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耳孔
摘要:定義耳孔(earhole;externalacousticmeatus)為七竅之一。耳孔指外耳道。耳孔指外耳道出口的孔竅。即西醫的外耳門。耳孔關于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黃帝內經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子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訂于2019/1/24 10:53:27 248字 ]
相關詞條:
- 穿耳孔
拼音:chuāněrkǒng英文:名稱:穿耳孔適應證:穿耳孔技術適用于要求穿耳孔者。禁忌證:瘢痕體質、心理異常、耳垂有病變者。準備:1.常規消毒,局部麻醉。2.器械等醫療物品準備方法:1.方法和器械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1)針穿孔法:縫衣針或粗三角針。(2)孔槍穿孔法:耳槍。(3)激光穿孔法:激光器。(4)高頻電穿孔法:高頻電治療儀及麻藥。(5)布巾鉗穿孔法:巾鉗及麻藥。(6)塑管穿孔法:7號
- 耳孔
:externalauditarycanal;anearhole;earhole;externalacousticmeatus;定義:耳孔(earhole;externalacousticmeatus)為七竅之一。耳孔指外耳道。耳孔指外耳道出口的孔竅。即西醫的外耳門。耳孔關于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黃帝
- 耳孔中
拼音:ěrkǒngzhōng英文:耳孔中為經外奇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經穴匯解》列作奇穴。位于兩側耳孔,計2穴。主治中風口喁、耳病等。一般取5寸長筒一個,一端置入患者耳孔中,周圍以面塞嚴,外端納大豆一顆,與艾炷一起燃著,灸七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 望耳孔
拼音:wàngěrkǒng英文:inspection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望耳孔(inspection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是指觀察外耳道有無紅腫、瘺口、新生物、耵聹、異物、分泌物、狹窄及塌陷等的診斷方法。
-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聽神經瘤為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8%~12%,占小腦橋腦角腫瘤總數的75%~95%。腫瘤起源于第8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位于內耳孔處。腫瘤通常在小腦橋腦角內生長,按腫瘤生長方向、大小與臨床表現將腫瘤分為四期。第1期:腫瘤小,僅累及前庭與耳蝸神經,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與聽力減退。第2期:腫瘤直徑約2cm,引起面神經與三叉神經損害癥狀。第3期:腫瘤直徑達3cm以上,累及第9、10、1
- 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聽神經瘤為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8%~12%,占小腦橋腦角腫瘤總數的75%~95%。腫瘤起源于第8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位于內耳孔處。腫瘤通常在小腦橋腦角內生長,按腫瘤生長方向、大小與臨床表現將腫瘤分為四期。第1期:腫瘤小,僅累及前庭與耳蝸神經,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與聽力減退。第2期:腫瘤直徑約2cm,引起面神經與三叉神經損害癥狀。第3期:腫瘤直徑達3cm以上,累及第9、10、1
- 經小腦幕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聽神經瘤為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8%~12%,占小腦橋腦角腫瘤總數的75%~95%。腫瘤起源于第8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位于內耳孔處。腫瘤通常在小腦橋腦角內生長,按腫瘤生長方向、大小與臨床表現將腫瘤分為四期。第1期:腫瘤小,僅累及前庭與耳蝸神經,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與聽力減退。第2期:腫瘤直徑約2cm,引起面神經與三叉神經損害癥狀。第3期:腫瘤直徑達3cm以上,累及第9、10、1
- 耳蕈
拼音:ěrxùn英文:earpolyp;auralpolyp;概述:耳蕈:1.由肝胃腎三經之火毒凝聚而成;2.泛指耳內贅生物。由肝胃腎三經之火毒凝聚而成·耳蕈:耳蕈(earpolyp)為病名。是指以耳部贅生蕈狀腫物,質硬,易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癌病類疾病。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病因病機:耳蕈由肝胃腎三經之火毒凝聚而成。癥狀:癥見耳孔內贅生物,頭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腫悶疼,若色紅皮破者,偶然犯之,則痛
- 耳毛
拼音:ěrmáo英文:hairofexternalacousticmeatus;barbulahirsi;tragi;hairsofexternalacousticmeatus耳毛指附于耳孔附近的小毛。有防止異物進入外耳道的作用。
- 吹耳紅棉散
拼音:chuīěrhóngmiánsǎn處方:胭脂(炒炭)3錢,龍衣(炒炭)1錢,麝香1分5厘,陳皮(炒炭)2錢,枯礬2錢,冰片1分。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排毒消腫,燥濕止痛。主內耳腫痛,流水流膿。用法用量:先用藥棉卷凈耳孔,然后將藥粉摻入少許,每日2-3次。注意:本品專供外用,不可入口。摘錄:《上海市中藥成藥制劑規范》
- 豬脂枕耳方
拼音:zhūzhīzhěněrfāng《圣濟總錄》卷—一五:方名:豬脂枕耳方組成:豬脂1片,豬肉1片。主治:蟻入耳。用法用量:將諸脂煎豬肉令香,安耳孔邊。枕睡即出。
- 耳炎散
拼音:ěryánsǎn處方:豬膽膏、枯礬、黃連粉、樟腦。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收斂燥濕。主耳內腫痛,流出膿水。用法用量:以棉裹塞耳孔內。摘錄:《中藥知識手冊》
- 救癢丹
拼音:jiùyǎngdān處方:龍骨3克冰片1克皂角刺1條(燒灰存性)功能主治:治耳癢。用法用量:先將上藥研為細末,用雄鼠膽1枚,水調勻,加入乳再調如厚糊,盡抹入耳孔內,必然癢不可當,必須人執其兩手,癢定則自愈。摘錄:《瘍醫大全》卷十三
- 耳塞
ug;anearplug;ear-plug(s);概述:耳塞:1.病名;2.劑型;3.聽力防護用品。病名·耳塞:耳塞為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瘡瘍經驗全書》卷一:“雍在心經,致傷于耳。五種:耳痔、耳蕈、耳雍、耳塞、耳爛。”治療應根據各病之癥狀,辨證用藥。耳痔:耳痔為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三。多由肝、腎、胃三經濕火結聚而成。生耳孔內,或形如鼠乳,紅腫微痛,不作膿,外無壅腫,但耳竅不通。
- 顳淺-大腦中動脈吻合術
端用肝素鹽水沖洗管腔。然后用濕以3%罌粟堿的棉片覆蓋,防止干燥和動脈痙攣。3.開顱:在分離出的顳淺動脈后支的相應處切開顳肌,從顱骨上推開顳肌。以外耳孔上6cm為中心做直徑為4cm的環鉆開顱,或鉆4個孔,做骨成形瓣開顱(圖4.4.8.3-4,4.4.8.3-5)。硬腦膜呈馬蹄形或星形切開。骨窗的部位既是顳淺動脈后支經過之處,也是大腦中動脈的正常位置。二者相距很近,便于吻合。4.分離動脈:切開外側裂
- 面肌抽搐莖乳孔乙醇注射
dforamenforfacialtics手術名稱:面肌抽搐莖乳孔乙醇注射別名:面肌抽搐莖乳孔酒精注射分類:神經外科/顱神經疾病手術ICD編碼:04.201應用解剖:面神經伴同中間神經和聽神經進入內耳孔后,穿過內耳道底進入面神經管,先向外行至膝狀神經節,以銳角折向后外,再折行向下,從莖乳孔出顱。在其通過腮腺或經腮腺后方穿行至面部時分為數個末梢支,呈扇形分布于面部肌肉(圖4.8.3-1)。經尸體測量
- 葦管器灸
管器灸為溫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風口,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可治療卒中風口等癥。現用管口直徑0.4~0.6厘米,長5~6厘米的葦管一段,一端作成半個鴨嘴形,另一端用膠布封閉,插入耳道內施灸。鴨嘴端置艾施灸。適應證:葦管器灸多用于中風、面癱、耳聾、耳閉等癥。
- 洗髓金經
公諸于世。洗髓金經的特點:洗髓金經的特點是用肢體之屈伸扭轉配合氣血運行,使每一個關節都得到洗刷之機會,故曰洗髓。呼吸強調自然,鼻吸鼻呼,吸天地之清氣補足經紹中之經氣。洗髓金經功法:22式依次為:百會運轉、循按鼻梁、揉按迎香、揉按眼部、揉按瞳子髎和太陽穴、干擦臉、干梳頭,揉按風池、拿玉枕、擊天鼓、撐耳孔、揉按聽宮、叩齒、頸項活動、指腕活動、肩部活動、展臂寬胸、神龍絞柱、腰胯活動、旋轉膝部、足部運動。
- 白鰭豚
特產的淡水齒鯨類動物,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中也有發現。體呈紡錘形,體長1.5~2.5米,體重可達230千克;吻部呈喙狀,窄而長,吻尖略向上翹;額頂顯著隆起;眼小,位于角下方;耳孔極小,形似針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鰭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于背中部而略靠后;鰭肢寬,末端圓鈍,尾鰭后緣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藍灰色,腹面白色,背鰭、鰭肢背面、尾鰭均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
- 耳痔
拼音:ěrzhì英文:earpile;概述:耳痔(earpile)為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三。是指以耳內生長良性腫物為主要表現的耳病。耳痔類似西醫的外耳道乳頭狀瘤。耳痔的病因病機:耳痔多由肝、腎、胃三經濕火結聚而成。耳痔的癥狀:耳內生長良性腫物。生耳孔內,或形如鼠乳,紅腫微痛,不作膿,外無壅腫,但耳竅不通。《外科證治準繩》:“耳痔,則不作膿,亦不作寒熱,外無壅腫,但耳塞不通,纏綿不已,令人耳聾
- 耵聹
ordesaurium;cerumen;定義:耵聹(cerumen)又名耵耳,俗稱耳垢、耳屎。是指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物。由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ceruminousgland)所分泌,為淡黃色粘稠液體。正常時在外耳道皮膚表面附有很薄一層耵聹,耵聹干后為碎屑或波片,隨咀嚼、說話等下頜關節活動而不斷脫落排出。耵聹由耳孔泌出液體與進入耳中之塵垢結成。耵聹的作用:耵聹有殺菌、抑制真菌生長及保護外耳道皮膚
- 石龍子
除內臟,置通風處干燥。原形態:1.石龍子,頭體頭103-125mm,尾長144-189mm。眶上鱗第2枚顯著大于第1枚;額頂鱗發達,彼此相切,有上鼻鱗;無后鼻鱗;第2列下顳鱗楔形,后頦鱗前、后2枚。耳孔前緣有2-3個瓣突,鼓膜深陷。體較粗壯,環體中段鱗22-24行;肛前具1對大鱗;尾下正中行鱗擴大。前、后肢貼體相向時不相遇,指、趾側扁掌足冰粒鱗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欖色;頭部棕色;頸側及體側紅棕色,
- 幕上顱骨切開術
,術后不留有骨缺損。大多數小腦幕上手術屬于此類。應用解剖:施行開顱手術,外科醫生必須熟悉病變的準確定位和進入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頭顱可分為顱頂部(穹隆部)和顱底部。顱頂部:為眉間、眶上緣、顴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項線和枕外粗隆聯線以上部分。顱頂軟組織平均厚0.5~0.6cm,額頂枕區由5層組織構成,即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層和顱骨骨膜。皮下脂肪層被許多腱膜纖維所穿越分隔,這些腱膜纖維
- 鰭足目
習性;海象科僅1屬1種。分布于世界各大洋。鰭足類完全失去在陸地上站立和行走的能力;5趾完全相連,發展成肥厚的鰭狀;前肢可劃水,游泳依靠身體后部的擺動,速度很快,在水中俯仰自由,又可迅速變換方向;鼻和耳孔有活動瓣膜,潛水時可關閉鼻孔和外耳道;呼吸時上升到水面,僅露出頭頂部,用力迅速換氣,然后長時間潛水,游出一段距離后,再次上升呼吸。一般多在水中活動,但也常在海灘上休息、睡眠。繁殖時期在海島岸邊或浮冰
- 脆蛇
全長50cm左右,尾長約占3/5以上。背面催色,兩側略偏紫,雄性還有長短不一的翡翠色橫斑,腹面黃白色。頭被以單枚的前額鱗,額鱗及間頂鱗較大。吻鱗與前額鱗間相隔23枚小鱗,眼小,眼徑約為吻長的1/3;耳孔小,幾乎與鼻孔等大,軀干兩側有縱樂觀,縱溝上方的背鱗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縱溝以下的腹鱗10行,尾腹面鱗片具鱗,受驚擾時,尾易自截為數段,自斷處再生一部分。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活于草叢
- 海豘魚
為海豚科動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原形態:海豚(《綱目》)體長2~2.4米,肥滿呈圓錐形。頭部較小,吻長而突出,如喙狀,嘴與額交界處有V字形溝線相隔。上下頜各有齒94~100枚,齒末端尖銳,稍向后曲。耳孔極小。鼻孔1個,生于頭頂部,邊緣有瓣狀膜,能自動開合。眼小,有黑圈。背部中央有脊鰭,前肢鰭狀,形尖而狹;無后吱。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葉,成半月形鰭狀。頭部和軀體背面及兩側呈蒼黑色,腹部白色。生境分
- 皮膜
拼音:pímó英文:derm;membranadermalis;概述:皮膜即鼓膜。耳膜(tympanicmembrane)為鼓膜的俗稱。又稱皮膜(《血證論》卷六)。為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耳膜在耳孔之底,是傳導聲音的重要器官。《血證論》卷六:“腎開竅于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為大聲所震而聾者
- 耳膜
拼音:ěrmó英文:eardrum;thetympanum;tympanicmembrane;概述:耳膜(tympanicmembrane)為鼓膜的俗稱。又稱皮膜(《血證論》卷六)。為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耳膜在耳孔之底,是傳導聲音的重要器官。《血證論》卷六:“腎開竅于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
- 聽神經鞘瘤
率,提高全切除率,提高面、耳蝸神經的保留率,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因此,對于不明原因的耳鳴和聽力進行性減退的患者,除進行一般神經系統檢查外,尚需做下列檢查。1.巖骨平片:聽神經鞘瘤在巖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現為內耳道擴大,可通過前后位、湯氏位及斯氏位來顯示。兩側內耳道的寬度相差lmm為可疑;若內耳道的頂或底有骨侵蝕,或內耳孔后唇有骨侵蝕,兩側內耳道的形態不對稱,即有診斷意義。2.CT掃描:大于1.5~2c
- 西王母玉壺赤丸
,服2丸;若惡瘡不可名,瘑疥疽,以膏若好苦酒和藥,先用鹽湯洗瘡去痂,拭令燥,以藥涂之即愈;惡風(??)心、不得氣息,服1丸即愈;耳出膿血汁,及卒聾,以赤楮皮裹2丸塞耳孔中即愈;癰腫痤癤瘰疬及欲作瘺,以苦酒和藥涂之,齒痛,以綿裹小丸著齒孔中咋之;苦寒熱往來,服2丸,若蛇蝮蜂蝎蠣所中及猘犬狂馬所咋,以苦酒和涂瘡中,并服2丸即愈;卒中惡欲死不知人,以酒若湯水和2丸,強開口灌喉中,捧坐令下;澼飲、留飲、痰
- 吹耳法
4次,每次吹少許。主治病癥耳鳴、耳聾冰片散(《中醫簡易外治法》鮮黃花魚的魚魷石10塊,冰片1g,將上藥共研極細粉,過篩,貯瓶密封。用時將藥粉少許,放在細竹管一端,或放在細紙卷的一頭,將有藥的一端對準耳孔,輕輕吹進耳內。功能清火通竅。主治實證耳聾耳鳴。耳瘡1.碧玉散(《中國民間療法》)硼酸9g,冰片O.9g,膽礬0.9g,共研細末,吹耳。每日1~2次,7~14日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主治風熱邪毒型
- 高頻電美容技術
損如老年斑、雀斑、“胎記”等。3.小面積的皮膚腫瘤如粟丘疹、小血管痣(瘤)、瞼黃瘤、色素痣、皮贅、絲狀疣、疣狀痣、皮脂腺痣、皮脂腺囊腫、汗管瘤等。4.其他如不良文身、外傷異物、酒渣鼻、脫毛、腋臭及穿耳孔等。禁忌證:1.瘢痕體質者。2.性質不明的皮膚損害。3.安裝心臟起搏器者。準備:1.儀器的準備(1)接通電源。(2)檢查輸出旋鈕是否在零位。(3)開機,預熱2~3min。2.局部常規消毒和麻醉。方法
- 連續、半連續激光
脂溢性角化病(老年疣)、皮贅及皮膚囊腫等。2.異物去除,包括各種粉塵沉著,不良文飾(不良文眉、文眼線、文唇,文身)等。3.作為“光刀”進行切割,用于毛發移植、重瞼、去眼袋等各種美容手術。4.腋臭、穿耳孔等。禁忌證:1.瘢痕體質。2.凝血機制障礙、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或局部有感染病灶和慢性消耗性疾病者。3.各種精神及心理異常者慎用。準備:1.常規消毒,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麻醉方式。2.操作者戴防護鏡,
- 北京人
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中丟失,至今下落不明。1949年以來,又陸續發現了不少北京人的化石,到今已有涉及40多個不同性別和年齡個體的骨骼化石。“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的稍上方,眉嵴突出,且左右相連。顱骨正中有矢狀脊,后部有發達的枕外隆起,腦量平均1088毫升(根據5個成年人頭骨計算)。牙齒粗壯,吻部前伸而無頦。四肢骨接近現代人,已善于直立行走。成年人身高近160
- 鼉甲
續博物志》),鼉龍(《綱目》),豬婆龍。形如蜥蜴而體極長大,大者全長達2米余。全體被有鱗甲。頭部扁平;吻短而寬,鈍圓;上頜海側有圓錐狀齒18枚,下頜海側齒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瞼及瞬膜,瞳孔垂直。耳孔呈裂縫狀,有瓣膜可合閉。鼻孔1對,開口于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開閉。頸部較細,有2對具縱棱的鱗片。軀干部較扁平。背面近黑綠色,散有黃色斑紋,背部由前至后有17排矩形鱗片,橫貫于背部的有6行,鱗上
- 三叉神經瘤
和角膜反射減退、顳肌和咀嚼肌萎縮。檢查眼球運動情況,有無聽力減退和共濟失調。3.顱骨X線平片顱中窩型者顱底位片顯示巖骨尖部骨質吸收或有圓孔和卵圓孔擴大。顱后窩型或啞鈴型者多顯示巖骨尖部骨質吸收,但內耳孔不擴大。4.CT和MRI掃描可明確腫瘤的大小、形態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診斷、分型及手術入路的選擇有重要意義。CT表現為顱中窩或顱后窩卵圓形或啞鈴形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囊變者密度更低,實質部分增強
- 內聽道CT檢查技術
據情況給予適當的鎮靜劑。方法:1.檢查方法及掃描參數(1)平掃:①掃描體位:仰臥位。下頜內收,兩外耳孔與臺面等距。②掃描方式:橫斷面連續掃描,必要時冠狀面掃描。③定位掃描:確定掃描范圍、層厚、層距。④掃描定位基準線:橫斷面為聽眶線;冠狀面為外耳孔前緣與聽眶線的垂直線。⑤掃描范圍:橫斷面——自外耳孔向上至整個顳骨巖錐。冠狀面——自外耳孔前緣向前至頸內動脈管水平段連續掃描。⑥掃描機架傾斜角度:與掃描
- 內聽道CT檢查
據情況給予適當的鎮靜劑。方法:1.檢查方法及掃描參數:(1)平掃①掃描體位:仰臥位。下頜內收,兩外耳孔與臺面等距。②掃描方式:橫斷面連續掃描,必要時冠狀面掃描。③定位掃描:確定掃描范圍、層厚、層距。④掃描定位基準線:橫斷面為聽眶線;冠狀面為外耳孔前緣與聽眶線的垂直線。⑤掃描范圍:橫斷面——自外耳孔向上至整個顳骨巖錐。冠狀面——自外耳孔前緣向前至頸內動脈管水平段連續掃描。⑥掃描機架傾斜角度:與掃描
- 感音性耳聾
靜后,術者向患著百會、膻中、丹田、腎俞等穴布氣3~5分鐘,接著向患者聽會、聽富、翳風、風府、啞門等穴發氣、點穴和按摩各10分鐘。然后術者用食指插人耳內,意念向耳內貫氣,使兩耳之氣貫通,再用嘴對準患者耳孔向耳內徐徐吹氣各3分鐘,意念氣通兩耳,最后術者用勞宮穴壓住耳孔猛松,鼓蕩耳膜3次。療效:共治療108例,痊愈47例,顯效27例,有效2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1.7%。(4)食療天丁豬耳湯組成:
- 后顱窩減壓術
,術后不留有骨缺損。大多數小腦幕上手術屬于此類。應用解剖:施行開顱手術,外科醫生必須熟悉病變的準確定位和進入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頭顱可分為顱頂部(穹隆部)和顱底部。顱頂部:為眉間、眶上緣、顴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項線和枕外粗隆聯線以上部分。顱頂軟組織平均厚0.5~0.6cm,額頂枕區由5層組織構成,即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層和顱骨骨膜。皮下脂肪層被許多腱膜纖維所穿越分隔,這些腱膜纖維
- 顱后窩開顱術
,術后不留有骨缺損。大多數小腦幕上手術屬于此類。應用解剖:施行開顱手術,外科醫生必須熟悉病變的準確定位和進入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頭顱可分為顱頂部(穹隆部)和顱底部。顱頂部:為眉間、眶上緣、顴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項線和枕外粗隆聯線以上部分。顱頂軟組織平均厚0.5~0.6cm,額頂枕區由5層組織構成,即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層和顱骨骨膜。皮下脂肪層被許多腱膜纖維所穿越分隔,這些腱膜纖維
- 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
端用肝素鹽水沖洗管腔。然后用濕以3%罌粟堿的棉片覆蓋,防止干燥和動脈痙攣。3.開顱:在分離出的顳淺動脈后支的相應處切開顳肌,從顱骨上推開顳肌。以外耳孔上6cm為中心做直徑為4cm的環鉆開顱,或鉆4個孔,做骨成形瓣開顱(圖4.4.8.3-4,4.4.8.3-5)。硬腦膜呈馬蹄形或星形切開。骨窗的部位既是顳淺動脈后支經過之處,也是大腦中動脈的正常位置。二者相距很近,便于吻合。4.分離動脈:切開外側裂
- 耳挺
拼音:ěrtǐng英文:earpolyp;耳挺為病名。《外科正宗》卷四:“耳挺結于竅內,氣脈不通,疼痛不止”。多由肝胃腎三經火聚而成。癥見耳孔內腫起贅生物,形若棗核,細條而長,胬出耳外。治宜內服梔子清肝湯加減。外以硇砂散點耳挺上。參見耳蕈:耳蕈為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1.由肝胃腎三經之火毒凝聚而成。癥見耳孔內贅生物,頭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腫悶疼,若色紅皮破者,偶然犯之,則痛引頭頂。治宜清熱
-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因耳道皮下浸潤麻醉,用30%~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將鼓膜穿孔邊緣燒蝕成1~2mm白環,之后取消毒好的干羊膜片、雞蛋內膜、蒜內衣、塑料薄膜或干紙片等,涂以生物膠或甘油,貼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膠海棉塊塞在穿孔內。1~2周后取下貼補片觀察,如穿孔邊緣不見肉芽,可再進行一次燒灼。因鼓膜表層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增殖再生能力,據Litton觀察,每日可自鼓臍向外周移行生長0.0
- 開顱術
,術后不留有骨缺損。大多數小腦幕上手術屬于此類。應用解剖:施行開顱手術,外科醫生必須熟悉病變的準確定位和進入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頭顱可分為顱頂部(穹隆部)和顱底部。顱頂部:為眉間、眶上緣、顴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項線和枕外粗隆聯線以上部分。顱頂軟組織平均厚0.5~0.6cm,額頂枕區由5層組織構成,即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層和顱骨骨膜。皮下脂肪層被許多腱膜纖維所穿越分隔,這些腱膜纖維
- 頸總動脈或鎖骨下動脈-靜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
,從該肌的前緣進入,顯露出頸總動脈,分離出閉塞部的近段頸總動脈。(2)取靜脈:取小腿的大隱靜脈或前臂的貴要靜脈,長度約18~22cm,結扎所有分支,沖洗干凈腔內積血,用肝素鹽水充滿。(3)開顱:在外耳孔上6cm處做骨瓣開顱,尋找大腦中動脈分支作為受血動脈。(4)吻合血管:先進行靜脈與頸總動脈的端-側吻合,然后將靜脈經耳前或耳后的皮下隧道引向頭部,與大腦中動脈做端-側吻合,其操作方法、原則和應注意
- 幕上開顱術
,術后不留有骨缺損。大多數小腦幕上手術屬于此類。應用解剖:施行開顱手術,外科醫生必須熟悉病變的準確定位和進入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頭顱可分為顱頂部(穹隆部)和顱底部。顱頂部:為眉間、眶上緣、顴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項線和枕外粗隆聯線以上部分。顱頂軟組織平均厚0.5~0.6cm,額頂枕區由5層組織構成,即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層和顱骨骨膜。皮下脂肪層被許多腱膜纖維所穿越分隔,這些腱膜纖維
- 耳閉
菖蒲行氣通竅,使耳竅之氣行血活,故能通竅開閉。若癥情較重,可配合通竅活血湯:借麝香芳香走竄之力雄厚而通竅,配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行氣活血,佐以生姜、紅棗調和營衛而散邪。《醫林改錯》卷上:“耳孔內小管道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晚服此方,早服通氣散,一日兩付,三二十年耳聾可愈。”通氣散(《醫學準繩六要》方):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氣活血通竅,并用人參、甘草、陳皮、僵
- 耳癤
漫腫、赤紅。耳癤與耳瘡的異同:耳瘡則指耳道彌漫性紅腫,相當于外耳道炎。臨床上,耳癤與耳瘡病因病理大致相同,耳癤多偏于熱毒,耳瘡多偏于濕熱,但濕熱與熱毒往往可兼并出現。耳癤的癥狀:耳癤生于外耳,若生于耳孔內,色黑根深,形似椒目,痛如錐刺,痛引腮腦,破流血水。耳癤發于耳道上,疼痛較劇烈,見耳道上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或有膿頭。耳癤的治療:耳癤治宜瀉火解毒,涼血止痛。內治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等加減
- 菖蒲散
每服1錢,水1鐘,煮至5分,溫服,不拘時候。制備方法:上為細末。《醫心方》卷五引《古今錄驗》:方名:菖蒲散組成:椒2兩,當歸2兩,姜2兩,菖蒲2兩,附子2兩。主治:耳中痛,膿血出。用法用量:綿裹,塞耳孔,時時易之。制備方法:上藥治下篩。《圣惠》卷八十四:方名:菖蒲散組成:菖蒲1分,肉豆蔻2分(去殼),人參1分(去蘆頭),白茯苓1分。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心胸煩悶。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溫生姜湯調下
- 山茱萸丸
卷一一四:方名:山茱萸丸組成:山茱萸1兩,干姜(炮)1兩,巴豆(去皮殼,炒,別研)1兩。主治:久聾。用法用量:綿裹塞耳中。食頃于,即易新藥塞之。凡如此5日,當小愈;10日聞人聲,愈即止。制備方法:上3味,先搗前2味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絞蔥汁和丸,如棗核大。用藥禁忌:常以發塞耳孔,避風。附注:《圣惠》卷三十六治“耳久聾方用“吳茱萸半兩(生用),巴豆二枚(去皮心),干姜一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