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婦女產后由陰道排出的瘀血、黏液·惡露
《中醫藥學名詞》(2004):惡露(lochia[1])是指婦女產后,由陰道排出的瘀血、黏液[1]。
《中醫藥學名詞》(2010):惡露(lochia[2])是指產婦分娩后胞宮排出的瘀血濁液[2]。
一般于產后二至三周內惡露應完全排盡。如果超過這段時間,仍然持續淋瀝不斷,排出或多或少均屬病態[3]。
4.1 關于惡露不下
惡露不下指產后惡露滯留不下或排出很少而言[4]。
4.1.1 病因病機
多因產后外感受寒涼或內傷生冷,寒邪乘虛侵襲胞脈,瘀阻沖任[4]。或因氣血虛弱,產后益虛無血可下所致[4]。
4.1.2 辨證論治
寒襲胞脈者,兼有小腹脹滿,刺痛無時,治宜散寒活血化瘀,生化湯加減;中氣虛弱者,兼見小腹乍痛乍止,或綿綿作痛,治宜補益氣血,方用八珍湯加炮姜、肉桂[4]。血虛者,兼見面色蒼白,神疲畏寒,心悸頭暈等癥[5]。
4.1.3 針灸治療
4.1.3.1 體針
取氣海、中極、三陰交、合谷等穴為主[5]。氣滯者加太沖、間使;血瘀者加氣沖、地機;血虛者加關元、足三里、脾俞、腎俞[5]。
4.1.3.2 耳針
4.2 關于惡露不絕
惡露不絕為病名,又名惡露不止、惡露不盡[6]。一般產后惡露持續二至三周應完全排盡,如超過這段時間,仍然持續淋瀝不斷則屬病態,稱之惡露不絕[6]。
4.2.1 病因病機
多因產后氣虛下陷,沖任不固;余血未盡或感寒涼,敗血瘀阻沖任,新血不安;或因營陰耗損,虛熱內生,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所致[6]。
4.3 癥狀
氣虛者癥見惡露色淡,質清稀,量多,兼見面色蒼白,懶言,小腹空墜[6]。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癥與子宮復舊不良、宮內殘留胎盤胎膜及感染有關[7]。臨床上,氣虛者,癥見惡露量多色淡,質清稀而無臭味,伴神疲懶言、面色蒼白、少腹空墜等癥;血熱妄行者,癥見惡露量多色紅、質稠而有臭穢氣,兼見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等癥;血瘀者,癥見惡露量少、淋瀝不爽或夾血塊,伴少腹疼痛等癥[7]。
4.3.1 辨證論治
治宜補氣攝血,方用舉元煎加減;余血未盡者,惡露量少,淋瀝澀滯不爽,色紫暗有塊,伴有小腹疼痛,治宜化瘀止血,方用當歸益母湯加減(當歸、川芎、益母草,炮姜,延胡索,紅花);血熱者,惡露量多,色紅,質稠黏,有臭味等,面色潮紅,治宜養陰清熱,止血,方用保陰煎加減(白芍、續斷、旱蓮草、阿膠、黃芩、生地、烏賊骨、黃柏)[6]。
4.3.2 針灸治療
4.3.2.1 體針
取氣海、中極、血海、三陰交等穴為主[7]。氣虛者加關元、足三里;血熱者加中都、陰谷;血瘀者加石門、地機[7]。
4.3.2.2 耳針
酌取子宮、神門、下腳端、屏間、腦、脾、腎、肝等穴。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7]。
5 養胎之血·惡露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2.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2.
惡露相關藥物
- 益母康顆粒
辛辣、勿過食咸味、酸味,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2.惡露過多者不宜服用。3.感冒時不宜服用。合并有肝病、...
- 參芪益母顆粒
辛辣、勿過食咸味、酸味,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2.惡露過多者不宜服用。3.感冒時不宜服用。合并有肝病、...
- 路路通益母膏
辛辣、勿過食咸味、酸味,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2.惡露過多者不宜服用。3.感冒時不宜服用。合并有肝病、...
- 增乳口服液
辛辣、勿過食咸味、酸味,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2.惡露過多者不宜服用。3.感冒時不宜服用。合并有肝病、...
- 通乳顆粒
辛辣,勿過食咸味、酸味,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2.惡露過多者不宜服用。3.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合并有...
- 更多惡露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