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董西園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52:44)[共167字]
摘要:董西園清代醫家。字魏如。浙江杭州人。幼年習儒業,旁通琴棋詩畫。后因母親年邁,乃棄儒經商事母,患羸疾,攝養日久,乃究心醫學,遂精岐黃術,治多所驗,驗則援筆記錄。后采輯古今醫家之論,參以己之30年臨診心得,纂成《醫級寶鑒》(一作《醫級》)十卷(1775年)。書后附醫論若干篇名《無問錄》,內容涉及臟腑、雜癥、用藥法等。另著有《治瘄全書》。......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董西園
董西園 清代醫家。字魏如。浙江杭州人。幼年習儒業,旁通琴棋詩畫。后因母親年邁,乃棄儒經商事母,患羸疾,攝養日久,乃究心醫學,遂精岐黃術,治多所驗,驗則援筆記錄。后采輯古今醫家之論,參以己之30年臨診心得,纂成《醫級寶鑒》(一作《醫級》)十卷(1775年)。書后附醫論若干篇名《無問錄》,內容涉及臟腑、雜癥、用藥法等。另著有《治瘄全書》。作者:
- 《醫級》
《醫級》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級寶鑒》。十二卷。清·董西園纂。成書于1777年。本書摘錄歷代醫著,辨證立方,作為學醫入門之階墀。卷首題《必自集》,總論醫理及診治之法,除綜合前人論述外,作者也有闡發:卷一-二傷寒;卷三-五雜病;卷六女科;卷七-九類方;卷十脈訣。卷末題《無問錄》,內容總論陰陽、臟腑、四診八綱、治則等醫理和治法。現存清刻本。作者:
- 《脈訣》
“浮、沉、遲、數為宗”,對后世脈學有相當影響,明·李言聞曾予補訂,改名《四言舉要》,李時珍將其輯入《瀕湖脈學》中。 ②《王叔和脈訣》的簡稱,詳見該條。 ③南宋·劉開撰。又名《劉三點脈訣》、《復真劉三點先生脈訣》。撰于1241年。本書將七表八里脈法總括為浮、沉、遲、數四類,分別就寸、關、尺三部四類脈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劉璞、葉盛、董西園、朱銘石、陳璞等分別曾撰《脈訣》,但流傳不廣。作者:
- 《醫級》
《醫級》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級寶鑒》。十二卷。清·董西園纂。成書于1777年。本書摘錄歷代醫著,辨證立方,作為學醫入門之階墀。卷首題《必自集》,總論醫理及診治之法,除綜合前人論述外,作者也有闡發:卷一-二傷寒;卷三-五雜病;卷六女科;卷七-九類方;卷十脈訣。卷末題《無問錄》,內容總論陰陽、臟腑、四診八綱、治則等醫理和治法。現存清刻本。作者:
- 《脈訣》
“浮、沉、遲、數為宗”,對后世脈學有相當影響,明·李言聞曾予補訂,改名《四言舉要》,李時珍將其輯入《瀕湖脈學》中。 ②《王叔和脈訣》的簡稱,詳見該條。 ③南宋·劉開撰。又名《劉三點脈訣》、《復真劉三點先生脈訣》。撰于1241年。本書將七表八里脈法總括為浮、沉、遲、數四類,分別就寸、關、尺三部四類脈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劉璞、葉盛、董西園、朱銘石、陳璞等分別曾撰《脈訣》,但流傳不廣。作者:
- 《先哲醫話》:[卷上]荻野臺洲
者,與《本事方》青金丹。(按∶青金丹治霍亂吐瀉不止,乃轉筋諸藥不效,硫黃三兩研,水銀八錢,上二味銚子內炒,柳木篦子不住攪勻,更以柳枝蘸冷醋頻頻灑,候如鐵色法如青金塊方成,下再研如粉。)神仙勞名始見董西園《醫級》,(此書四部舶來、荻野福井各藏一本,余入江戶。)此病蓋因胃口蓄血而生,是以不食至數十年,蓄血能養胃氣,故不死。用藥亦非數年則無效,宜溫胃湯、后以禹神散攻之。(按∶醫史丹溪翁傳及垣赤道人吹影
- 《中國醫籍考》:[卷六十六]方論(四十四)
以備治法。凡各證之后。申明治療大法。諸義備詳。方藥三卷。脈訣一章。并附無問錄臆見一篇。冀為后學啟蒙之階級。聊取簡要易明之意。非敢以尺寸之守。漫附于著作之林也。第由是而幾之。其于高遠。或庶幾矣。錢塘董西園魏如謹書。〔無問錄〕一卷存〔孫氏(從添)石芝醫話〕未見唐大烈曰。孫慶增。名從添。號石芝。常熟人。遷居郡城葑溪。年七十六歲。歿于乾隆丁亥。所遺石芝醫話。(吳醫匯講)〔沈氏(果之)醫學希賢錄〕十卷未見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