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端粒 (最后修訂于2010/3/17 1:29:27)[共1167字]
摘要:端粒通常是由富含鳥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聯重復序列組成,伸展到染色體的3,端。一個基因組內的所有端粒,即一個細胞里不同染色體的端粒都由相同的重復序列組成,但不同物種的染色體端粒的重復序列是各異的。哺乳動物和其他脊椎動物染色體端粒的重復序列中有一個TTAGGG保守序列,串聯重復序列的長度在2kb到20kb之間。端粒的重復序列不是在染色體DNA復制時連續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合成后添加到染色體的末端。端粒酶最早是在四膜蟲(Tetrahymena)中發現的。1985年,Blackbaurn和Greider發現人工合成四膜蟲端粒的DNA片段(TTGGGG)4,可被四膜蟲細胞抽提物中的一種活性物質加長,這種活性物質對熱、蛋白酶K和RNA酶都敏感。端粒區內的DNA重復序列的結構是很特殊的,是一種單鏈斷開的結構,可以不受DNA連接酶的作用。此外,最末端的一些堿基可能是“發夾”結構,這樣就不會被核酸酶識別而免遭降解。端粒酶將自身RNA模板合成的DNA重復序列加在后隨鏈親鏈的3’端,然后再以延長了的親鏈為模板,由DNA聚合酶合成子鏈。即使如此,結果其末端同樣也是不完整的。換句話說......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抗癌新靶點:端粒及端粒酶抑制劑研究進展
端粒酶在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中特異性表達,這使得人們對腫瘤的抗端粒酶療法產生了特別的關注。設想以端粒、端粒酶為靶點,通過抑制癌細胞端粒酶活性或直接抑制端粒延長、穩定,而使細胞無法連續增殖,繼而進入衰老途徑,直至死亡。同時端粒、端粒酶在腫瘤細胞與正常體組織之間的差別又可以減少端粒、端粒酶抑制劑對機體的毒副作用。現對端粒、端粒酶抑制劑研究進展予以分類介紹。 1控制端粒延長靶點的物質 目前對端粒的研究表
- 端粒、端粒酶同衰老與癌癥關系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端粒(telomer)、端粒酶(telomerase)同衰老、癌癥的關系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中人們發現“衰老者的端粒縮短”,而且在約85%的腫瘤細胞中檢測到了端粒酶活性。因此對端粒及端粒酶系統的研究,有助于闡明細胞衰老和惡變的機制,對抗衰老以及腫瘤的診斷、治療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本文就端粒和端粒酶及其衰老、癌癥的關系作一綜述。 1端粒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
- 端粒、端粒酶與泌尿系腫瘤
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具有特殊功能的DNA帽,它雖然不帶基因,但是在穩定染色體及防止染色體在復制時縮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維持端粒一定序列的一種核糖核蛋白[1]。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類惡性腫瘤的端粒行為異常、端粒酶活性表達不同于正常的體細胞,在大多數惡性腫瘤細胞中有端粒酶的活性,同時伴隨著端粒長度的穩定。對于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已成為腫瘤及生命科學方面研究的又一熱點。 一、端粒與端粒酶
- Cell重點推薦:當端粒遇到端粒酶
來自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的兩位學者就近期公布的一項端粒酶研究成果,發表了題為“ExposingSecretsofTelomere-TelomeraseEncounters”的評點文章,指出端粒為了保持其功能和穩定性,必須通過與端粒酶交互作用來實現。在人類細胞中,這種相互作用是由卡哈爾體(Cajalbody)介導完成,而新研究則發現了建立良好化學關聯的一種分子機制。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末端的由
- 端粒、端粒酶與癌癥
端粒、端粒酶與癌癥(pdf)【摘要】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細胞分裂過程中,因其染色體末端(端粒)DNA不能完全復制而縮短,使細胞逐漸失去增殖能力而衰老,端粒酶可延長染色體末端DNA,端粒酶的活化使細胞獲得無限增殖能力。在永生細胞系及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85%)細胞中有活化的端粒酶。本文綜述了端粒與端粒酶的結構與功能,端粒酶在端粒合成與穩定中的作用,介紹了端粒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并討
- 端粒、端粒酶與皮膚
摘要端粒作為細胞線性染色體末端的一組重復DNA序列,對維持染色體的穩定和細胞壽命至關重要,其長度的維持有賴于一種RNA酶即端粒酶的存在。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人類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表明,端粒和端粒酶是決定基因擴增和穩定的主要因素而調控著細胞增殖活性和細胞壽命。介紹了人類端粒、端粒酶的研究進展及其與皮膚、皮膚病的關系。 關鍵詞:端粒端粒酶皮膚 端粒(telomeres)指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末端的一組重
- Cell子刊:解析端粒酶的組裝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化學家得到了端粒酶組裝所需的關鍵性蛋白-RNA復合體結構。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蛋白復合物,對于癌癥和衰老研究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生物四膜蟲中發現,p65蛋白的末端區域具有一個彈性尾,能夠使端粒酶RNA主干彎曲成為下一個蛋白裝配的腳手架。對這一過程的了解有助于研究人員對人類和其他生物中類似蛋白的功能進行預測。該文章發表在MolecularCell雜志上。單細胞原生動物四膜蟲
- 端粒長度增加不依賴端粒酶活性
ogicalHealthSciences),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班牙國立癌癥研究中心(SpanishNationalCancerCentre(CNIO))的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在胚胎早期分裂階段,端粒長度的增加并不依賴于端粒酶的活性,而是存在另外一種循環機制,這對于了解干細胞及癌癥干細胞的復蘇,以及進一步研究干細胞機理意義重大。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CellBiol
- 端粒酶的新伙伴—TANKYRASE
細胞生物學家發現了控制細胞衰老的主要開關。在大多數組織中,每當細胞分裂時端粒(在染色體兩端上覆蓋的重復DNA序列)就會縮短,直到染色體被磨損得很嚴重,以致細胞變得衰老為止。但是在少數正常細胞(包括產生卵子和精子的細胞、癌細胞)內,有一種酶(被稱作端粒酶)在每次分裂之后重新組建端粒,使細胞保持不死狀態。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二種酶,這種酶可以使端粒酶具備完成此項任務的能力。 紐約城洛克菲勒大學的S
- 生化與細胞所研制出一種新的靶向端粒酶的重組抗癌蛋白
umorigenecityofHepatomaCells。這項工作主要由陳光明博士生等完成。LPTS基因是該實驗室發現并克隆的一個潛在的腫瘤抑制基因,已獲得專利授權。后被證明LPTS的同源基因可以與端粒酶催化亞基直接結合,并具有抑制端粒的活性。由于絕大多數腫瘤細胞的端粒酶被激活,因此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是抗腫瘤治療的理想靶標之一。為了將LPTS基因應用于抗腫瘤治療,該研究組設計了幾種方案,本論文報道的
- 生化與細胞所研制出一種新的靶向端粒酶的重組抗癌蛋白
最近,國際學術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HIV-Tat–mediatedDeliveryofanLPTSFunctionalFragmentInhibitsTelomeraseActivityandTumorigenecityofHepatomaCells。這項工作主要由陳光明博士生等完成。LPT
- 長壽與端粒長度和端粒酶遺傳變異有關
猶太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端粒酶過度活躍以及端粒長度二者與長壽有關。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雜志上。端粒(Telomeres)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在衰老、癌變及其他生物學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細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就相應磨損一部分,當端粒變短細胞停止分裂時,即進入細胞衰老期(cellsenescence)
- GRN163L在體內對肺癌細胞的抑制: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
2005年10月08日CancerResearch65,7866-7873,September1,200515端粒酶在正常及腫瘤細胞中的不同調節作用為設計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提供了依據。端粒酶多樣的表達部位使得可生產眾多的抑制劑。GRN163L就是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它是一種脂肪修飾的13寡聚核苷酸N3‘P5‘噻替哌,與模板端粒酶RNA(hTR)互補。科學家分別評估了體內及體外GRN163L對A
- 尖銳濕疣、鮑恩樣丘疹病、Bowen病及外陰鱗狀細胞癌皮損中端粒酶的表達
2006年09月21日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Vol.39No.5P.266-26810(濟南)為了探討端粒酶在正常組織、良性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研究者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皮損中端粒酶逆轉錄酶(hTERT)蛋白的表達情況,并對所有鮑恩樣丘疹病和Bowen病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分析。結果正常人對照組、尖銳濕疣組及外陰鱗狀細胞癌組中任兩組間hTERT表達強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陽
- GRN163L在體內對肺癌細胞的抑制: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
2005年10月08日CancerResearch65,7866-7873,September1,200515端粒酶在正常及腫瘤細胞中的不同調節作用為設計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提供了依據。端粒酶多樣的表達部位使得可生產眾多的抑制劑。GRN163L就是一種新的端粒酶抑制劑,它作者:自動采集
- 端粒、端粒酶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基本結構,保護著染色體的末端并確保其復制的完整。端粒酶是維護端粒的核蛋白復合體,在端粒酶缺乏時,端粒隨著細胞的分裂而縮短。兩者共同調節染色體的穩定性和細胞的增殖及壽命。目前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多數在腫瘤細胞的發生及分化領域,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端粒及端粒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端粒、端粒酶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周禮圓
- 生化與細胞所研究發現端粒酶保護端粒的機制
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末端的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復合物結構,它對于基因組的完整性以及染色體的穩定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端粒DNA長度以及其結構的維持與細胞衰老和癌癥發生密切相關。在有端粒酶活性的細胞中,端粒酶途徑是端粒DNA長度維持的主要機制;當端粒酶缺失時,細胞也可以通過同源重組途徑維持端粒DNA長度。在釀酒酵母中,端粒酶全酶包括催化亞基Est2,RNA模版亞基Tlc1,以及調控亞基E
- 專家解讀窮追端粒酶有望破解癌癥謎團
隨著2009年諾貝爾獎的揭曉,端粒和端粒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近日,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醫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請他對端粒和端粒酶進行了詳細介紹和通俗解釋。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個體的真實寫照,但其中存在著無數的“密電碼”,破譯它們成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夢想和追求。在今年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三位美國科學家憑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
- 美國破譯端粒酶可用于抗癌抗衰老藥物制造
美國研究人員破譯一種酶的活性區結構,而這種酶掌管幾乎所有人體腫瘤的“生殺大權”,且控制細胞衰老過程。 這種酶名為“端粒酶”,破譯它活性區結構的研究已持續10余年。最新成果有望催生更有效的抗癌藥品和抗衰老療法。 緣何能“免死”? 這項研究由美國費城威斯塔研究所“威斯塔基因表達和調控項目”助理教授伊曼紐爾·斯戈達拉克斯博士主持,成果8月31日由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發布。 人體中的端粒酶負責向
- 端粒酶作為腫瘤標志物的研究進展
來,普遍認為癌癥是由破壞細胞正常生長調節的多種基因突變引起。盡管不同的癌癥可能涉及到一個特定的基因突變,個體的癌癥往往表現為以多基因突變為特征。除了這種特殊的病因學外,最近的研究支持一種新的模式,即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許多惡性腫瘤發生的先決條件[1]。 1端粒、端粒酶與細胞永生 端粒是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特殊DNA-蛋白質結構,其DNA的特殊是含有大量的(TTAGGG)n串聯重復并富含G的重復序
- 科學家發現端粒酶新蛋白成分有利研發治癌療法
科技日報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功能極似端粒酶的蛋白質,它能四處運送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塊來修復在正常復制中被丟失的染色體末端。如果沒有這樣的日常維護,干細胞將很快停止分裂,胚胎也將無法發育。這是10年來首次發現端粒酶的新蛋白組分,這也許將成為抗癌療法的一個有價值靶標。該項研究成果刊登在1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端粒酶可在成體干細胞、免疫細胞和正在發育的胚胎細胞中正常表達。在這些細胞中,端粒
- 科學家發現端粒酶新蛋白成分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功能極似端粒酶的蛋白質,它能四處運送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塊來修復在正常復制中被丟失的染色體末端。如果沒有這樣的日常維護,干細胞將很快停止分裂,胚胎也將無法發育。這是10年來首次發現端粒酶的新蛋白組分,這也許將成為抗癌療法的一個有價值靶標。該項研究成果刊登在1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端粒酶可在成體干細胞、免疫細胞和正在發育的胚胎細胞中正常表達。在這些細胞中,端粒酶附著在新復
- 端粒酶在惡性腫瘤診斷中應用的研究
長期以來普遍認為惡性腫瘤是由破壞細胞正常生長調節的多種基因突變引起的,但隨著對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端粒酶的激活是惡性腫瘤發生的先決條件[1]。 1端粒、端粒酶 端粒是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特殊DNA-蛋白質結構,其DNA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的(TTAGGG)n串聯重復并富含G的重復序列。端粒結構功能有2個:一是保護染色體基因組免受被降解或有害重組,二是端粒重復可為染色體末端提供一個可消耗
- 哈佛大學莊曉薇小組端粒酶研究獲重大突破
《自然》雜志2月25日在線發表了哈佛大學莊曉薇研究組有關端粒酶組裝的最新研究結果。端粒酶研究對腫瘤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莊曉薇等人通過一種復雜的技術實時跟蹤觀察了單個細胞中的結構變化,揭示了端粒酶中三種不同的蛋白質和RNA成分是如何相互配合,并在形成過程中不斷修正以確保下一步得到正確執行的。端粒酶是一種基本的核蛋白逆轉錄酶,可將端粒DNA加至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端粒在各物種細胞中對于保持染色體穩定性和
- 美科學家破解端粒酶三維結構秘密
美國研究人員在8月3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破解了在大多數癌癥生長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端粒酶的秘密,這為研發新型抗癌藥物開辟了新途徑,也是基礎癌癥生物學的一大突破。領導該項研究的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伊曼紐爾•斯柯達雷克斯教授稱,端粒酶是化學療法的理想靶標,因為它在幾乎所有人類癌癥腫瘤中均具活性,但在絕大部分正常細胞中卻不具活性。這也意味著,抑制端粒酶藥物也許能用來對
- 端粒長度能夠預測冠心病風險
ngthpredictiveofCHDrisk來自一份名為WestofScotlandPrimaryPreventionStudy(WOSCOPS)的研究指出,中年男性患者冠心病事件風險與其白細胞中端粒(隨年齡縮短的DNA染色體)長度相關。這一分析發表在2007年1月13日的柳葉刀雜志上,指出冠心病風險隨著端粒長度的縮短而增加,但這一風險能夠被provastatin(普伐他汀)明顯削弱。來自英國萊
- DNA盡頭端粒:攻克癌癥與長生不老的鑰匙
啊哈,你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局。沒錯,正常細胞中,每經過一次復制,確實要丟掉一些DNA,不過決定了“我是我,你是你”的遺傳信息依然完好無損地儲存在編碼DNA中,而這部分注定要丟掉的非編碼DNA就是端粒。 正是有關端粒的一些發現,讓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12539;布蘭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巴爾的摩約翰#12539;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12539;格
- 茶多酚對膀胱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
eoplasma;()epigallocatchingallate;telomerase;hTERT/cmycmRNA 摘要:目的 探討茶多酚(EGCG)對膀胱腫瘤細胞株T24和BIU87的端粒酶活性影響及其可能機制。方法用MTT法測定治療組(EGCG)、陽性對照組(阿霉素)、陰性對照組的細胞抑制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凋亡率。將1/4IC50的EGCG和阿霉素作用于腫瘤細胞株24h、48
- 膠質瘤中端粒酶、cyclinD1的表達及相互關系
【摘要】目的研究端粒酶和cyclinD1在膠質瘤惡性轉變中表達的變化與相互關系。方法收集54例手術切除的膠質瘤標本,應用免疫組化S-P法、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腫瘤組織端粒酶和cyclinD1的表達,5例正常腦組織作對照。結果54例膠質瘤有28例表達端粒酶,陽性率為51.9%,隨著膠質瘤分級的升高,端粒酶表達強度增強(P0.05)。54例膠質瘤標本有31例表達cyclinD1,陽性率57.4%,正常腦組
- hTERT轉染軟骨細胞生物學特征和端粒酶活性變化的實驗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兔髁狀突軟骨細胞轉染人端粒酶逆轉錄酶基因(hTERT)后,其生長特征、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的變化和意義。方法通過真核表達載體,把人端粒酶逆轉錄酶基因轉入兔髁狀突軟骨細胞,經過G418篩選,挑選陽性克隆進行培養,并對陽性克隆和未轉染的軟骨細胞進行生長特征的檢測,采用TRAP和原位雜交法分別檢測軟骨細胞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結果轉染的軟骨細胞與未轉染的軟骨細胞相
- 胃癌及癌前病變組織端粒酶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活性與胃癌、癌前病變的關系。方法應用TRAP法對經病理證實的34例胃癌,18例胃粘膜異形增生,14例胃呈腸上皮化生,9例萎縮性胃炎,13例淺表性胃炎進行端粒酶活性測定。結果胃癌陽性29例(85.3%),異形增生5例(27.8%),腸上皮化生4例(28.6%),萎縮性胃炎1例(11.1%),淺表性胃炎全部陰性。結果表明胃癌與癌旁組織中的端粒酶檢測陽性率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 端粒酶活性在宮頸組織標本中的表達及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活性在宮頸組織標本中的表達及意義。方法應用端粒重復擴增方法對28例慢性宮頸炎、33例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43例宮頸癌標本進行端粒酶活性測定。結果慢性宮頸炎、CIN、宮頸癌標本中端粒酶活性陽性表達率分別為3.6%、36.4%、88.4%。CINⅠ-Ⅲ期標本中端粒酶活性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8.2%、20.0%、75.0%。結論端粒酶活性可能和宮頸癌的發生有關,與宮頸病變級別
- 人類為何衰老或長壽:探訪細胞“端粒”的世界
的諾貝爾獎了。三位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ElisabethBlackburn)、卡蘿爾(CarolGreider)和杰克(JackSzostak)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物學獎,他們的貢獻與一個叫“端粒”的小東西有關。末端顆粒看似簡單人都是由數以兆記的微小細胞組成的。標準的細胞好像一個桃子,剖開桃子見桃核———“細胞核”,里邊塞了幾十條染色體,每條都是由一根很長的DNA鏈盤繞而成。這根鏈便記錄了你
- 端粒酶定量檢測在上皮性卵巢癌診治中的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定量檢測在上皮性卵巢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方法以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行實時定量端粒重復擴增PCR法(RTQ-PCR)定量檢測患者腫瘤組織中的端粒酶活性。結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臨床Ⅰ~Ⅱ期的端粒酶值(197.10±28.20)與臨床Ⅲ~Ⅳ期(347.14±60.10)相比,結果表明端粒酶活性與臨床分期具有相關性,P0.05;而與腫瘤組織學分類無關,P0.05。結論端粒
- 艾迪注射液對膀胱癌細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探討艾迪注射液對膀胱癌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從理論上闡明艾迪對膀胱癌的治療作用及其機理。方法用艾迪注射液對22例膀胱癌進行膀胱灌注。采用端粒重復序列擴增法(TRAP)檢測膀胱癌細胞端粒酶活性。將端粒酶提取液分別稀釋10倍和100倍后再進行檢測,對膀胱癌細胞端粒酶活性強度進行半定量分析。結果艾迪注射液膀胱灌注前、后膀胱癌細胞端粒酶活性表達的陽性率分別為86.4%和40.9%(P0.01)
- 細胞端粒酶活性定量檢測在良惡性胸腹水中鑒別診斷的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活性檢測對良惡性胸腹水中的鑒別診斷的價值。方法采用TRAP-銀染定性法和TRAP-PicoGreen定量法,對102例患者胸水和腹水進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結果端粒酶定性和定量結果均顯示惡性組端粒酶活性水平顯著高于良性組(P0.05),定量檢測細胞端粒酶活性和定性檢測相比,可提高腫瘤檢測的敏感性。結論端粒酶活性定量檢測有助于良惡性胸腹水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關鍵詞端粒酶胸水腹水腫瘤T
- “端粒”研究打開衰老的秘密之門
或醫學獎揭曉。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宣布將該獎項授予3位美國科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卡蘿爾·格雷德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杰克·紹斯塔克,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是百年來諾貝爾獎第一次同時頒發給兩位女性科學家,他們3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66.7萬元人民幣)獎金。 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垂青的研究,往往關系到人類
- 評價胸腔積液端粒酶活性檢測對胸腔積液性質的鑒別診斷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胸腔積液端粒酶活性檢測方法在診斷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價值。方法對我院自2002年9月~2004年11月間收診的108例已確診的胸腔積液病例,分良性胸腔積液組和惡性胸腔積液組,分別對每一病例檢測胸腔積液端粒酶活性、CEA、CYFRA21-1和胸腔積液細胞學檢查,比較以上各種檢查方法對惡性胸腔積液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觀察數據采用t檢驗、χ2檢驗、相關分析。結果胸腔積液CEA檢測診斷惡性
-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達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活性檢測在乳腺癌臨床診治中的意義。方法采用TRAP-assay法檢測了人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組織中端粒酶活性。結果細胞株HeLa細胞、K562細胞端粒酶活性均為陽性表達,26例乳腺癌組織端粒酶活性均陽性表達(其中4例呈弱陽性),24例癌旁組織中5例呈弱陽性,19例呈陰性,而lysisbuffer及陰性對照均呈陰性反應。結論端粒酶在人乳腺癌的發生與發展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提示端粒酶
- 抗端粒酶M1RNA核酶真核表達載體構建及肝癌細胞轉染的研究
[摘要]目的構建抗人端粒酶RNA(hTR)的M1RNA核酶的真核表達載體,并篩選穩定轉染核酶的肝癌細胞株。方法設計并應用PCR技術合成hTR模板的M1RNA核酶,應用pEGFPC1載體構建M1RNA核酶的真核表達質粒,應用脂質體LipofectAMINEAM2000轉染肝癌細胞系HepG2,應用G418篩選穩定表達核酶的細胞株。結果測序證實hTR的M1RNA核酶基因被正確克隆入真核表達載體pEGF
- 端粒酶在腫瘤臨床檢測與治療中的意義
[編者的話] 近年來,國內外對端粒酶作為腫瘤治療靶分子的可能性,尤其對測定端粒酶診斷腫瘤的潛在價值,都非常關心。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特在本期發表了這篇有關端粒酶的綜述,讀者可結合本期簡報欄中一組國內研究端粒酶的報道,綜觀國內外的研究現況。必須指出,雖然端粒酶在腫瘤組織中檢出率很高,但由于存在非特異性,要應用于腫瘤的臨床診斷還有一段距離,仍需從定性和定量方面進行廣泛扎實的觀測研究,弄清假陽性的成因,
- 外周血端粒酶在高血壓病中測定的臨床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高血壓(EH)心臟重構中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及聯合降壓治療對其活性改變的影響。方法采用端粒酶TRAP-HybKit法檢測外周血端粒酶活性,EH42例,老年正常體檢者36例對照,并予聯合降壓治療半年后復查端粒酶。結果端粒酶EH陽性26例,老年正常體檢者陽性3例,兩者對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經降壓半年后復查,EH組仍有10例為陽性,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 常見胸部惡性腫瘤組織中端粒酶活性表達及其臨床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端粒酶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學標志物用于常見胸部惡性腫瘤診斷和預后評價等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復序列擴增法對原發性肺癌、食管癌手術切除組織及相應的癌旁組織進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相應的良性病變作為對照。結果32例肺癌組織中端粒酶陽性率為84.4%,癌旁組織為9.4%,在良性組織中未檢出端粒酶陽性。端粒酶活性隨肺癌臨床分期有升高趨勢,伴淋巴結轉移標本組中其陽性率明顯高于非淋巴結
- hTERT激活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端粒酶活性
【摘要】明確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轉錄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能否激活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estemcell,hBMSC)的端粒酶活性。[方法]培養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采用脂質體轉染法,將編碼hTERT基因的真核表達質粒pCIneohTERT導入單克隆培養的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利用G418加
- 端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讓一般公眾第一次聽說“端粒”這個術語。這幾天在網上搜索這個名詞解釋的人想必不少。雖然曾經有一位知名時評家教育我們,現而今維基百科完全可以替代科普文章了,但是還是有資深的科技記者抱怨說,看了半天維基百科有關端粒的解釋也沒看懂。如果沒有相應的生物學知識,的確是不容易看懂的。于是國內報道紛紛以訛傳訛說端粒酶“
- 尿脫落細胞端粒酶催化亞基mRNA檢測在膀胱癌診斷和監測復發中的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尿脫落細胞端粒酶催化亞基(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mRNA檢測在膀胱癌早期診斷和監測復發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transcriptasePCR,RT-PCR)檢測42例膀胱癌、38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和12例健康體檢者晨尿中脫落細胞hTERTmRNA的表達,并與尿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比較;隨訪
- LFP91-3對小鼠腹水瘤細胞端粒酶及腹水堿性磷酸酶、膽堿酯酶活性影響
【摘要】目的觀察LFP91-3(香菇C91-3菌絲發酵液提取蛋白))對腫瘤細胞端粒酶及腹水中堿性磷酸酶、膽堿酯酶活性變化的影響。方法純系BALB/C小鼠腹腔注射H22腫瘤細胞造腹水瘤模型,然后腹腔注射LFP91-3抑瘤治療,TRAP-PCR-ELISA法測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自動生化分析儀連續監測法測定腹水中堿性磷酸酶、膽堿酯酶活性。結果LFP91-3各治療組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下調,且與LFP91
- 生物治療中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端粒酶活性變化的研究
生物治療中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端粒酶活性變化的研究免疫學雜志2000年第5期第16卷臨床免疫學作者:李剛 王獲程 李慶平 王賢德 王淑英 劉先玲 曾慶單位:李剛(重慶三峽腫瘤防治研究所,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慶404000);王獲程(華西醫科大學檢驗中心,四川成都610041);李慶平(重慶三峽腫瘤防治研究所,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慶404000);王賢德(重慶三峽腫瘤防治研究所,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慶4
- 端粒酶活性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摘要近幾年研究表明端粒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推測可能是一個廣泛的腫瘤標志物。本文就端粒酶活性檢測的原理,端粒酶的提取方法,TRAP擴增技術,四種結果分析方法(同位素法、染色法、熒光法和ELISA法)以及如何進行質量控制與半定量測定進行綜述。 端粒酶(Telomerase)是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的一種核糖核蛋白酶。人端粒酶RNA組分(hTR)于1995年被克隆,其中含有端粒重復序列的模板(5
- 端粒功能失調與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周期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過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細胞系染色體端粒的表達和細胞分裂形態的檢測和分析,研究端粒功能失調和染色體斷裂-融合-橋(BFB)現象是否存在于HNSCC,探討二者之間潛在的關系及在促進腫瘤染色體變異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對8例HNSCC細胞系和6例頭頸部正常組織上皮細胞進行培養。收獲細胞經蘇木素和伊紅染色,分析分裂后期細胞形態,計算分裂后期染色體橋細胞占分裂后期細胞的百分率。用熒光結
- 端粒長度較短可預測卒中后的高癡呆發生風險
2006年08月25日醫業網11英國研究者在8月的《神經病學年鑒》(AnnNeurol2006;60:174-180.)上報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端粒長度可預測卒中后的認知結果和死亡率。短于正常端粒長度表明認知下降、癡呆和死亡風險較高,而較長的端粒長度反應認知下降和死亡的較低風險。Newcastle總醫院的ThomasvonZglinicki博士及其同事隨訪了195例患者卒中后2年的認知功能和卒中后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