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經脈名·督脈
- 4.1 督脈循行分布
- 4.1.1 《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 4.1.2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 4.1.3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 4.1.4 《難經·二十八難》
- 4.1.5 《中醫大辭典》
- 4.1.6 《中國針灸學詞典》
- 4.1.7 《中醫藥學名詞(2004)》
- 4.1.8 《奇經八脈考》
- 4.2 督脈腧穴
- 4.3 督脈經脈病
- 4.4 督脈腧穴主治病證
- 5 經穴別名·督脈
- 5.1 神庭穴的別名
- 5.2 出處
- 5.3 穴名解
- 5.4 特異性
- 5.5 所屬部位
- 5.6 神庭穴的定位
- 5.7 神庭穴的取法
-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 5.9 神庭穴的功效與作用
- 5.10 神庭穴主治病證
- 5.11 刺灸法
- 5.12 神庭穴的配伍
- 5.13 文獻摘要
- 5.14 神庭穴研究進展
- 6 經外奇穴名·督脈
- 7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參考
Governor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overnor Vess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overnor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governor vess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u channel[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governor vess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V[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4 經脈名·督脈
督脈(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為經脈名[3]。奇經八脈之一[3]。代號DU[4]。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淪》。
督脈分布在腰、背、頭面正中,總督六陽經,調節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海”[5]。督脈前后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系心、腎、腦。督脈在背后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督脈起于胞中,上行入腦,并主一身之陽經,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邊直向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帶處[1][2]。(本經起于小腹內,出于會陰部,沿脊柱內上行,到項后風府穴處進入腦內,絡于腦,再回出上行至頭頂正中的百會,循前額正中線到鼻柱下方的水溝穴,止于上牙齦部的齦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后溪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
督脈共有28穴。分布于人體后正中線,起于長強,止于齦交。據《針灸甲乙經》等載,計有: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等[6]。本經腧穴主治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神志病。有少數腧穴有瀉熱作用。
4.1 督脈循行分布
督脈循行路徑
4.1.1 《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語譯:
足厥陰肝經……上行沿著喉嚨進入喉頭鼻咽部,到達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額部(神庭),沿頭頂正中(百會),下向后頂中(風府),沿著脊柱(大椎)進入骶部(長強),這就是督脈。
4.1.2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語譯:
頸中央的脈是督脈。其穴名風府。
4.1.3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語譯:
督脈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系陰部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絡脈,分布于陰部,會合于肛門之間(會陰),繞向肛門之后,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長強),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會陽)。足少陰經從股內后緣上行,貫通脊柱(長強),而連屬腎臟。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于目內眥(睛明),上行至額,交會于巔頂(百會),入絡于腦;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風門),抵達腰中,入循脊里,絡于腎臟(腎俞)。在男子,則沿陰莖下至肛門,與女子相仿。督脈另一支從小腹直上(同任脈),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于喉嚨,上至下頜部環繞唇口,向上聯絡兩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難經·二十八難》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語譯:
督脈,起始于軀干最下部的長強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
4.1.5 《中醫大辭典》
(按:《難經·二十八難》原文無后三句)督脈自小腹內起始,下出于會陰部,向后沿脊柱里邊直上,至風府穴處進入腦部,上行巔頂,沿著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國針灸學詞典》
督脈起于小腹內,出于會陰部,沿脊柱內上行,到項后風府穴處進入腦內,絡于腦,再回出上行至頭頂正中的百會,循前額正中線到鼻柱下方的水溝穴,止于上牙齦部的齦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后溪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
4.1.7 《中醫藥學名詞(2004)》
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邊直向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帶處。[7]
4.1.8 《奇經八脈考》
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后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據以上有關記載,督脈的路線,以行于腦脊正中者為主干,旁行者為分支。脈氣起于小腹內(腎下、胞中),與沖脈、任脈同源,出于會陰部。督脈從尾骶沿脊內上行,到項后風府穴進入腦內,聯絡腦,其外從頭頂正中經前額到鼻柱下端,至齦交穴止。這一主干,在營氣運行時從上而下,即由足厥陰肝經分支上頭頂接通督脈,沿腦脊下行,后接任脈。
督脈旁支,上部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行,從目內眥上行,交巔頂,絡腦,下項,挾脊,于腰中絡腎;下部與足少陰腎經同行,以肛門后尾骶部貫脊屬腎。
督脈在陰部散絡陰器或陰莖,下合于肛門,在肛門后尾骶部與足太陽、足少陰會合。
前行者與任脈相同,從少腹直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
其絡脈,從長強挾脊上項,散布頭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陽。--可知督脈與足太陽關系最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兩旁,同聯系腎與腦。其次為與足少陰和任脈相聯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陰部、胞宮、腎、心相關聯。
從督脈的循行分布部位認識其功能,首先是“總督諸陽”,或稱為“陽脈之海”和“陽脈之都綱”。諸陽經通過陽維會合于督脈,在督脈上有受各陽經所會的穴,又入會于足太陽經的穴,均說明這種關系。其次是溝通陰陽、總攝諸經,或稱“督領經脈之海”。督脈旁通足太陽、足少陰,與沖、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脈,即說明這種關系。對此,滑伯仁曾說:“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脈作為“陽脈之海”和“督領經脈之海”以見其功能之大,從“四海”的劃分又歸屬于“腦為髓海”。
督脈 |
4.2 督脈腧穴
4.2.1 本經腧穴
督脈腧穴總圖
督脈共有28穴(有將印堂歸入者計29穴)。分布于人體后正中線,起于長強,止于齦交。據《針灸甲乙經》等載,計有: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印堂[8][9](《中國針灸學辭典》、《中國針灸全書》列入督脈)、素髎、水溝、兌端、齦交等[6]。
督脈二十八穴始于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肉縫間。
奇經督脈經筋圖
長強(絡,足少陰會),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后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會)。
4.2.2 特定穴
4.2.2.1 絡穴
長強
4.2.2.2 交會穴
會陰(會任脈、沖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會足太陽)。此外, 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后溪通于督脈。
督脈交會穴表(●本經穴 √交會穴)
經名 | ||||||||||
穴名 | 督脈 | 任脈 | 沖脈 | 足少陰腎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太陽小腸經 | ||||
√ | ● | √ | √ | |||||||
√ | ● | |||||||||
會陰 | √ | ● | √ | |||||||
橫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庭 | ● | √ | √ | |||||||
水溝 | ● | √ | √ | |||||||
百會 | ● | √ | ||||||||
腦戶 | ● | √ | ||||||||
風府 | ● | √ | ||||||||
啞門 | ● | √ | ||||||||
大椎 | ● | √ | √ | √ | ||||||
陶道 | ●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
長強 | ● | √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
風門 | √ | ● | ||||||||
會陽 | √(《中國針灸學辭典》) | ● | ||||||||
后溪 | √ | ● |
4.3 督脈經脈病
督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絡脈病)。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頭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中醫大辭典》:本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育等。
據以上記載,督脈的病候,主要是關于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見癥,如頭風、頭痛、項強、頭重、腦轉、耳鳴、眩暈、眼花、嗜睡、癲狂、癇疾、腰脊強痛、俯仰不利、肢體痠軟,后人所載還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不語等。
4.4 督脈腧穴主治病證
督脈腧穴主治神志病、熱病和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10]。
督脈腧穴主治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神志病。有少數腧穴有瀉熱作用。
督脈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長強* | 尾端 | 便血、痔疾、癲狂癇 |
腰俞 | 骶骨 | 月經不調、腰脊強痛 |
腰陽關* | 腰椎 | 月經不調、遺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
命門* | 腰椎 | |
懸樞 | 腰椎 | 泄瀉、腰脊強痛 |
脊中 | 泄瀉、黃疸、癲癇 | |
中樞 | 胸椎 | 黃疸、嘔吐、腰脊強痛 |
筋縮 | 胸椎 | 胃痛、脊強、癲癇 |
13~9椎:神志病、腸胃病 | ||
至陽* | 胸椎 | |
靈臺 | 胸椎 | |
神道 | 胸椎 | |
身柱 | 胸椎 | 咳嗽、氣喘、癲癇、脊強、背痛 |
陶道 | 胸椎 | 頭痛,瘧疾,熱病 |
大椎* | 頸胸椎 | 咳嗽、氣喘、頭痛、項強、熱病、瘧疾、癲癇 |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熱病 | ||
啞門* | ||
風府* | 后頭 | 頭痛、項強、眩暈、咽喉腫痛、癲狂 |
項部:神志病、頭項病 | ||
腦戶 | 后頭 | 頭暈、項強、癲癇 |
強間 | 后頭 | |
后頂 | 后頭 | 頭痛、眩暈、癲狂癇 |
百會* | 頭頂 | |
前頂 | 前頭 | 頭痛、鼻淵、癲癇 |
囟會 | 前頭 | 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上星* | 前頭 | 頭痛、鼻淵、鼻衄、癲狂 |
神庭 | 前頭 | 頭痛、眩暈、癲癇 |
頭部:神志病,頭面五官病 | ||
素髎* | ||
水溝* | 人中 | |
兌端 | 上唇 | 日㖞、齒齦腫痛、癲狂 |
齦交 | 齒齦 | 齒齦腫痛、癲狂 |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齒病 |
5 經穴別名·督脈
穴位 | 神庭 | ||
漢語拼音 | Shenting | ||
羅馬拼音 | Shenting | ||
美國英譯名 | God's Courtyar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V24 | |
日本 | 2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G23 | |
富耶氏 | |||
德國 | LG23 | ||
英國 | Gv24 | ||
美國 | Go24 |
神庭為經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志》),督脈(《備急千金要方》)。屬督脈[11]。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5.1 神庭穴的別名
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志》),督脈(《備急千金要方》)。
5.2 出處
《針灸甲乙經》:神庭,在發際,直鼻,督脈、足太陽、足陽明之會。
5.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本穴居頭顱之上,腦在其中,而腦為元神之府,為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故名之。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道經中有三丹田之說。《中黃經》以腦宮為上丹田,心宮為中丹田,腹胃為下丹田,也稱上中下三庭。《黃庭中景經》注:“面有神庭。”《黃庭內景經》注:“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故神庭者腦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分處,正當腦海前庭,為神居之所,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淵也。”主治煩悶恍惚,癲疾風癇諸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治癲疾風癇……悸驚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異性
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11][12]。
5.5 所屬部位
前頭[14]
5.6 神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頭正中線,入前發際0.5寸(《外臺秘要》)[12]。一說:“在發際,直鼻”(《針灸甲乙經》)。
神庭穴在督脈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發際0.5寸處取穴。
神庭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發際中點直上0.5寸處取穴;若無前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和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11]。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16]。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16]。
布有額神經分支和額動、靜脈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庭穴具有寧神醒腦、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系督脈、胃經和膀胱經之會穴,有清頭寧神之功,主治癲狂風癇,驚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證
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及高血壓、瘧疾等[11]。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失眠,鼻淵,癲癇等[12]。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失眠;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15]。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失眠、鼻淵、癲癇[17]。
頭暈目眩,鼻淵,鼻鼽,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癇癥,驚悸,失眠,淚囊炎,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目赤腫痛[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腎俞、百會,有補益肝腎,滋陰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通谷,有宣肺利竅,疏風清熱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兌端、承漿、有醒腦開竅,調陰和陽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頭痛目疾[15]。
神庭配本神、百會、后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治癲疾[15]。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5.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瘧,神庭、百會主之。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
《針灸大成》: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普濟》:歧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則傷,宜灸七壯至二十壯;禁針,針即發狂。
5.14 神庭穴研究進展
5.14.1 對中風患者微循環及痛閾的影響
針刺、艾灸神庭觀察,發現針灸后患者的微循環障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閾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針、灸兩組相比,血流速度、痛閾均無顯著差異,證明針、灸均能使中風患者的微循環改善,并在病理條件下調節患側肢體的感覺系統。
6 經外奇穴名·督脈
督脈為經外奇穴名[3]。出《備急千金要方》。
6.1 督脈穴的定位
經外奇穴督脈位于前發際中點入發際0.2寸處[3]。
6.2 督脈穴主治病證
經外奇穴督脈主治卒癲、小兒暴癇、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等[3]。
6.3 刺灸法
一般灸5~10分鐘[3]。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6.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9.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8.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0.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7.
- ^ [1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4.
- ^ [1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 ^ [1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128.
- ^ [1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128.
古籍中的督脈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督脈
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骨空論篇第六十
則瀉之。此言風在皮膚之氣分。而治在風府者。風府乃督脈陽維之會也。)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 《內經知要》:[卷下]一、經絡
于柱骨之會上(背之上頸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于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口噤不可開)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陽明脈之會直唇取之灸三壯主寒熱頭痛癲疾互引水腫...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下
《銅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宜灸七壯至三七壯。上星...
- 更多古籍中的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