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耳后陷者中為經穴別名,即翳風[1]。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
穴位 | 翳風 | ||
漢語拼音 | Yifeng | ||
羅馬拼音 | Yifeng | ||
美國英譯名 | Shielding Win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TE17 | |
日本 | 1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TR17 | |
富耶氏 | TR17 | ||
德國 | 3E17 | ||
英國 | T17 | ||
美國 | TB17 |
翳風為經穴名[2](yìfēng[3]TE17)。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2]。翳風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2][4]。翳即遮蔽,風即風邪,此穴當耳垂后方,為遮蔽風邪之處,故名翳風[2]。翳風穴主要用于面頰、耳部疾患等:如面癱,口噤,腮腺炎,下頜關節炎,下頜脫臼,牙床急痛,耳聾,耳鳴,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關緊閉,齒痛,頰腫,瘰疬,耳中痛,聾啞,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痙病,狂疾,聤耳,口噤不開,頭痛,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膈肌痙攣等。
3 翳風穴的別名
耳后陷者中(《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翳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
5 穴名解
翳即遮蔽,風即風邪,此穴當耳垂后方,為遮蔽風邪之處,故名翳風[2]。
翳,指華蓋,有遮蔽、掩覆之義,翳指大雞毛扇也,狀如耳形。風,為六淫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處,當衣領上緣,其形如遮蔽風邪之屏翳,穴近是處,故名翳風。[5]
6 特異性
翳風穴為交會穴之一,是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針灸甲乙經》)。
7 所屬部位
耳[6]
8 耳后陷者的定位
標準定位:翳風穴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3]。
翳風穴位于耳垂后,顳骨乳突與頜角之間凹陷處[4]。
翳風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翳風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風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風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翳風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耳后陷者的取法
翳風穴位于頸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2]。
取正坐或側伏,耳垂微向內折,于乳突前方凹陷處取穴。
正坐或側伏,耳垂下緣,當胸鎖乳突肌與下頜角之間凹陷中取穴[7]。
翳風穴的取法[2]
10 耳后陷者穴位解剖
翳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有耳后動、靜脈,頸外靜脈。分布著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處。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松,耳后靜脈面后靜脈匯合成頸外(淺)靜脈,在胸鎖乳突肌淺面向下后斜行,至該肌后緣,鎖骨上約2.5厘米處,穿深筋膜匯入鎖骨下靜脈。沿頸外靜脈排列的淋巴結稱為頸淋巴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繼而進達腮腺的下頜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2]。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面神經耳支和耳后靜脈分布;深層有面神經干經過,并有舌咽神經腮腺支、耳后動脈和翼靜脈叢分布[8]。
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穿出處;并有耳后動、靜脈,頸外靜脈通過[4]。
11 耳后陷者的功效與作用
翳風穴具有聰耳通竅,散內泄熱的功效。
翳風穴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兩條經脈的循行均“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風穴又位于耳后,故為治療耳病的要穴。《百癥賦》:“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翳者,蔽也。[1]
翳風穴善祛風邪,故名翳風,善治口眼㖞斜、牙關禁閉等風疾[1]。
手少陽三焦支脈上項,以屈下頰(過齒部),翳風穴又位于頸項,臨近頰部,故取之可治療齒痛、頰腫、瘰疬諸疾[1]。
翳風穴系三焦經和膽經之會穴,有通風疏絡、開竅益聰之功,按氣動為風,翳風穴能開氣郁之閉,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冶耳聾之因于氣閉者尤效。[5]
12 耳后陷者主治病證
翳風穴主要用于面頰、耳部疾患等:如面癱,口噤,腮腺炎,下頜關節炎,下頜脫臼,牙床急痛,耳聾,耳鳴,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關緊閉,齒痛,頰腫,瘰疬,耳中痛,聾啞,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痙病,狂疾,聤耳,口噤不開,頭痛,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膈肌痙攣等。
翳風穴主要用于面頰、耳部疾患等:如面癱、口噤、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及脫臼、牙床急痛、耳聾、耳鳴、中耳炎及瘰疬等[2]。
翳風穴主治耳鳴、耳聾、口眼㖞斜,牙關緊閉、齒痛、頰腫、瘰疬[8]。
翳風穴主治耳聾,耳鳴,耳中痛,聾啞,目不明,目翳,口眼㖞斜,暴喑不能言,牙關緊閉,牙痛,乳蛾;痙病,狂疾[7]。
翳風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開,齒痛,頰腫,瘰疬等[4]。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頭痛牙痛,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口眼㖞斜,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
神經系統疾病:痙病,狂疾,膈肌痙攣。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舌前部及半側面部,以治面癱、痄腮等;或向內前下方斜刺,針感可向咽部擴散,咽部有發緊發熱感,以治聾啞[7]。
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4]。
注意:翳風穴不宜針刺過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經,引起呼吸心搏停止[7]。
13.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耳后陷者的配伍
翳風配聽宮、聽會,有通竅復聰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翳風配地倉、頰車、陽白、承泣,有活血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翳風配下關、頰車、合谷,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頰腫。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疰,(喑)不能言,翳風主之。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脫頷,口噤不開,翳風主之。
《針灸大成》:主耳鳴耳聾,口眼㖞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玉龍歌》: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穴始痊,亦治項上生瘰疬,下針瀉動即安然。
16 耳后陷者研究進展
16.1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在家兔身上觀察到,電針雙側“翳風”時,動脈血壓有明顯變化,有上升、下降或雙相反應,其變化幅度與針前比較均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證明翳風與心血管活動有關,并且這種關系主要為腦中樞效應所致,與迷走神經的外周作用無關。[1]
16.2 對大腦皮質的影響
針刺翳風有調整大腦皮質功能的作用。在實驗性狗神經癥基礎上針刺“翳風”,所有陰性條件反射均迅速提高,并穩定地恢復正常,刺激強度與反應之間的關系逐漸恢復,對分化刺激的鑒別逐漸達到完全。說明針刺翳風能恢復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平衡。觀察腦電波發現,原來α節律波幅較低者,呈現α節律波幅增強;反之,則使α節律減弱,具有調整作用。[1]
16.3 治療呃逆
針刺、腧穴注射或腧穴重手法點按翳風治療呃逆均有效,點按時以兩手拇指按壓,力度要重而強,以患者感覺酸脹為度[1]。
16.4 治療面神經炎
有報道針刺時,針尖向鼻尖方向進針,使患者有痠麻脹感擴散到面部為度。臨床觀察面癱患者多在翳風穴有壓痛,翳風穴壓痛墮病情好轉逐次減輕。
16.5 治療偏頭痛
針刺治療偏頭痛150例,效果較為顯著。
16.6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用懸灸法治療急慢性中耳炎402例,效果良好。
17 參考資料
- ^ [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3-29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3-29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古籍中的耳后陷者中
- 《靈樞經脈翼》:[卷下]手少陽三焦經
椎手足三陽督脈會橫循天牖經懸厘頷厭手足少陽會翳風脈斜行耳顱息青筋上角孫陽白睛明歸囟手足太陽與少陽陽明...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肩井膻中大陵支溝陽陵泉左耳根腫核者,名曰惠袋∶翳風后溪肘尖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窩∶翳風頰車后溪合谷...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陵泉左耳根腫核者名蜂窩。翳風頰車合谷后溪右耳根腫核者名惠袋。翳風肘尖后溪耳根紅腫痛翳風。頰車合谷頸...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不禁房勞,不節飲食,復刺后穴,無不效也。聽會承漿翳風〔第八〕中風,左癱右瘓∶三里陽溪合谷中渚陽輔昆侖...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名曰惠袋。翳風二穴后二穴肘尖二穴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巢。翳風二穴頰車二穴后二穴合谷二穴耳根紅腫痛。...
- 更多古籍中的耳后陷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