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多所聞為經穴別名[1][2]。即聽宮[1]。《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耳中多所聞二穴。”王冰注:“聽宮穴也。”后《針灸聚英》等作聽宮之別名[1]。
穴位 | 聽宮 | ||
漢語拼音 | Tinggong | ||
羅馬拼音 | Tingkung | ||
美國英譯名 | Listening Palac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I19 | |
日本 | 19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IG18 | |
富耶氏 | IG19 | ||
德國 | DÜ19 | ||
英國 | Si19 | ||
美國 | SI19 |
聽宮為經穴名(Tīnggōng BI19)[3]。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多所聞、聽多聞、窗籠。屬手太陽小腸經[3]。聽宮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3][4]。聽指聽聞,宮即宮室,此指耳竅,此穴在耳部,有通耳竊之功,故名聽宮[3]。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聾啞,神經性耳聾,中耳炎,耳痛,齒痛,癜狂,癇證,瘛疭,耳齒痛,音啞,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失音癥等。
4 多所聞的別名
聽多聞[5],多所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窗籠(《黃帝內經靈樞·根結》馬蒔注)。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官,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輸也。《針灸甲乙經》: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6 特異性
聽宮穴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
7 穴名解
聽指聽聞,宮即宮室,此指耳竅,此穴在耳部,有通耳竊之功,故名聽宮[3]。
聽,聆也。宮,《說文》:“宮,室也。”《爾雅·釋樂》:“宮,中也。”又有圍、屏之意。一說本穴與耳門同位,閉口取之,則刺入者淺,故名“耳門”;開口取之,則刺入者深,故名“聽宮”,喻猶達于深宮后庭也。[5]
8 所屬部位
耳[6]
9 聽宮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聽宮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7][8]。
聽宮穴位于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狀突之間的凹陷中。即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與聽會之間,張口取穴[3]。
聽宮穴位于耳屏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時呈凹陷處(《醫學入門》)[4]。
一說聽宮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針灸甲乙經》)。
聽宮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
聽宮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聽宮穴的位置(肌肉)
聽宮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耳和髎、耳門、聽宮、聽會俱在耳前,4穴名異,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5]。而耳門、聽宮兩穴,同存一窠,表面雖可強分,穴底終歸一窠[5]。若依淺為耳門,深為聽宮之說,辨別穴位,較為簡捷[5]。況兩穴治病,又復略同,似乎無須分絲披縷[5]。一而二可,二而一,亦無不可[5]。按方書多載聽會開口取之[5]。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5]。針入四分,灸三壯。和髎,刺三分,灸三壯[5]。云穴下有動脈,若三穴直列,則俱有動脈,若開口取和髎,則和髎穴下反無動脈,而穴隙稍移前矣[5]。
聽宮穴位于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狀突之間的凹陷中。即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與聽會之間。張口取穴[3]。
正坐或仰臥位,微張口,于耳屏前緣與下頜小頭后緣之間凹陷處取穴;或微張口,耳屏正中前緣凹陷中,在耳門與聽會之間取穴[9]。
11 穴位解剖
聽宮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分布著面神經分支及耳顳神經。皮膚薄,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耳顳神經外,還有顳淺動、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外耳道軟骨處,深刺可達第一、二頸椎體前緣之間。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外耳道軟骨[3]。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和顳淺動脈的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的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經分支及耳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4]。
12 聽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聽宮穴有聰耳開竅的作用。
聽宮穴有宣耳竅、寧神志作用[3]。
聽宮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交會穴,三條經脈均入耳中,故本穴為治療耳疾的主穴[9]。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里,心主神明,故聽宮穴可治療神志病[9]。
聽宮穴有清頭聰耳作用[5]。
13 主治病癥
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聾啞,神經性耳聾,中耳炎,耳痛,齒痛,癜狂,癇證,瘛疭,耳齒痛,音啞,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失音癥等。
聽宮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聾、耳鳴、聤耳、耳齒痛、音啞、癲狂[3]。
現代又多用聽宮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暈等[3]。
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聾啞,癲狂,齒痛;以及神經性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炎等[4]。
聽宮穴主治耳聾,耳鳴,聤耳,耳痛,牙痛;癲狂,癇證,瘛疭[9]。
其它:聾啞。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1寸[4]。
張口,直刺0.5~1寸[8][9],局部有酸脹感[9],可擴散至耳周部和半側臉部[9],有時有鼓膜向外鼓脹感[9]。
14.2 灸法
15 配伍
聽宮配翳風、外關,有聰耳開竅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聽宮配聽會、翳風,治耳聾、耳鳴[9]。
聽宮配耳門、外關、翳風、中渚,治聤耳[9]。
配下關、合谷治下頜關節炎[3]。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癲疾,狂,瘛疭,眩仆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耳聾。
《針灸大成》: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𢙐𢙐蟬鳴。
《循經考穴編》:主耳虛鳴癢,或閉塞無聞,或耳出清汁。
17 研究進展
17.1 治療神經性耳聾
針刺聽宮對治療感覺神經性耳聾有一定療效[9]。實驗表明,實驗性動物的耳聾,針刺“聽宮”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耳蝸毛細胞損傷情況,發現針刺“聽官”組,其損傷曲線在第二回顯著減輕(與對照組相比),證明針刺能改善耳蝸微循環及毛細血管營養供應,故能阻止毛細血管壞死[9]。耳蝸電位的變化,也證明針刺組可使部分患者耳蝸電位加大,提示耳蝸功能增高[9]。
17.2 治療顳頜關節炎
取患側聽宮穴,將生理鹽水1 mL與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混合,共2 mL,張口注射。每隔4d治療一次[9]。
17.3 治療三叉神經痛
針刺聽宮,留針1至數小時,治療63例,效果好。
17.4 治療面痛
17.5 治療外耳道炎
用激光直接照射耳腔10分鐘,聽宮、聽會各照射5分鐘。
17.6 治療耳聾
突發性耳聾,先以右手拇指尖按壓患側聽宮、翳風,使患者有痠麻感,然后再針刺聽宮、翳風。
17.7 對內耳的調節
據報道針刺聽宮穴,對實驗性動物的耳聾對對照組比較,觀察耳蝸毛細胞損傷情況,發現針刺組其損傷曲線在第二回,顯著減輕,證明針刺能改善實驗動物、耳蝸微循環及毛細胞營養供應,能減輕毛細胞壞死。又通過耳蝸電位變化,發現針刺組可使部分耳蝸電位增高,提示耳蝸功能有改善。
弱刺激針刺聽宮,可使噪音性耳聾動物皮層聽中樞誘發電位波增高,耳蝸血流量增加,損傷耳蝸毛細胞逐趨復原。而強刺激效應恰相反[3]。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聽宮、涌泉可使正常豚鼠皮層聽中樞引起以興奮為主的即時性改變,但對耳蝸微音電位無影響[3][5]。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3.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1.
古籍中的多所聞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亦非。本事方曰。側臥張口取之。吳文炳。曰。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如赤小豆。是聽宮之注。聚英。醫統。...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膝髕下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屬足陽明胃經。)耳中多所聞二穴。(一名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屬手...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六]氣穴論
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六分,灸三壯。)耳中多所聞二穴。(聽宮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一·輸穴]氣穴
,(平按∶《素問》厭下有分字。)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
- 《針灸聚英》:[卷一上]手太陽小腸經
針二分。主口面赤。眼動不止。腫齒痛。聽會(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
- 更多古籍中的多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