醫學正傳》卷四:“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車而旋運。”
根據其癥狀特點即可診斷[2]。
必須指出的是,眩暈的病因復雜,不特見于耳部病變,尚可出現于各科多種疾病,臨床時必須予以鑒別[2]。
7 耳眩暈的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髓海不足
耳眩暈·髓海不足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marrow sea insufficiency pattern)是指髓海不足,以眩暈經常發作,耳鳴耳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失眠多夢,記憶力差,男子遺精,手足心熱,舌質嫩紅,苔少,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1.1 癥狀
素有耳鳴,眩暈常發。眩暈發作時,耳鳴加甚,聽力減退,兼見精神萎靡,腰膝痠軟,遺泄,心煩失眠多夢,記憶力差,男子遺精,手足心熱,舌質嫩紅,苔少,脈弦細數[1][3]。
7.1.1.2 證候分析
腎虧精髓不足,不能上榮故眩暈,精神萎靡,記憶力差[3]。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7.1.1.3.2 方藥
加枸杞子、菊花、白芍、首烏養肝益血,石決明、牡蠣滋陰潛陽。精髓空虛較甚者,宜加鹿角膠、龜板膠等,以填補精髓[3]。
7.1.2 上氣不足
耳眩暈·上氣不足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upper-qi insufficiency)是指上氣不足,以眩暈時發,每遇勞累時發作或加重,伴耳鳴、耳聾,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2.1 癥狀
眩暈時發,每遇勞累時發作或加重,伴耳鳴、耳聾,面色蒼白,唇甲不華,或食少,便溏,懶言,氣少不足以息,動則喘促,心悸,神疲思睡,舌質淡白,脈細弱[3][1]。
7.1.2.2 證候分析
氣血虧少,不能上榮頭部,故眩暈而面色㿠白,唇舌淡白無華[3]。
氣少則懶言,不足以息,動則喘促[3]。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7.1.2.3.2 方藥
可用歸脾湯[備注]歸脾湯(丸)(《濟生方》):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黨參、炙甘草、當歸、遠志、木香加減治療:
歸脾湯以黨參、黃芪、炙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養血安神;白術、茯苓健脾去濕[3]。
可選加首鳥、熟地、白芍等養血之藥,或加白蒺藜以平肝息風[3]。
或用八珍湯[備注]八珍湯(《正體類要)):川芎、當歸、熟地黃、白芍、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生姜、大棗[3]。
脾虛清氣不升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以益氣升陽[3]。
7.1.3 寒水上泛
耳眩暈·寒水上泛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cold-water flooding upward)是指寒水上泛,以眩暈時心下悸動,咳嗽痰稀白,惡心欲吐,或頻頻嘔吐清涎,耳鳴耳聾,腰痛背冷,四肢不溫,精神萎靡,夜尿頻而清長,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3.1 癥狀
眩暈時心下悸動,咳嗽咯痰稀白,惡心欲吐,或頻頻嘔吐清涎,耳鳴耳聾,腰痛,背冷,肢體不溫,精神萎靡,夜尿頻而清長,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1][3]。
7.1.3.2 證候分析
腎陽虛,氣弱不能溫化水液,寒水上泛故眩暈;水液凌心,故心下悸動;咳嗽咯痰稀白,是為寒水泛于上焦;陽虛生外寒,故惡寒、背冷、四肢不溫;腎虛精氣不足,故精神萎靡;氣不化水,故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潤,為陽虛有水之證;腎陽虛衰,故脈沉細弱[3]。
7.1.3.3 方藥治療
7.1.3.3.1 治法
7.1.3.3.2 方藥
可用真武湯[備注]真武湯(《傷寒論》):茯苓、白芍、白術、生姜、附子加減治療:
真武湯以附子辛熱,溫壯腎陽,生姜散寒,白術、茯苓健脾利水[3]。
寒甚者,證見背冷,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可加川椒、細辛、桂枝、巴戟天等藥,以溫肌表,散寒濕[3]。
7.1.4 肝陽上亢
耳眩暈·肝陽上亢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pattern)是指肝陽上亢,以眩暈每因情緒波動、心情不舒、煩惱時發作或加重,伴耳鳴耳聾、口苦咽干、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苦滿、少寐多夢,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4.1 癥狀
眩暈每因情緒波動,心情不舒,煩惱時而加重,可有頭痛,伴耳鳴耳聾,兼見口苦咽干,面紅目赤,急躁心煩易怒,胸脅苦滿,少寐多夢,舌質紅,苔黃,脈弦數[1][3]。
7.1.4.2 證候分析
肝氣郁結,化火生風,風火上擾則眩暈頭痛;火擾心神,故心煩急躁;風火傷津,則口苦咽干;氣機不利,故胸脅苦滿;肝藏魂,魂不守舍,則少寐夢多;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肝陽上擾之表現[3]。
7.1.4.3 方藥治療
7.1.4.3.1 治法
平肝息風,滋陰潛陽[3]。
7.1.4.3.2 方藥
可用天麻鉤藤飲[備注]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減治療:
天麻鉤藤飲以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息風為主,兼以牛膝、杜仲、桑寄生益腎滋陰,治其根本;黃芩、山梔子可以清肝火,使風火不得相并為害[3]。
偏于風盛者,可加龍骨、牡蠣以鎮肝息風;如偏于火盛者,可加龍膽草,丹皮以清肝泄熱;火更盛者,可用龍膽瀉肝湯以清瀉肝膽之火。[3]
耳眩暈之肝陽上擾,其象為實,然其本乃屬陰虛,且陽亢火盛,每多傷陰,故癥狀減輕后,可用滋陰潛陽之法,以杞菊地黃丸[備注]杞菊地黃丸(《醫級》):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枸杞子、菊花調理其后[3]。并宜注意調理情志,舒暢心情,以防復發[3]。
7.1.5 痰濁中阻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phlegm-turbidity obstructing middle-jiao)是指痰濁中阻,以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中悶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5.1 癥狀
眩暈而見頭額脹重如蒙,胸中悶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或兼弦[1][3]。
7.1.5.2 證候分析
痰濁乃陰邪,容易阻遏陽氣,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受之蒙蔽,故眩暈而頭額脹重;陽氣被阻,滯阻中宮,氣機不利,故胸中悶悶不舒,心悸動;痰多故嘔逆,痰濁停滯中焦,則納呆倦怠;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濁之征[3]。
7.1.5.3 方藥治療
7.1.5.3.1 治法
7.1.5.3.2 方藥
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
半夏白術天麻湯[備注]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甘草、生姜、大棗即以二陳湯化濕除痰,加白術以健脾,入天麻以息風[3]。
濕重者,倍用半夏,加澤瀉;有火者,加黃芩、玄參、竹茹、枳實;氣虛者加人參、黃芪,并可加入少量炮附子,以溫養陽氣[3]。
耳眩暈雖是因痰致眩,但痰之成,當責于脾,故眩暈癥狀減輕之后,仍宜以健脾益氣除痰之劑以調理,可用陳夏六君子湯加減[3]。
7.1.6 風邪外襲證
耳眩暈·風邪外襲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風邪外襲,以突發眩暈,如坐舟車,惡心嘔吐,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發熱惡風,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為常見癥的耳眩暈證候[1]。
7.1.6.1 癥狀
突發眩暈,如坐舟車,惡心嘔吐,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發熱惡風,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1]。
7.2 針灸治療
各種類型眩暈,均可配用針灸療法,取穴原則大體相同,但手法補瀉、用針用灸,有所不同[3]。
7.2.1 體針
可選用百會、神庭、神門、耳門、內關、申脈、合谷、足三里、豐隆等穴,每次3~4穴,中等刺激[3]。如屬虛寒,多用艾灸法[3]。
7.2.2 耳針
可選額、心、神門、胃、枕等穴,每次2~3穴,強刺激,留針20 min,或埋針[3]。
7.2.3 穴位注射
可選用上列耳穴1~2穴,每穴注射維生素B1 0.2 ml,每天1次[3]。
8 耳眩暈患者日常保健
患者平時應避免過度疲勞,情志要開朗,生活有規律,以減少復發機會[3]。
發作期間,要臥床休息,注意防止起立時因突然眩暈而傾跌[3]。
患者臥室應保持極度安靜,減少噪音,光線盡量暗些,但空氣要流動暢通,不宜過于溫暖[3]。
患者日常不宜多飲茶水和食過咸飲食[3]。
9 醫案
《奇癥匯》卷一:一少年,患頭暈臥床,醫作虛治,反致頭不能動,動即暈絕。如是數年,唯飲食如故。唐曰,此肝膽有火,因火生痰,動即痰火內動,故遂暈絕,服六黃湯,四劑而愈。
《美尼爾氏癥的中醫療法》:五味子三錢、酸棗仁三錢、山藥三錢、當歸二錢、桂圓肉五錢……筆者連服十多劑,效果的確準確,本來每次發作,任你怎樣治療和休養,非幾個月不能恢復,現在在短短兩星期內,即告霍然。(摘自《新中醫藥》1955年3月)
1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32.
治療耳眩暈的穴位
- 內耳
耳位于耳垂6區中點。主治病癥:耳穴·內耳主治內耳眩暈癥、耳鳴、聽力減退。人體部位名·內耳:內耳位于顳...
- 翳明
學雜志》。在項部,當翳風后1寸。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近視,遠視,夜盲,雀目,早期白內...
- 安眠
部,當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安眠穴的定位:在項部,當翳風穴與...
- 安眠穴
布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主治病癥: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承光
皮下組織→帽狀腱膜。穴區神經、血管:有顳淺動脈和耳顳神經的分支分布。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吻合支...
- 更多治療耳眩暈的穴位
治療耳眩暈的方劑
- 暈可平糖漿
附2頁)。功能與主治:潛陽鎮肝。用于內耳眩暈癥,頭暈,目眩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
- 眩暈湯
:xuànyūntāng《脈癥正宗》卷一:方名:眩暈湯組成:黃耆2錢,玉竹3錢,白術1錢,香附1錢,...
- 芎麻湯
ōngmátāng處方:川芎天麻功能主治:治頭痛眩暈,泛惡欲吐,頭重欲倒。用法用量:水煎,送服青州白...
- 二陳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湯
)、天麻、川芎、甘草(炙)。功能主治:血少痰多之眩暈。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各家論述:二陳...
- 乙癸湯
、玄參、蟬衣、山藥、石蟹、菊花、茯神。主治:肝腎兩虧,虛火上浮,目赤,眩暈,耳鳴,久不治,便生內障。...
- 更多治療耳眩暈的方劑
治療耳眩暈的中成藥
- 暈可平糖漿
附2頁)。功能與主治:潛陽鎮肝。用于內耳眩暈癥,頭暈,目眩癥。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
- 滇白珠糖漿
治:祛濕化痰,活血化瘀。用于眩暈痰瘀交阻證,癥見頭暈、胸悶腹脹、舌暗苔膩、脈弦滑等。滇白珠糖漿的用法...
- 更年安膠囊
與主治:滋陰潛陽,除煩安神。有于更年期潮流汗出,眩暈耳鳴,煩燥失眠,血壓增高。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通竅耳聾丸
能與主治:清肝瀉火,通竅潤便。用于肝經熱盛,頭目眩暈,耳聾蟬鳴,耳底腫痛,目赤口苦,胸膈滿悶,大便燥...
- 培元通腦膠囊
證,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清、偏身麻木、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脈沉細。培元通腦膠囊的用法用量:...
- 更多治療耳眩暈的中成藥
耳眩暈相關藥物
- 環扁桃酯膠囊
肢端動脈痙攣癥、手足發紺、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內耳眩暈癥等。【用法用量】800~1200mg/日。一次...
- 桂利嗪片
恢復期、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腦外傷后遺癥、內耳眩暈癥、冠狀動脈硬化及由于末梢循環不良引起的疾病等治...
- 環扁桃酯膠囊
肢端動脈痙攣癥、手足發紺、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內耳眩暈癥等。【用法用量】800~1200mg/日。一次...
- 桂利嗪膠囊
恢復期、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腦外傷后遺癥、內耳眩暈癥、冠狀動脈硬化及由于末梢循環不良引起的疾病的治...
- 桂利嗪膠囊
恢復期、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腦外傷后遺癥、內耳眩暈癥、冠狀動脈硬化及由于末梢循環不良引起的疾病的治...
- 更多耳眩暈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耳眩暈
- 《癥因脈治》:[卷二眩暈總論]外感眩暈
燥火眩暈【燥火眩暈之因】《經》謂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云,肝肺太過,善忘,忽忽此皆運氣加臨之...
- 《明醫指掌》:[卷六]頭眩證三
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燠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或七情郁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
- 《本草品匯精要》:[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上]眩暈脈證第六十一
得矣其脈必征于左者以左心主血肝藏血腎主液為血之源耳諸陽上行于頭諸脈上注于目血死則脈凝泣滯澀而不流利...
- 《癥因脈治》:[卷二眩暈總論]外感眩暈
【暑濕眩暈之癥】熱令之時,自汗身熱,面垢背寒,煩渴引飲,小便赤澀,頭目冒眩,此濕熱眩暈之癥也。若雨濕...
- 《顧松園醫鏡》:[卷十四·數集]眩暈
眩暈者,目花黑暗旋倒也。其狀頭眩目閉,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上,惕惕然不能鎮定之象。經曰∶諸風掉眩,皆屬...
- 更多古籍中的耳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