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鬲肓 (最后修訂于2015/6/25 15:12:56)[共230字]
摘要:概述鬲肓:1.膈膜與肓膜的合稱;2.橫膈以上的胸腔部位。膈膜與肓膜的合稱·鬲肓鬲肓是膈膜與肓膜的合稱。鬲,同膈;肓,指肓膜。見《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參見膏肓、肓膜:膏肓為人體部位名。出《左傳·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后世稱病情嚴重為“病入膏盲”。肓膜為人體部位名。指心下膈上之膜。見《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橫膈以上的胸腔部位·鬲肓鬲肓是指橫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又稱氣海。對氣血營衛運行有推動作用。《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鬲肓
鬲肓 橫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又稱氣海。對氣血營衛運行有推動作用。《素問·刺禁論》:“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作者:
- 小心真主篇
。陽不歸陰,則火炎于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于下而不升。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世人錯認小
- 膜原
膜原 ①人體部位名。指胸腹與膈肌之間的部位。《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王冰注:“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 ②溫病辨證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溫疫論》:“邪在膜原,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里。”作者:
- 《瘍醫大全》:[卷一《內經》纂要]刺禁論篇
陽氣主外,心象火也。)腎治于里,(陰氣主內,腎象水也。心為五臟部主,故稱部。腎間動氣,內治五臟,故曰治。)脾為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胃為之市。(水谷所歸,五味皆入如市,故為市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又云,心下鬲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于氣,心主于血,其榮衛于身,故為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
- 《研經言》:[卷三]伏沖解
較深,而途不一,或由腸胃之腠而傳二腑,或由腸胃之外而傳膜原,路路可走,防御綦難,為泄為積,未可預卜。經意當以兩歧言,不以遞進言,否則既入腸胃,豈有復出而傳膜原之理哉?腸胃之外,膜原之間,所部甚廣,自鬲肓至脖,跨有臍之四旁,于古尺約尺許,其止者為積,其行者為繞臍痛;其不內逼于膜而傳者,尚有腸胃之后膂筋一次;其內逼膜原而傳者,亦尚有小腸膜原之間一次;其由支絡而傳者,尚有沖脈之正經,為臍上喘動應手之癥。
-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愿聞禁數。岐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刺禁論
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膈膜。肓膈上無肉空處也陽氣謂之父陰血謂之母。肺主氣心主血父母之象也)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此言下部之第七節命門。相火也。相火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四時刺逆從論嚏字下有欠字。)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
- 《醫碥》:[卷之一·雜癥]命門說
《難經》謂∶腎有兩枚,非皆腎也,左為腎,屬水,右為命門,屬火。后人非之,謂兩腎皆屬水,命門在兩腎之中,當脊骨自上數下第十四椎陷中;若自下數上,則為第七椎,正與臍對。引《內經》∶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謂心也。)七節(即第七椎)之旁,中有小心為證。謂兩腎在七節之旁,兩腎中間,即七節之陷中也,小心即命門。《醫貫》又以中字為解,以太極形容。謂一中分太極,中篆作φ,○,太極也;│分太極為○。者。│,象人之脊
- 《金針秘傳》:[二、醫經錄要](十)《素問·刺禁論》篇
此篇論禁刺之要害,凡針家皆宜三復之。黃帝問曰∶愿聞禁數。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
- 《針灸大成》:[卷一針灸直指]刺禁論
黃帝問曰∶愿聞禁數?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謂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謂腎神,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一作欠);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一作三日);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足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
-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蛆痘
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內者不出,外者不入,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死之征也。凡病深項軟者死,骨敗也。【驗胸腹】經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胸腹者,臟腑之郭也。又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蓋言心肺也,故痘瘡輕者胸前無,胸腹出太甚者必重也。其中于臟,各有期日,凡病深喘急,胸骨扇動者,肺焦脹也,左乳下動脈突出者,宗脈絕也,皆不可治。瘡疹腹痛者,毒未盡也,更宜詳審。【驗手足
-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蛆痘
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內者不出,外者不入,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死之征也。凡病深項軟者死,骨敗也。【驗胸腹】經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胸腹者,臟腑之郭也。又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蓋言心肺也,故痘瘡輕者胸前無,胸腹出太甚者必重也。其中于臟,各有期日,凡病深喘急,胸骨扇動者,肺焦脹也,左乳下動脈突出者,宗脈絕也,皆不可治。瘡疹腹痛者,毒未盡也,更宜詳審。【驗手足
- 《馮氏錦囊秘錄》:[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碎金賦
以求方。面頰最嫌破損,肩背尤怕。焦囊腫忽消兮氣脫,語忽妄兮神亡,食谷則嘔兮胃爛,飲水則嗆兮咽傷,切牙兮肝火熾而腎敗,寒戰兮陽氣弱而陰強,膿反干兮倒陷,膿不成兮伏藏,叫哭不止兮毒攻腸胃,悶亂不寧兮火烈鬲肓,倉稟不藏兮魂魄歸冥漠,水泉不止兮姻親泣于北邙。膿血已化,敗靨相當。痂自唇吻兮,漿吐結如珠玉。靨自人中兮,部分界乎陰陽,令行秋冬兮,根據先后而不亂。氣應收藏兮,備上下而有常,顴上平干兮,慮乎倒靨,額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內經要旨(下)]針刺篇第十一
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半死,其動為嘔。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HT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刺禁論岐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謂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父母,心肺陰陽是也。)七節之傍,中有小
- 如何學習《內經》
《太素注》,最該精讀。因楊注實為諸家注之所本,對楊注有較深的體會后,便有了權衡諸家注的基礎。如楊注刺禁論“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只此“五臟之氣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內容和
- 《醫原》:[卷下]女科論
生熱,不宜多食。至于治法,當視其人之體質為之。氣虛者,治在脾、肺。土為金母,金為水源,飲食之精氣,賴脾氣以散輸,資肺氣以灌溉,益脾、肺之氣,即以裕生化之源,經故曰氣歸精。陰虛者,治在肺、心、腎,經謂鬲肓之上(心下鬲上為肓),中有父母,肺與心也;七節之傍,中有小心,腎也。肺、心、腎呼吸相通,君、相火動靜相隨。生精者心,損精者亦心。精氣生于谷氣,谷氣色白,白為五色之本;谷氣歸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
- 鬲中熱
鬲中熱 證名。鬲通膈。指心熱。出《素問·刺熱篇》。《素問識》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宮城,主胸中熱者,寫肺熱也,膈中熱者,寫心熱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熱在氣分,而不干于藏真也。”作者:
- 膏肓之疾與膏肓穴
愁,何禁驟雨!偶遭蠱蠆之讒,遂抱膏肓之疾。晴雯因遭讒言而被逐,最后抱病而逝。《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也有“寶玉只顧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成語“病入膏肓源于《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國求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替他診療。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是
- 五鬲氣
五鬲氣 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的總稱。見《諸病源候論·五鬲氣候》。即五鬲。參見該條。作者:
- 鬲氣
鬲氣 病名。即膈氣。見《諸病源候論·五鬲氣候》。詳膈氣條。作者:
- 鬲偏枯
鬲偏枯 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氣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問·大奇論》:“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類經·脈色類》:“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作者:
- 鬲咽
鬲咽 病證名。咽噎阻隔不通。《素問·至真要大論》:“食飲不下,鬲咽不通。”作者:
- 羅鬲
羅鬲 膈的俗名。《傷科補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內之膜也,俗名羅鬲。”作者:
- 鬲中
鬲中 即橫膈膜部位內。《素問·至真要大論》:“……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作者:
- 鬲消
鬲消 病證名。鬲通膈,即膈消。因心肺郁熱傳化而致。主要證見心煩、膈滿、消渴、多飲等。《素問·氣厥論》:“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詳膈消條。作者:
- 鬲癇
鬲癇 病名。癇病發則目反,四肢不舉之證。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參見癇條。作者:
- 《難經古義》:卷之下
難曰五臟俱等(列)而心肺獨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于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按此篇所述。五臟同輩等列。而心肺獨在鬲上。脾肝腎三臟。皆在鬲下。上焉則清陽之處。下焉則濁陰之地。此乃心肺獨似有貴焉。夫心者生化榮血。肺者營運衛氣。一身氣血。率皆賴于二臟之運化。則其所職最重。故心肺之所貴者無他。唯在血與氣耳。素問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所謂父母者。
- 鬲
鬲 ①通“膈”,胸腔與腹腔相隔之處,即現代醫學所稱橫膈或橫膈膜。《素問·五臟生成》:“腹滿(月真)脹,支鬲胠脅,下厥下冒,過在足太陰、陽明。”《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 ②通“隔”:阻隔。《素問·五常政大論》:“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素問·風論》:“食飲不下,鬲塞不通。” ③病證名。噎膈。《素問·大奇論》:“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作者
- 肉肓
肉肓 解剖結構名。即膜原。《靈樞·脹論》:“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詳膜原條。作者:
- 《灸膏肓腧穴法》
《灸膏肓腧穴法》 針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莊綽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體病理關系至重,故此書專門介紹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圖。參見《針灸四書》條。作者:
- 《灸膏肓腧穴法》
《灸膏肓腧穴法》 針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莊綽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體病理關系至重,故此書專門介紹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圖。參見《針灸四書》條。作者:
- 肓膜
肓膜 解剖結構名。指心下膈上的脂膜。《素問·痹論》:“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王冰注:“肓膜,謂五臟之間鬲中膜也。”作者:
- 膏肓
膏肓 ①人體部位名。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位深隱難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稱為病入膏肓。 ②經穴別名。見《醫學入門》。即膏肓俞。詳該條。作者:
- 肓腸、闌尾
圖片相關說明:肓腸、闌尾作者:
- 肓募
肓募 經外穴名。《千金要方》:“結氣囊裹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斜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頭下行,度頭是穴。”主治病后衰弱,萎黃,腹中積塊疼痛等。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作者:
- 下肓
下肓 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氣海。見該條。作者:
- 運膏肓
運膏肓 自我按摩方法名。肘部屈曲,轉搖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駢文》:“兩肩扭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作者:
- 肓
肓 ①指肓膜。《素問·奇病論》:“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杜預注:“心下為膏;肓,鬲也。” ②指心下膈上的部位。參膏肓條。作者:
- 肓之原
肓之原 十二原(穴)之一。即氣海。《靈樞·九針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參見十二原穴條。作者:
- 膏肓病
膏肓病 古病證名。出《左傳·成公十年》。該篇載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說明這是一種病位在膈中(或其他屬于藥物不易起作用的病位)的危重病證。后世有將膏肓病與勞病的某些證型相聯系者,如《扁鵲心書》將一種由于“七情六欲,形寒飲冷,損傷脾氣,令人咳嗽,胸膈不利,惡寒作熱”的“冷勞”病與膏肓病并論,用全真丹、金液丹等方治療;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則將“肺勞熱,
- 胞肓
胞肓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布有臀上皮神經,臀上神經及臀上動、靜脈。主治腸鳴,腹痛,腹脹,腰脊痛,大小便不利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作者:
- 肓俞
肓俞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沖脈、足少陽之會。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及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秘,疝痛,小便淋瀝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作者:
- 病入膏肓
夢見從他的病中跳出兩個小人。其中一個說:“醫緩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可不比前次那個巫醫,他恐怕要抓住我們,該往哪里躲避呢?另一個回答說:“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個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們怎么樣?醫緩到了晉國,紿晉景公辨癥后為難地說:“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況藥物也不能到達那里去發揮藥效。 后來,人們常用
- 肓門
肓門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和第一腰動、靜脈后支。主治腹痛,痞塊,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作者:
- 膏肓俞
膏肓俞 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醫學入門》作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布有第2、3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外側支和肩胛背神經,肋間動脈后支及頸橫動脈降支。主治肺癆,咳嗽,氣喘,咳血,盜汗,遺精,健忘,四肢倦怠,癰疽發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7-15壯;或艾條灸20-30分鐘。作者:
- 擠壓膏肓穴除上背痛
3次,放松還原。 展肩擴胸 兩手握拳,兩肘關節彎曲,抬與肩平; 兩肩向后展,肘關節帶領擴胸,頭微微向后仰,擠壓項部和上背部; 兩手腕在胸前交叉,手臂盡量外撐,含胸拔背,如此一前一后,起到對膏肓的擠壓作用。 重復以上動作3次。 搖轉轆轤 單轉轆轤:兩手握成拳,周身端正,肘關節彎曲成90°,以肩帶動兩臂,左肩向前、上、后、下畫圓,速度盡量放慢,幅度盡量加大,重復做3次。右肩向前
- “病入膏肓”的來歷
人們常常用“病入膏盲一詞來形容病情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一件事情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那么“膏和“肓究竟指的是什么?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秦國有一位名醫叫醫緩。一次,晉國的晉景公得了重病,于是請醫緩去給他治療。醫緩還沒到的時候,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身上有兩個小孩子在說話。一個孩子說:“聽說這回請的人,醫術十分高明。那個醫生來了,用藥會傷
- 《醫說》:[卷五鬲噎諸氣]五鬲
古今論鬲氣乃有五種謂憂鬲恚鬲氣鬲寒鬲熱鬲也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乃憂鬲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鬲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鬲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鬲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干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鬲《醫說》南宋張杲公元1127-1279年
- 《醫說》:[卷五鬲噎諸氣]氣鬲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病得之少憂食飲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一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脈法曰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重陽也逖(音唐)心主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史記)《醫說》南宋張杲公元1127-1279年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五]鬲痛
(五噎氣哽)承滿、乳根、療鬲氣。(明見噎。)膻中、療胸鬲悶。咳嗽氣短。喉鳴。(下)鬲俞、痛。(見癖。)商陽、療胸鬲氣滿。(見喘。)足臨泣、療胸鬲滿悶。(下見頰痛。)胸中鬲氣聚痛。好吐。灸厥陰俞隨年壯。(千)隱白、(見嘔吐。)巨闕、主鬲中不利。(明下同。)食竇、(銅同。)主鬲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明下云。療鬲間鳴陸常有水聲。)胸鬲中氣。灸闕俞隨年壯。天池、治胸鬲煩滿。(銅見胸滿。)膻中、治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六]青肓
(雀目疳眼)商陽、巨、上關、承光、童子、絡卻、主青肓無所見。期門、太泉、主目青。(痛。)絡卻、治青風內鄣。目無所見。(銅)巨、治青肓目無見。遠視KTKT。白翳覆瞳子。瞳子、治青肓目無見。遠視KTKT。目中翳膜。頭痛。目外赤痛。商陽、治青肓、右取左。左取右。(見頷腫。)小兒目澀怕明。狀如青肓。灸中渚各一壯。(明)小兒疳眼。合谷、各一壯。睛明、治疳眼。(銅)睛明、治小兒雀目疳眼。明云、療眼暗。雀目冷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