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短氣(shortness of breath[1])為癥狀名[2]。見《黃帝內經靈樞·癲狂》。是指呼吸短促而急,自覺氣息不能接續的表現[3][1]。
4 短氣的癥狀
《醫宗必讀·喘》:“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
5 短氣的分類
虛證常兼見形瘦神疲,聲低息微,頭眩乏力等癥,多由體氣素虛或病后真元耗損所致[2]。
實證常兼見胸腹脹滿、呼吸聲粗、心胸窒悶等癥,多由痰飲、瘀阻、氣滯等導致[2]。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諸病源候論·短氣候》:“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
《石室秘錄》:“蓋短氣乃腎氣虛耗,氣沖于上焦,壅塞于肺經,癥似有余而實不足。”
6 短氣的治療
7 關于少氣、外感短氣、實邪短氣、氣虛短氣、喘證
7.1 少氣
少氣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語無力[4]。可由臟氣虛弱或水飲內聚所致[4]。《諸病源候論·少氣候》:“所由藏氣不足故也。肺主于氣而通呼吸,藏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胸痛少氣者,水在藏府,水者陰氣,陰氣在內,故少氣。”亦有因痰氣、食積內阻所致者[4]。《䱐溪醫述·病癥辨異》:“少氣者,氣少不足于言……由里氣因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路使然。”
7.2 外感短氣
外感短氣指外邪襲肺所致的氣短不能相續[5]。多因六淫之邪侵襲肌表,繼則郁結于里,致氣道受阻,呼吸不能接續[5]。《癥因脈治》卷二:“外感短氣之癥,身發寒熱,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滯之癥也。”如脈緊為寒邪,洪數為風熱,躁疾為燥邪,弦急為肝膽邪逆[5]。治宜祛邪為主[5]。冒寒用三拗湯;冒風用防風瀉白散;傷燥熱用石膏瀉白散、清肺飲;如脈見促結,應予宣通法;脈見沉伏,當用升散法[5]。
7.3 實邪短氣
實邪短氣為內傷短氣之一[6]。多由膏粱積熱或水飲停留,壅塞肺道所致[6]。《癥因脈治》卷二:“實邪短氣癥,身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脅肋作痛,不得仰臥,其形似腫。”脈多沉滑、沉緊或沉伏[6]。治宜利水除飲或清熱瀉肺[6]。祛除水飲,可選用葶藶大棗湯、桂苓術甘湯、十棗湯等方;兼表邪者,小青龍湯;如膏粱積熱,用厚樸大黃湯;肝火上沖,用龍膽瀉肝湯;肺熱喘逆,用瀉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用梔連二陳湯等方[6]。若兼虛象者,可用腎氣丸[6]。
7.4 氣虛短氣
氣虛短氣為內傷短氣之一[7]。多由本元素弱,勞傷中氣或大病后元氣耗傷所致[7]。《癥因脈治》卷二:“氣虛短氣之癥,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脈象微弱或見浮大者,為陽微或真陽外越;脈細數、芤澀,為陰血不足[7]。治宜補氣為主[7]。如有氣脫者,急用獨參湯;中氣不足者,用補中益氣湯等;有痰用六君子湯、參橘煎等方[7]。
7.5 喘證
喘證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8]。古稱上氣、喘息,一般統稱氣喘[8]。以呼吸急促為特征[8]。發病多與肺腎有密切關系[8]。《類證治裁·喘證論治》:“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岳全書·雜證謨·喘促》:“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于肺,氣失宣降者,多屬實;素體虛弱或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多屬虛[8]。治實喘以祛除病邪為主,虛喘以培本攝納為主[8]。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氣已損,癥見虛實夾雜,當扶正與祛邪兼顧,或在發病時用祛邪,間歇時用扶正。氣喘發作時,一般多兼見咳嗽[8]。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如拉鋸者稱為哮或哮喘[8]。治療除服用藥物外,并可選用針刺、灸法、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或敷貼療法等[8]。本癥因致病原因和表現證候各有不同,故在實喘與虛喘的基礎上又可分為多種證型[8]。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3.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3.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7.
治療短氣的穴位
- 玉英
玉堂。玉堂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胸痛,咳嗽,氣短,咳逆上氣,咳吐寒痰,喉痹咽腫,氣喘,嘔吐,胸滿...
- 大陵
之癲狂。文獻摘要:《脈經》: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
- 鬼心
之癲狂。文獻摘要:《脈經》: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
- 足五里
滿,股內側痛,瘰疬,帶下,癃閉,少腹脹痛,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療尿潴留,遺尿,陰囊濕疹,尿...
- 鬼城
十指端,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短氣不得語,灸手十指頭合十壯。《良方集腋》:干霍亂,...
- 更多治療短氣的穴位
治療短氣的方劑
- 訶黎勒丸
:治腸胃虛寒,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胸滿短氣;暴傷生冷,暴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腸胃積...
- 紫蘇飲
甘草3克(炙)制法:上七味,切。功能主治:治咳嗽短氣,唾涕稠厚,煩發無時者。用法用量:以水1.2升,...
- 理飲湯
能運化精微,變為飲邪,停于胃口為滿悶,溢于膈上為短氣,漬滿肺竅為喘促,滯膩咽喉為咳吐粘涎,甚或陰霾...
- 大陷胸湯
解,醫反下之,以致邪熱內陷,飲熱互結而成的結胸,短氣躁煩,心中懊𢙐,心下痛,按之不硬,脈沉而緊者;...
- 棗肉平胃散
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
- 更多治療短氣的方劑
治療短氣的中成藥
- 艾葉敷方
尸,心腹及身體痛甚不知痛處,手摸按之,即知痛處,短氣不語。用法用量著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納著灰火熨...
- 桂苓丸
方》卷二(紹興續添方)之桂苓丸主治水飲停留胸腹,短氣眩暈,面足浮腫,小便不利;腎氣上逆,水冷為痰,逆...
- 蛤蚧定喘丸
于肺腎兩虛,陰虛肺熱所致的虛勞久咳、年老哮喘、氣短煩熱、胸滿郁悶、自汗盜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 心腦舒口服液
用于氣陰兩虛而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健忘,心悸怔仲,短氣肢倦,自汗盜汗,不耐煩勞等癥。用法與用量:口服,...
- 參貝陳皮
、油膩食物。2.本品適用于氣虛咳嗽,其表現為咳嗽短氣,咳聲低弱,痰質稀薄,自汗畏風,體虛乏力。3.支...
- 更多治療短氣的中成藥
短氣相關藥物
- 潤肺膏
、油膩食物。2.本品適用于氣虛咳嗽,其表現為咳嗽短氣,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體虛乏力。3.支...
- 芪元益氣補血口服液
用于氣血兩虛所致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短氣自汗,心慌,失眠健忘。【規格】每支裝10毫升【用...
- 潤肺止嗽丸
膩食物。2.本品適用于氣虛久咳痰多,其表現為咳嗽短氣,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體虛乏力。3.支...
- 潤肺止嗽丸
膩食物。2.本品適用于氣虛久咳痰多,其表現為咳嗽短氣,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體虛乏力。3.支...
- 參貝陳皮
、油膩食物。2.本品適用于氣虛咳嗽,其表現為咳嗽短氣,咳聲低弱,痰質稀薄,自汗畏風,體虛乏力。3.支...
- 更多短氣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短氣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醫方(三)治大氣下陷方]1.升陷湯
下陷,種種病因不同。而其脈象之微細遲弱,與胸中之短氣,實與寒飲結胸相似。然診其脈似寒涼,而詢之果畏寒...
- 《傷寒論綱目》:[卷九]短氣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摶。則為短氣。【目】張元素曰。此為短氣之虛者也。成無己曰。短...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四]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脈偏弦者,飲也。...
- 《傷寒明理論》:[卷中]短氣
傷寒短氣。何以明之。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沖。而實非氣上沖也。喘者張口抬...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喘]短氣
短氣者,氣短而急,似喘非喘也。(詳見診條。)〔仲〕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丹溪治白云許先...
- 更多古籍中的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