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ěr ké liú tán
2 英文參考
phlegmatic nodule of auri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pseudocyst of auri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耳廓流痰又稱耳郭痰包(phlegmatic nodule of auricle;pseudocyst of auricle)。是指發生于耳廓部位的流痰,以耳廓局部腫起而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為特點。
4 疾病科屬
5 癥狀
患者耳郭局限性腫脹,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穿刺可抽出淡黃色粘液,抽后腫脹消退,不久便復脹起[2][1]。
6 診斷要點
腫處皮色不變,按之柔軟無壓痛,穿刺有淡黃色粘液,抽后腫消,但不久又復腫起。
7 需要與耳殼流痰相鑒別的疾病
耳殼流痰應注意與斷耳瘡(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相鑒別。斷耳瘡局部有紅、腫、熱、痛、可穿潰,有膿液滲液,耳殼軟骨逐漸腐爛,甚至缺損。
8 辨證分析
耳殼流痰由風邪兼挾痰濕上竄耳殼而致。風性輕揚,善攻頭面,且變化迅速,故耳殼突然發病,并有麻木感或癢感。痰濁為陰邪,其性凝滯,故其被風邪兼挾上竄耳廓,則在局部結而為腫,并可有波動感,穿刺可獨得淡黃色液體,因不是邪熱為患,故腫而膚色不變,無紅腫焮痛。抽吸可使腫塊變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復腫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濁內生不止。治療上,宜疏風散邪,核痰散結。若邪毒入侵,火熱壅盛,則以清熱解毒,滲濕消腫為治。
9 辨證治療
9.1 風邪痰濕,上困耳竅
9.1.1 癥狀
起病較急,多于睡醒后或偶然發現,多發生于耳殼凹面。局部腫起,大小不一,皮色不變。若腫塊較大,則按之如乒乓球,無明顯疼痛,或有微癢、麻脹感。腫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黃色液體;抽后腫物變小,但可復發。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或見舌苔微膩,脈緩滑。
9.1.2 治法
消痰散結,扶風散邪。
9.1.3 方藥
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法夏12克,陳皮6克,云苓15克,僵蠶12克,絲瓜絡15克,柴胡10克,丹參15克。水煎服。若痰多者,加膽南星12克、瓜蔞仁12克。飲食欠佳者,可加砂仁6克、白術10克、神曲12克。
10 外治法
在無菌操作下,用七號針頭獨出腫物內液體,加壓包扎或用石膏作耳廓固定包扎,一周后解除。
以無菌操作抽取液體后,用艾條懸灸5分鐘,再加壓包扎。
以無菌操作抽出液體后,用酒精消毒過的磁片作異極相對敷貼(即病變局部及耳背對座位置各放一片),并加壓包扎。
11 預防調護
耳廓流痰一般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染毒而轉為斷耳瘡。即使穿刺抽液,也應嚴格消毒。
患者對腫塊不宜反復揉按,以防增加機械性刺激,促使腫塊擴大。
12 參考資料
治療耳殼流痰的穴位
- 外耳
的耳,除中耳、內耳外,尚有外聽道(也稱外耳道)和耳殼(唯哺乳類有),后兩者總稱為外耳。在某些鳥類(雌...
- 耳尖
EX-HN6)。出《針灸大成》、《奇效良方》。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有清熱祛風...
- 角孫
部位:耳角孫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角孫穴在頭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角孫穴位于頭部,耳尖正...
- 耳和髎
定位:標準定位:耳和髎穴在頭側部,當鬢發后緣,平耳郭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耳和髎穴位于耳廓根上緣...
- 天衢
入發際2寸。正坐或側伏取穴。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耳郭根后上方入發際2寸,率谷之后0.5寸處取穴。天衢...
- 更多治療耳殼流痰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