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動態心電圖亦稱活動心電圖,是一種連續監測心電變化的曲線圖。由于系美國物理學家霍特(Holter)的實驗室于1957年首先研制的,故又常稱之為Holter監測。其能連續監測記錄24~72小時人體在安靜或活動情況下的心電圖變化。動態心電圖儀主要由攜帶式磁帶記錄器和掃描分析儀兩部分組成。檢查時將記錄器系在受檢者身上,檢測電極置于胸部,同時記錄兩個導聯或其中單導聯的心電圖;受檢者也及時用小本子記錄受檢期的活動、癥狀、情緒和服藥等情況及時間。掃描分析儀用來對已記錄的磁帶進行快速分析,并將心電異常發生情況及準確時間打印在記錄紙上。通過對患者自己的記錄和掃描分析儀的記錄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對心臟情況作出判斷。動態心電圖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早期檢出,心律失常的發現和診斷,原發性心肌病及二尖瓣脫垂的監測,協助確定安置心臟起搏器的適應癥及監測起搏器效應.對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藥療效的評價等。目前中醫臨床主要用其評價中藥治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的效果。
動態心電圖可在患者日常生活狀態下連續24h或更長時間記錄兩個導聯或多個導聯心電信號,借助計算機進行分析處理,以記錄并發現在常規體表心電圖檢查時不易發現的、而日常活動時可能發生的心電改變,發現各類心律失常及ST段異常改變等,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4 適應癥
1.與心律失常有關癥狀的檢查。
2.疑似冠心病患者觀察ST-T改變。
3.心臟病患者預后的評價。
5.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藥物療效評價。
6.起搏器功能評定。
5 禁忌證
一般無特殊禁忌證。
6 操作方法及內容
1.受檢者最好住院接受檢查,以便隨時觀察記錄盒內磁帶走動情況,檢查前先作12導聯常規心電圖以作對照。
2.用無水乙醇加乙醚混合液,擦去受檢者置放電極部位皮膚的表面油脂。
3.導聯選擇 各常用模擬導聯解剖定位如下。
(1)模擬V1(CM1):正極位于右第4肋間胸骨旁2.5cm處;負極位于右鎖骨下窩中1/3處。
(2)模擬V2(CM2):正極位于左第4肋間胸骨旁2.5cm處;負極位于右鎖骨下窩中1/3處。
(3)模擬V5(CM5):正極位于左第5肋間腋前線;負極位于左鎖骨下窩中1/3處。
(4)模擬aVF(MaVF):正極位于左腋前線肋緣;負極位于左鎖骨下窩內1/3處。
(5)無干電極:右鎖骨下窩外1/3處,或右胸第5肋間腋前線或胸骨下段中部。
4.將正極放置V1、V5兩處,負極放置胸前鎖骨上左、右兩側,地線放置胸骨柄處。或將正極置于V1、V5處,2個負極置于胸骨柄處,地線置于右胸,相當于V5R處。
5.向受檢查者說明注意事項,同時講明記錄器的貴重性,讓受檢查者自行依次記下記錄期內的飲食起居、工作學習和體育鍛煉等情況,一切活動不受限制。
6.在檢查過程中應遠離高壓電場所,如放射科、理療室等。
7.檢查結束取下電極,將電極拭洗干凈,檢查導聯是否通暢,備下次使用。
8.取出記錄帶置于顯像儀上,進行心電圖像分析,記錄重要的心電圖變化。計數或打印出異常變化數據及心電圖。
7 注意事項
檢查電極放置部位是否準確,固定牢靠,電極導聯線與記錄盒導線連接是否無誤,檢查記錄盒內記錄帶起動鈕。
1.患者戴上記錄盒之后,可進行日常各項活動,如上班、散步、簡單家務等。
2.但要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避免接觸強烈的磁場和電場。以免心電圖波形失真,干擾過多而影響診斷報告。
3.監測全程要求患者記錄日志,按時間記錄活動狀態和有關癥狀。一份詳細完整的生活日志對于正確分析動態心電圖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動態心電圖常常受監測過程中病人的體位、活動、情緒、睡眠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動態心電圖檢測到的結果,應結合病史,癥狀及其它臨床資料綜合分析以作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