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耳竅指耳[1]。耳為五官之一[2][3][4]。是位于頭部兩側對稱的聽覺器官[2][3]。耳的功能靠精、髓、氣、血的充養,尤賴腎氣的和調[3],所謂“腎開竅于耳”[4]。耳的疾患多與腎有關,也和心、脾、肝等臟有關[3][4]。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等經脈均循行于耳[3]。足太陽經,支者“至耳上角”;足陽明經,“循頰車,上耳前”;足少陽經“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經“入耳中”;手少陽經,“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4]。手厥陰經別,“出耳后,合少陽完骨之下”。手陽明別絡,“入耳合于宗脈”;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見《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4]。足太陽之筋,“上結于完骨”,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前,循耳后”;足陽明之筋,支者“結于耳前”;手太陽之筋“結于耳后完骨”[4]。
耳與臟腑經絡均有密切的聯系,故耳廓有全身臟器及肢體的反應點(耳穴),通過耳穴能診治多種疾病,并能進行針麻[3]。《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腎,在竅為耳。”《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黃帝內經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中藏經》)[3]。《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故“耳者,腎之官也。”(《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篇》)[3]。此外《醫貫》卷五:“…腎開竅于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或日:心亦開竅于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于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爾。”
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4.
古籍中的耳竅
- 《張聿青醫案》:[卷一]風溫
邪無出路,所以熱仍不解,心中時覺煩。病起之際,即耳竅閉塞。良由脾土素弱,所以感受風邪,上阻清竅,下趨...
- 《醫述》:[卷十一·雜證匯參]耳
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于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爾。以五臟開于五部,分陰陽言之...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五耳]百蟲入耳
蜒入耳,取少許,用醋一兩滴調化,以細翎毛蘸藥,入耳竅,微吹令藥氣行立出,藥不得多,多即化蚰蜒成水不出...
- 《普濟方》:[卷五十五耳門]百蟲入耳(附論)
三分)白丁香百部藜蘆(各四與砒霜合和研毛蘸藥。入耳竅微吹。令藥氣行立出。藥不得多。多即化蚰蜒成水不出...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上鼻部]黑疔
【方歌】黑疔暗藏耳竅生,色黑根深椒目形,痛如錐刺引腮腦,破流血水火毒攻。【注】此證生于耳竅暗藏之處,...
- 更多古籍中的耳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