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后附骨癰(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為病名[1]。又稱耳根毒(《證治準繩·瘍醫》卷三)。是指以耳內流膿、耳后完骨部紅腫疼痛或潰破流膿為主要表現的膿耳變證[2]。
另請參見耳發。
4 耳后附骨癰的癥狀
患者膿耳,耳內流膿不暢,耳內疼痛,連及耳后,耳后完骨部疼痛、壓痛,甚則腫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數天之后,腫起處尚可變軟,穿潰流膿。[2][3]。
初起耳根處腫大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疼,腫勢漸增,狀如伏鼠,焮赤疼痛[2]。
全身癥狀可見發熱,頭痛,口干,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脈數[3]。
若因體虛或治療不當,潰口經久不愈,時常滲出膿水,則成虛證痿管,較難治療[3]。
5 耳后附骨癰的病因病機
耳后附骨癰多因膿耳火熱邪毒熾盛,肝膽濕熱壅盛,或治療不當,膿液引流障礙,邪毒不隨膿液流出而外泄,反而困結于內,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為癰腫而成[3]。
6 耳后附骨癰的診斷
膿耳并見耳后完骨紅腫疼痛,壓痛,或潰破流膿,即為耳后附骨癰[3]。
7 證候分析
膿耳的火熱邪毒熾盛,犯及耳后完骨,故該部疼痛、壓痛[3]。
邪毒困結于內,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為癰腫,故胂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3]。
膿已成,故腫處變軟,有波動感,并可穿潰流膿[3]。
口干,舌紅苔黃燥,小便黃,大便秘結,均為熱盛傷津。發熱不退,脈數有力,為邪盛正實[3]。
若因體虛,正氣不勝邪毒,邪毒久困,腐肉不去,新肌不生,故潰口經久不愈,清膿常滲而成瘺管[3]。
8 耳后附骨癰的治療
8.1 辨證分型
耳后附骨癰·熱毒壅盛證(postauricular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熱毒壅盛,以膿耳病程中耳流膿突然減少,耳內及耳后疼痛加劇,全身可有發熱、頭痛、口苦咽干、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等為常見癥的耳后附骨癰證候[2]。
耳后附骨癰·正虛毒滯證(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正虛毒滯,以膿耳日久,耳后流膿,反復發作,纏綿不愈,耳后癰腫潰破,潰口經久不愈,形成瘺道,膿稀色白,瘡口暗淡,伴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唇舌淡,脈細等為常見癥的耳后附骨癰證候[2]。
8.2 方藥治療
8.2.1 治法
8.2.2 方藥
可在治療膿耳方藥基礎上,重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連之類,以清熱解毒[3]。
耳后紅腫有波動感,用仙方活命飲,取其清熱解毒,并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止痛,皂角刺、穿山甲之類以活血解毒排膿,促其膿出,邪熱得以外泄[3]。
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熱盛,口干苦者,加龍膽草、梔子等,癰腫已潰破流膿量多者,去皂角刺、穿山甲,加桔梗、薏苡仁等[3]。
潰口經久不愈者,宜補益氣血,托里排膿,去腐生肌,用托里消毒散加減[3]。
虛者服托里透膿湯,并及時切開引流,小者可自潰,外撒紅靈藥,貼太乙膏[2]。
膿盡用生肌玉紅膏,若潰后膿水清稀,瘡口愈合遲緩,則應服香貝養榮湯補之[2]。
8.2.3 古方參考
《外科大成·耳根毒》:生于耳根,狀如痰核,不動而微痛,屬膽與三焦二經風熱所致,宜衛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貴金丸下之,弱者神效瓜蔞散托之。因怒而耳下腫者,或肋痛脈弦緊者,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牛蒡子。再寒熱,加荊芥、防風,蓋肝者內主藏血,外主榮筋,怒則氣逆,故筋畜結腫,若不自加調攝,肝迭受傷,遷延結核,再犯追蝕之藥,因而不斂不治者多。
8.3 外治法
1)耳內處理同膿耳,主要是清除膿痂,保證引流通暢,滴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物。如黃連滴耳液[3]。
2)耳后腫脹,可用如意金黃散或紫金錠調敷患處。或用新鮮羊蹄草、芙蓉花葉搗爛外敷[3]。
9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
膿耳的護理,要注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干凈及正確使用滴耳、吹耳藥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滴耳時宜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后,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能達患處,并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每次吹入不宜過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礙引流。另外,密切觀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膿、頭痛、發熱、神志等癥狀變化,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4]
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4]。
患膿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應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4]。
10 膿耳的預防
預防膿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4]。小兒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預防,發現耳部癥狀,及時進行診治,以免致成流膿[4]。
乳兒哺乳體位不當,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由于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4]。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及早拭抹干凈,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4]。
膿耳初起者,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或變生他證[4]。
11 關于膿耳變證
膿耳變證(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膿耳變生的耳后附骨癰(耳根毒)、膿耳面癱(膿耳口眼㖞斜)、膿耳眩暈及黃耳傷寒等病證[2]。
膿耳變證多因膿耳邪毒熾盛,或治療不當,邪毒久蘊,腐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而變生他證。故病情更為復雜、嚴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5]。
膿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證名[6][7]。又稱聤耳[7]、耳疳[4]、纏耳[8]、耳底子[4]、耳癰[4]、耳濕[4]、耳中生毒[4],為五般聤耳之一[6]。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耳病[2][8][9]。有急慢、虛實之分[4]。膿耳是耳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多發于小兒。常致聽力損害,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現并發癥,危及生命,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青膿為震耳。”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名纏耳;出黃膿者,名聤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
12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 ^ [5]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8.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
- ^ [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古籍中的耳后附骨癰
- 《針灸聚英》:[卷一下]足少陽膽經
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中瀆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候三(凡四十論)]八十三、耳后附骨癰候
附骨癰,是風寒搏血脈入深,近附于骨也。十二經之筋脈,有絡耳后完骨者,虛則風寒客之,寒氣折血,血痞澀不...
- 《金匱鉤玄》:[卷第二]結核
痛∶連翹防風川芎酒芩蒼術皂角刺治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癰方∶以蒼術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
- 《普濟方》:[卷二百八十七癰疽門]附骨疽
日一洗。青肉多敷白茹散。食去惡肉。可三日敷之止。后長敷家豬屎散得瘥止。取豬屎燒灰。作末如粉。致瘡中...
- 《續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外科)]附骨疽
。張曰∶此最可畏,恐生癰毒。不信,或謂筋骨痛常事耳,不過風熱使然,與散風清火藥。至半年后,果微腫,...
- 更多古籍中的耳后附骨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