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dòng mài
2 英文參考
tremulous pul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rtery[朗道漢英字典]
a.[朗道漢英字典]
arteri-[朗道漢英字典]
arteria[朗道漢英字典]
arterio-[朗道漢英字典]
artery[朗道漢英字典]
3 中醫·動脈
3.1 脈象之一·動脈
動脈為脈象之一[1][2]。指脈體短而在指下搖擺,滑數有力的脈象[3]。脈來滑數有力,應指跳動如豆,但搏動的部位較短小,節律不勻[1][2]。見于驚恐及痛證[2]。《脈經》:“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辨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
3.2 全身經脈搏動應手之處·動脈
動脈指全身經脈搏動應手之處[2]。《難經·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4 解剖學·動脈
動脈是從心臟運輸血液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的總稱。起于左、右心室的主動脈、肺動脈主干為大動脈,管徑約25毫米。動脈管徑隨其分支由大逐漸變小,按管徑分大、中、小、微四級。動脈管壁由內膜、中膜、外膜組成。內膜最薄,又分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內皮鄰管腔,由單層內皮細胞組成,表面光滑,可減小血流阻力。內彈性膜下層含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成纖維細胞。內彈性膜由彈力蛋白組成,膜上有小孔,稱窗膜。中膜較厚,由環狀排列的平滑肌細胞和彈性纖維組成。外膜疏松,由結締組織和少量彈性纖維組成,內含營養血管壁的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各類動脈的三層膜的厚度與組織成分的比例有很大差別,主要差別在中膜。大動脈的中膜最厚,主要由50~60層呈螺旋狀排列的彈性纖維組成,其間夾有少量膠原纖維、網狀纖維和平滑肌細胞,管厚而堅韌,富彈性,稱彈性血管。中動脈的中膜較厚,主要由20~30層沿血管長軸環行排列的平滑肌細胞組成,其間夾有少量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又稱肌性血管。小動脈、微動脈亦屬肌性血管,其中膜平滑肌細胞的層數隨口徑減小而減少。最小的微動脈,其中膜由單層平滑肌細胞組成,內膜僅由內皮細胞組成。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古籍中的動脈
- 《針灸易學》:[卷下三尋穴]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a.bmp中府∶云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募猶結募也,...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也為經禁灸)入于尺澤,尺澤者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脈手太陰脈所入也為合秋月宜灸)少商(通按圣濟總錄少...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上氣,胸脅徹背痛,不能舉臂,余同上。天府腋下三寸動脈,舉手以鼻取之。針入三分,禁灸。主泣出,目眩,癭...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下
,可灸二七壯。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是,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 《醫宗金鑒》:[卷三]四診心法要訣
人之陰陽盛衰,自可見矣。脈為血腑,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注】經曰:脈者,血之腑也.周身血脈...
- 更多古籍中的動脈